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论文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论文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强农村论文,基层组织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9-07-26

中图分类号:D42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9)06-0015-07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仅是实践中的重大课题,也是近年来党建理论研究的热点。相当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对此进行了调查与思考[1-5]。我们在这些调查和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在江西进行的调研,就此略陈管见,就教于大家。

一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要依靠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下大功夫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深入农村的关键所在,也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试金石。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包括乡(镇)、村两级,重点是村。农村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使“三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我们广大的基层干部去贯彻执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需要我们的基层干部去动员、去组织。有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有没有一支过硬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基层干部队伍,这是至关重要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广大农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力量,才能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推进农村改革深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在农民中间,代表着党的形象,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进一步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保证,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党中央历代领导集体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十四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强调要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十四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做出决定,要求用3年时间对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村党支部分期分批进行集中整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就,同广大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以至瘫痪半瘫痪状态,不能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有些地方对农民索取多、服务少,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素质,同担负的改革和建设任务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不仅农村的经济搞不上去,而且会危及农村的稳定,削弱和动摇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础。全国80多万个农村基层组织要分期分批地建设好,使它们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思想、作风、组织的全面建设,使各种村级组织达到这样的要求:“党支部能够真正发挥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村民委员会能够切实履行自治职能,管好本村事务;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发挥好为农户服务的功能;其他村级组织能够各负其责,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6]

抓好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基层组织建设是基础,干部是决定因素。我国农村几百万基层干部,是党的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农村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政治组织保证。

二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总体情况是好的,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三项创建”等活动以来,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党性党风的学习、教育与锻炼,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宗旨观念、工作方法和作风等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有很大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有很大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农村社会稳定,经济活跃,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工作关系比过去更加顺畅,整个农村出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也明显感觉到,在形势大好的后面,也还隐藏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是: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下降,部分村级党组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作用下降,主导地位丧失,整合社会功能弱化,出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边缘化”现象;一些党员的能力素质与农村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基层组织责权利失衡,已成为制约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这些问题,有着复杂的原因,从一定角度说,是在历史的转型期,对过去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遗留问题的集中积聚和展现,是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办事无钱

实行农村税改,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减少,致使一些涉及修路、修桥、修渠、救济受灾农户、提高五保户待遇等方面的利民之事,很难付诸实施。据我们2007年对某县18个乡(镇)192个村委会的抽样调查显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达98个,占51%,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为39个,占20.3%。而无债务的村仅为28个,占14.6%,负债5万元以上的村达46个,占24%。村级组织的这种经济状况,不仅使基层干部工作举步维艰,也使农民群众对基层组织的满意程度大大降低,信任程度也日趋下降。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村级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2.办事无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的组织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展示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的多元化特征,农民群众在初步解决了温饱之后,期望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富足和精神生活的进一步丰富,这就要求农村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一个跨越性的更大发展,而这仅靠一家一户传统的分散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是难以达到的。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组织能够发挥发展生产的引路人,公益事业的组织者、筹资者、管理者,精神文明的倡导者、示范者等方面的作用。而正是在这些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显得无能为力,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发展需要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去组织、帮助、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而在实际生活中,少数党组织负责人观念保守,对党在农村的政策理解不深,工作方法没有从过去的命令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对如何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增效益显得心有余力不足,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较差的现象比较突出。村干部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懂农业的多,懂二、三产业的少;懂生产领域的多,懂流通环节的少;懂传统生产技术的多,懂现代科学技术的少。

3.办事无人

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偏低,工作压力大,教育管理方法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难以保持队伍的稳定。和机关干部相比,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差、报酬水平低,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月收入仅五六百元,而他们的工作任务与压力却非常重,加之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在内容、方式方法上的陈旧落后,导致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不快,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相适应,也使得农村基层干部的职业对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基本的吸引力。据我们调查统计,2005-2007年,某县有50名村干部辞职不干,外出务工、经商。这种情况的存在,大大挫伤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农村基层干部的职业吸引力大大降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广大党员来带头参与、带领群众。而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党员的现状与能力素质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需要。

(1)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严重。近年来,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向年纪较轻、有一定文化的生产一线的优秀青年农民倾斜,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对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发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状况仍不容乐观,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且分布也不够合理。据调查,目前,无论是农村劳动力当中党员比例,还是农村党员35岁以下的比例都不容乐观,后继乏人、后继乏力、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

