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数据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应用_原子半径论文

中学化学课本中的几种数据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课本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大量的数据材料(即事实材料),这些材料是化学教材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理论、原理、规律的发现都是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结果。因此,充分利用好中学课本中提供的一些数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本文主要对课本中的7种数据的应用作简要概括。

一、密度数据的应用

1.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已知空气的密度约是1.29g/L,若某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则该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除外),如CO[,2]等;若某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则该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如H[,2]、NH[,3]等。

2.确定某金属是轻金属还是重金属

以4.5g/CM[3]为标准,密度大于这个标准的为重金属,如Fe、Cu等;密度小于这个标准的则为轻金属,如Mg、Al等。

3.对某些物质进行鉴别

在有机物的鉴别中,常可根据有机物的密度不同用水来进行鉴别。如苯和溴苯的鉴别,就是利用前者的密度比水小,后者的密度比水大,且都不溶于水的性质进行鉴别的。

4.用于保存某些物质

对于一些在空气中极易挥发或极易变质的物质来说,常常把它们浸没在一些液体中进行保存。选择液体的标准有两个:①液体与被保存的物质互不溶解,互不反应。②液体的密度要小于被保存物质的密度。例如,液溴、白磷常保存于水中。

5.对某些混合物进行分离

例如,炼铁工业中,根据炉渣比铁水密度小,浮在铁水的上面,从而将铁水和炉渣分离开。

又如原始淘金法,就是利用金的密度比一般矿石的密度大得多,在水的冲刷下金流动得慢,矿石流动得快,从而将金与其它矿石分离开。

6.解释一些现象

例如,人进入干涸的深井、深窖、深洞中时,为何易发生危险?这是因为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越低的地方,CO[,2]的浓度越高,人进入时由于缺氧而发生危险。

又如,油着火时为何不能用水来灭?这是由于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油能浮在水的上面继续燃烧,反而使火势蔓延,故油着火不能用水灭。

二、溶解度数据的应用

1.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难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如H[,2]、CH[,4]、NO等;而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如Cl[,2]、NH[,3]、HCl等。

2.确定某气体可否做喷泉实验

只有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气体,才能做水的喷泉实验,如HCl、NH[,3]、SO[,4]等。在水中溶解度小的气体如Cl[,2]、CO[,2]等不能做水的喷泉实验。

3.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方法

例如,可根据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用水洗法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杂质。又如,可根据碘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更大,可用苯等作萃取剂将碘从水中萃取出来。

4.对不同物质进行鉴别

例如,常根据不同物质在水(或其它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将几种物质鉴别开。如苯、溴、苯、丙三醇这三种无色液体,用水就可鉴别。

5.判断反应的产物

例如,已知MgCO[,3]是微溶物(18℃时溶解度为0.011g),而Mg(OH)[,2]是难溶物(18℃时溶度为0.00084g),所以将Mg(HCO[,3])[,2]溶液煮沸时得到的产物是Mg(OH)[,2],而不是MgCO[,3]。同样向Mg(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碱时得到的沉淀是Mg(OH)[,2]而不是MgCO[,3]。

6.反推分子的极性大小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一般说来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物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数据大小,可以反推一些物质分子的极性大小。例如已知H[,2]、O[,2]、N[,2]、CH[,4]等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可以推知这些分子的极性很小(实际上无极性)。又如,已知HCl、SO[,2]等在水中溶解度很大,可以推知这些分子有强极性。

7.选择合适的溶剂

例如,配制浓碘溶夜时,应用酒精作溶剂,而不用水。

三、沸溶点数据的应用

1.推测晶体结构类型

在分子晶体中,由于分子间作用力比较小,因此分子晶体的熔、沸点较低。在离子晶体中,由于离子间存在较强的离子键,因此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一般较高。在原子晶体中,由于原子间存在着较强的共价键,因此原子晶体的熔、沸点较高。反过来,根据某些物质的熔、沸点高低,可推知晶体结构类型。例如,已知白磷的熔点为44.1℃、沸点为280℃,可推知白磷属分子晶体;已知MgCl[,2]的熔点为712℃,可推知MgCl[,2]为离子晶体,已知硅的熔点为1410℃、沸点为2355℃,可以推知硅为原子晶体。

2.判断常温下物质的状态

如果某物质的沸点低于25℃,则常温下呈气体、如Cl[,2]、SO[,2]等。如果某物质的熔点低于25℃,而且沸点高于25℃,则常温下呈液体,如水,溴等。如果某物质的熔点高于25℃,则常温下呈固体,如铁、硫等。