(2)党员队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近年来新发展的党员中,虽然注重了对年龄、文化、素质的要求,但总体情况仍不理想。据某县调查,2006年以来全县共发展农村党员667名,其中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的112名,占16.79%,外出务工者71名,占10.64%。此外,一部分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入党后,也大多流动到外地或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能留在农村务农和工作的很少。这对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党员整体素质,发挥党员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基层组织培养、储备干部资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农村党员的素质与发展农村经济的形势要求不相适应,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在群众中“说不起话”,更谈不上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表率作用,群众对党员的信赖程度不高,党员自己也感到很苦恼。农村党员,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党员,由于知识技术等原因,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弱势群体,成为党委政府访贫问苦的对象。

(3)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化。在近郊农村中部分党员思想观念守旧,集体观念淡薄,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甚至还有部分卸职党员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去留以及党员群众的选择,利用征地、拆迁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处处与村党支部作对,在群众中影响很坏。

4.办事无方

部分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强,形不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一些村级领导班子,存在着软弱涣散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村仍然习惯于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一些干部工作上不思进取,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加剧了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部分村支部和村委会关系处理不当,村支部或是仍然坚持事无巨细统包统揽,不注重发挥村委会的作用,或是认为村委会是民主选举产生,党支部对村委会干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约办法,村里的大事小情必须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因而对村里的事情管不了,不愿管,放弃对村委会及村里事务的领导;而村委会或是依然凡事依赖党支部,不能依法行使职能,或是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举产生,不愿意接受甚至摆脱党支部的领导,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少数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政策水平偏低、工作中办法少、思路狭窄、眼界不开阔的情况还比较突出。尤其是农村党支部书记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的现象比较突出。某县192个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51.4岁,35岁以下的33名,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52人,占27.1%。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另一个摆脱不了的困惑,就是责、权、利严重失衡。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还承担了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农村的各项工作和任务,更是让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感到任务繁重,责任巨大。

此外,农村党组织设置的模式化与农村经济形态的多元化之间也存在矛盾。目前村党组织设置基本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设置形式与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给党组织活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性原因,就是我们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还存在与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艰巨任务不相符合的差距。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该是各级党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要坚持常抓不懈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坚持求真务实是根本。事物的发展是在否定中前进的。但在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并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中有肯定,否定其不合理的东西,保留其合理的东西,是一种扬弃。因此,在抓基层党建工作时,一方面,必须深刻认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带来的新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另一方面,改革创新也要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要建立在自觉坚持并不断完善原有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提新口号、变新花样上。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时代背景。因此,在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时,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点,从而使我们的视野和眼光,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未来的展望和前瞻,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这一目标,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受益者,又是实践者,必须突出其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加快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科学方式和有效途径。

1.正确处理四个关系,着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我们党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重要法宝。要从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提高对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基层党建,事关大局。必须提高各级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我国是一个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仍然是一个事关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在中国10多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0%左右,这是一个巨大资源,同时也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矛盾聚集地。“只有农业的现代化,才有全国的现代化;只有农民的富裕,才有全国人民的富裕;农村稳,天下安;农业兴,百业兴。”[7]事实表明,哪个县(市)、哪个乡镇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效就好;反之,哪个县(市)、哪个乡镇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强领导这个关键环节不放松,县(市)党委主要领导要重视,乡镇党委书记要具体抓好组织实施,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要明确责任,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党委书记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对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继续坚持书记带头抓党建的责任制;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对重大问题及时进行研究。组织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基层党建实施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搞好工作指导。市、县、乡三级党委要把基层党建列入重要议程,定期分析情况,深入检查指导,具体搞好落实。要建立严格的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像考核完成经济工作指标那样考核党建工作完成指标,做到在标准上同要求、在实践中同建设、验收时同衡量、奖惩时同兑现。

(1)正确处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都必须发挥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去贯彻、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任务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去完成,农村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去解决。

只有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才会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多年的实践也一再证明,经济建设是中心,但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搞好经济工作的保证,但又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既好又快,关键就是那里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得好、过得硬,建设了一批敢打硬仗的强班子;相反,那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和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因此,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有害的。既不能孤立地就基层组织建设抓基层组织建设,忽视或放松经济建设,也不能就经济抓经济,忽视或放松基层组织建设。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2)正确处理集中活动、集中整顿与做好经常性工作的关系。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集中教育整顿,这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近年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但是应该看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集中教育整顿之后,如何巩固和发展集中整顿的成果,怎样抓好经常性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各级党委必须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决不可抓抓停停,时紧时松。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和坚持一整套抓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制度,把经常性的工作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3)正确处理思想建设与组织调整的关系。思想建设是组织调整的前提和基础,组织调整是思想建设的延续和保证。就农村基层组织的总体来看,现在要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此同时,对那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较差的干部和那些不团结、不协调、软弱涣散的班子,也要进行适当的组织调整。但在组织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换人以后,也要注重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把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素质,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的全过程,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集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胸怀大局的教育,正确看待和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抓好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教育,进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抓好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抓好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教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抓好纪律和法律教育,增强遵纪守法和维护法纪的自觉性。通过深入的学习、教育,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路人,领导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识大体、顾大局、依法办事的明白人,关心群众冷暖安危、为群众办实事的热心人,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的老实人。

(4)正确处理抓乡镇组织建设与抓村级组织建设的关系。乡镇和村级组织都是农村基层组织,两级组织都要加强。但是,由于乡镇和村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职能、地位、作用不同,因此抓乡镇与抓村的要求与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要靠村级组织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去完成、去落实;农村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靠村级组织去化解、去解决。乡镇这一级是党和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龙头”,对村级组织建设负有直接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党委班子坚强有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就能搞得好,差村可以变好,强村可以更强;相反,乡镇班子建设不好,必将直接影响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好村很可能被带坏,后进村的问题更没人去解决。因此,“治下必先治上,治村必先治乡”。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必须首先把乡镇这一级组织建设好,特别是要把乡镇领导班子尤其是乡镇党委的领导班子建设好。要切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配强乡镇党委班子,选好“一把手”,真正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使乡镇党委切实担负起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直接责任,真正发挥好“龙头”作用。

2.加强班子建设,着力解决“有能人办事”问题

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领导班子建设是必须始终抓住不放的核心问题。要通过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每一个成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掌权为民,廉洁奉公。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在首位,教育和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挣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桎梏,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市场经济的摔打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1)坚持后备干部“常备化”,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储备工作。由乡镇党委统一组织,通过民主推荐、公开考选等方式,把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企业骨干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后备干部队伍,确保小村有2-3名、中等村有3-4名、大村有4-5名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干部跟踪管理档案,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对于班子不健全的村,及时把后备干部充实进村级干部队伍,解决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的问题;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后备干部“用而不备”的问题。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要把选好配强“一把手”作为重中之重。要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年纪轻、有文化、事业心责任感强、作风扎实、实绩突出、得到大多数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针对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村支书难选的实际,可以采取从大中专毕业生、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中,以及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等办法,切实解决村干部,尤其是村支书素质不高的问题,从而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2)坚持培训“经常化”,加强农村干部培养和教育。坚持村级干部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度。对一新任村级干部,要先培训后上岗。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的方法,严格教育培训的纪律,重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现代科技、财政、金融、外贸、法律、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切忌千篇一律,不分对象地生搬硬套。要特别抓好对新任、软弱涣散村支书的专题培训,切实解决一些村支书有想法、没办法,有干劲、没能力的问题。

(3)坚持管理“规范化”,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管理。坚持村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及年度责任考核制度。乡党委对村级干部实行目标管理,制定考核办法,签订任期和年度目标责任书。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年底进行综合考核,任职期满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兑现。建立村级干部工作责任目标与考评结果公示制度。村“两委”班子要制订明确具体的年度工作责任和目标,经乡党委和乡政府审核同意后,通过会议、公开栏、明白纸等方式在村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和完善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民主理财、村级干部述职和民主评议村级干部等制度,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实行民主管理。党组织和村委会每半年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一次述职,每年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两委”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结果要与干部的奖惩使用挂钩。建立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届中和届末各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向全体党员和群众公开,接受监督。

3.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有骨干办事”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是党员,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基层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做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忠于职守的模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党员的数量,而且取决于党员的质量。“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8]因此,必须强化党建工作的质量意识,把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基本功来抓。

4.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着力解决“有方法服务群众”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9]农村基层组织要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好形式、好载体,促进农村发展稳定。

(1)坚持“三个零距离”,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是群众。群众基础实,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就快、成效就大。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活课堂,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破解经济发展中的难题,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来凝心聚力,引导群众紧紧围绕村级组织,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沟通交流手拉手,实现认识上的“零距离”。坚持“农村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时刻注意与群众的沟通交流,通过换位思考处理问题,增进同群众的联系;深入一线面对面,乡党委和乡政府的领导干部和村主要领导要深入一线,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实现空间上的“零距离”;心贴心关心群众,实现感情上的“零距离”。处理农村工作要坚持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关心群众,要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带着“感情”做工作,通过潜移默化,逐渐拉近同群众的距离,真正实现感情上的“零距离”。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建农民党员服务区,划分服务对象,明确服务重点,落实以方针政策讲一讲、致富经验传一传、科学技术带一带、邻里纠纷劝一劝、贫困农户帮一帮、计划生育抓一抓、迷信赌博管一管为内容的“八个一”服务措施,并健全管理、考核、奖惩制度。积极推动党员服务区由基础服务型向合作经济型和现代企业型发展进一步扩大党员服务区的影响力。要深入开展“三培两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提高农村党员“双带”本领,使他们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排头兵。