3.判断气态物质被液化的难易

如果某气态物质的沸点越低,则该气体就越易被液化,如Cl[,2](沸点:-34.6℃),SO[,2](-10℃),NH[,3](-33.35℃),CO[,2](-78.5℃)等沸点较低,易被液化。

4.判断液态物质的挥发性大小

如果某液态物质的沸点越低,则该液体越易挥发,如乙醇(沸点:78.5℃),液溴(58.78℃),硝酸(83℃)等沸点较低,易挥发。

如果某液态物质的沸点越高,则该液体越难挥发,如浓H[,2]SO[,4](沸点:338℃),丙三醇(290℃)等沸点较高,难以挥发。

5.根据沸点不同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根据各种物质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分馏),可将它们分离。例如,液态空气中N[,2]和O[,2]的分离;酒精和水的分离;石油中各种馏分的分离。

6.根据沸点不同,决定某些液体混合时的先后次序

由于有些液体在混合时伴随着热效应,放出大量的热,易使低沸点液体沸腾,所以在进行这类液体的混合时,应把高沸点的液体滴入低沸点的液体中,并不断搅拌,以防液体溅出。例如,浓H[,2]SO[,4]的稀释,应把浓H[,2]SO[,4]慢慢滴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制乙稀时,应把浓H[,2]SO[,4]慢慢滴入乙醇中,并不断搅拌;制硝基苯时,应把浓H[,2]SO[,4]慢慢滴入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

7.根据某些反应物的沸点来控制反应的温度,避免反应物气化

对液态(或固态)反应物来说,反应时应控制反应温度,尽可能避免反应物气化。因为气化不仅造成反应物的挥发,而且会减慢反应的速率,降低反应进行的程度。例如,已知苯的沸点为80.1℃,所以苯的溴代、硝化、磺化反应都应将反应温度控制在80℃以下,而且应加冷凝回流装置。又如,已知浓盐酸沸点很低,所以用浓盐酸和二氧化猛制氯气时要缓缓加热。

8.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通过控制反应温度,使某些特殊反应得以发生

例如,反应Na+KClNaCl+K,已知Na的沸点(882.9℃)高于K的沸点(774℃),所以可控制反应温度,使K呈气态,Na呈液态。根据勒沙特列原理,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反应得以发生。

9.根据某些酸的沸点不同,可以由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

例如,由高沸点的浓H[,2]SO[,4]来制取低沸点HCl、HF、HNO[,3]、CH[,3]COOH等。又如由高沸点的浓H[,3]PO[,4]来制取低沸点的酸,如HCl、HBr、HI等。

10.根据物质的熔点不同,在工业上可选择不同的途径或方法来制备一些物质

例如,工业上利用电解法制取镁时,选用电解MgCl[,2]而不选用电解MgO的方法,就是考虑到MgO的熔点太高(2800℃),能源消耗大,不合算;而MgCl[,2]的熔点很低(712℃),能源消耗低,比较合算。又如,工业上利用电解Al[,2]O[,3]制取Al时常加入冰晶石,其目的是降低Al[,2]O[,3]的熔点,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因为Al[,2]O[,3]的溶点(2045℃)很高,当加入冰晶石后在1000℃左右即可熔化。

11.根据不同物质的熔点、沸点不同,选择合适的物质作为传热介质来控制加热的温度

例如,需在0℃~100℃范围内加热,可选水作传热介质,通过水浴加热来控制温度;需要在100℃~200℃范围内加热,可选油作为传热介质,通过油浴加热来控制温度;需在200℃~300℃范围内加热,可选石蜡作为传热介质,通过石蜡浴加热来控制温度。

12.解释一些问题

例如,为何普通灯泡用钨丝而不用其它金属丝?这是因为在高温下,低熔点的金属易溶化(甚至气化),使用寿命很短,为延长使用寿命,应选用高熔点的金属丝。因钨的熔点最高(3410℃),故普通灯泡用的是钨丝而不是其它金属丝。

四、原子(或离子)半径数据的应用

1.推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大小

在同一周期中,由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例如,Na原子半径(0.186nm)大于Mg原子半径(0.160nm),所以金属性Na强于Mg。S原子半径(0.102nm)大于Cl原子半径(0.099nm),所以非金属性Cl强于S。同理可以推断在同一主族中,原子半径越大,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

2.由非金属原子半径大小,可推测共价化合物分子中键长的大小(进一步可推测键能、热稳定性等大小)