(2)完善政务、村务公开,架起干群连心桥。以村务公开为重点,全面实行政务、村务公开。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生活工作在群众之,接受群众的监督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要教育农村基层干部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自觉地、主动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很多时候群众对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不满意,根源在于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群众对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不了解,因而产生猜疑和误解。实践证明,只要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自身行得正,能够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把政务、村务向群众真正地公开,许多矛盾完全可以化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定要把搞好政务、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这项工作,要形成严格的制度,绝对不能掺杂使假。各级党委及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为农村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基层组织建设得到群众的充分理解和真心支持。

5.建立机制创新载体,着力解决“有章法办事”问题

(1)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解决工作思路问题。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都面临着重大变革,必须解决好农村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的问题。第一,要切实转变职能,转移农村工作重点,由过去的“指令型工作”向“服务型工作”转变,完成工作任务要与优化服务相统一,注重以优化服务为主,把主要精力用在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指导上来。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组织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其他经济合作组织,变过去单纯的指挥为科学的引导,变管理为服务。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把农民的分散生产经营与集体规划结合起来,把家庭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连接起来,从而取得领导和组织农民的主动权。广大农村各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量涌现,有的已初具雏形,基层党组织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通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拓宽自己的活动领域和工作渠道,使党组织在发动和组织群众深化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第二,要完善农村工作业绩考核机制。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先进性建设、精神文明、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务规范管理、公益事业、农村稳定、群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细化量化指标,制定创业型乡村班子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根据实绩考核情况,完善奖惩措施,树立正确导向,激励乡村班子想事干事、推动发展。要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改变过去采用单一考核渠道的形式,拓宽对村干部的考核范田,确保农村各项工作全方位的上台阶;建立村组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对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等人员全部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定考评细则,下定工作任务,年初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考核到人”,年终做到“工资发放到人、奖励兑现到人”。第三,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关心、爱护、支持农村基层干部,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要大力宣传、表彰,给予鼓励和奖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进一步激发“两委”干部工作热情;对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要予以关心和照顾。坚决制止各种打击报复乡村干部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必须依法处理。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首先,要逐步健全和完善补贴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待遇,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其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提高村干部的报酬。“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10]农村基层干部的报酬应与他们的工作量的大小、所负责任的轻重、所在地方的生活水平相吻合。应当积极探讨建立党内救助基金,对生活困难的农村基层党员给予生活补助和救助。第三,实行为农村在职干部买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干部老有所养问题,消除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要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给予更多的理解、关心与支持。对那些打击村干部,甚至危害村干部人身安全的人和事,要依法严加打击,使他们能大胆放心、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农村基层干部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选择。同时要加大投入,市、乡(镇)两级要将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加快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让基层党组织“有阵地办事”、“方便群众办事”、“组织群众办事”。

(3)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加强对农村干部监督管理。农村基层组织要转变领导方式,学会运用民主和法制的方法,把群众紧密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农民正确行使权力和积极履行义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重要的是乡村党员干部要带头以身作则,模范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心中时刻想着群众、关心群众、尊重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第二,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民主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农村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议事制度,进一步明确议事的内容和程序,制定“一事一议”制度,明确村内议事规程、筹资筹劳上限控制、管理方式、监督措施等,避免使村内“一事一议”成为新的乱收费口子,从制度措施上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约束,筑牢村级管理第一防线。第三,改进和完善有关的政策和法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然要进入法治的轨道。当前,有必要对林林总总的农村政策和法规进行全面的清理,对那些不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必须及时地废止;对那些不够完善的,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形势,进行改进和完善,尤其要在增强政策和法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第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农村各项工作才有可靠的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要围绕“工作机制好”的目标,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从机制上找差距,从制度上定措施,努力构建一整套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完善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使其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用制度保障群众行使民主的权利,使农村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严格实行党务、村务、政务公开,不断拓宽“三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认真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完善农村“两委”工作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必须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监督小组,进行全方位监督,监督村干部的日常工作、监督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监督村内重大事务的处理情况。

标签:;  ;  ;  ;  ;  ;  ;  ;  ;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