对同种类型的共价键(指都为单键或都为双键等)来说,一般键长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成键原子双方半径大小之和,二者之和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例如:已知原子半径之和,H-H<C-H<C-C,由此可推测出键长H-H<C-H<C-C,键能H-H>C-H>C-C(经查阅有关数据为:H-H,键长0.107nm,键能436kJ/mol,C-H键长为0.109nm,键能413kJ/mol,C-C键长0.155nm,键能为346kJ/mol。

3.推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的沸熔点的高低,硬度大小

对原子晶体而言,通过原子半径大小可推测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和硬度大小。例如,原子半径C<Si,由此可推断金刚石(C-C)、金刚砂(Si-C)、单晶硅(Si-Si)三者的熔沸点是逐渐降低的,硬度是逐渐变小的。

对于离子晶体而言,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取决于离子半径大小及所带电荷的多少。当不同化合物中离子带有相同电荷时,晶体中离子半径之和大的,其熔、沸点低,硬度小。例如,已知半径大于半径,由此可知NaCl的溶、沸点高于CsCl(经查阅知NaCl熔、沸点分别为801℃、1413℃;CsCl的熔、沸点分别为645℃、1290℃)。硬度NaCl大于CsCl。

4.由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推测某些原子(或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

对于同周期的原子来说,原子半径越大,原子的还原性越强,氧化性越弱,例如,已知金属原子半径Na>Mg>Al,可推知还原性Na>Mg>Al。已知非金属原子半径N>O>F,可推知氧化性N<O<F。

对于同主族的离子来说,离子半径越大,还原性越强,氧化性越弱,例如,已知非金属离子半径I[-]>Br[-]>Cl[-],其还原性I[-]>Br[-]>Cl[-]。已知金属离子半径K[+]>Na[+]>Li[+],其氧化性Li[+]>Na[+]>K[+]。

五、键能数据的应用

1.讨论物质的化学活动性大小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一个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因此,物质的化学活动性与物质内部化学键的强弱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键能越大,化学活动性越小。例如,就非金属性大小而言,氮强于磷,氧强于氯,但其单质的化学活动性则刚好相反,即氮气不如磷活泼,氧气不如氯气活泼。其原因在于:N≡N键能(946kJ/mol)大于P-P键能(116.7kJ/mol);O=O的键能(493kJ/mol)大于Cl-Cl键能(247kJ/mol)。又如,通过对C-C、C=C、C≡C键能的大小分析,可以得知C=C中有一个键较弱,C≡C中有两个键较弱,这种较弱的键易断开,从而推知烯烃、炔烃易发生加成反应,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2.讨论物质的反应条件

一般说来,键能越大,物质就越稳定,发生化学反应需要的温度就越高。例如,重油的裂解比裂化需要更高的温度。其原因在于裂化时一般只断裂"C-C"键,而裂解时不仅断裂"C-C"键,而且还断裂了"C-H"键,由于"C-H"的键能(413kJ/mol)大于"C-C"的键能(346kJ/mol),故裂解需要更高的温度。

3.讨论物质的稳定性大小

一般说来,键能越大,物质就越稳定。例如N≡N键能很大,因此N[,2]很稳定,常用作保护气。又如,已知HF、HCl、HBr、HI的键能越来越小,由此可推知它的稳定性越来越差。

六、键长数据的应用

1.判断键的强弱

一般说来,键长越短,键能就越大,键就越牢固。因此,根据键长的大小就可比较键的强弱。例如,已知C=C键长是0.133nm,C-C的键长是0.154nm,由此可推知C=C的键能大于C-C的键能。

2.讨论某些物质的结构

例如,已知C-C、C=C、苯环中的碳碳键键长数据分别是0.154nm、0.133nm、0.140nm,由此可推知苯环中的碳碳键既不同于一般的"C-C"单键,又不同于一般的"C=C"双键,而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一种的独特的键。又知苯环中所有的碳碳键的键长都相等,因此苯环的结构表示为更确切。

七、键角数据的应用

1.推断分子的空间构型,并且可进一步推断分子有无极性

例如,已知CH[,4]分子中C-H之间的键角为109°28′,由此可推知CH[,4]是正四面体结构,由于其结构是对称的,因此CH[,4]分子无极性。又如,已知CO[,2]分子中,C=O之间的键角为180°,H[,2]O分子O-H之间的键角为104°30′,由此可推知CO[,2]分子是直线型的非极性分子,而H[,2]O则是"V"形的极性分子。

2.解释一些问题

例如,为何CH[,4]的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这是因为CH[,4]中C-H之间键角都是109°28′,因此CH[,4]是一种正四面体结构,所以CH[,4]的二溴代物只有一种。又如,为何直键状的烷烃不是直线形的而是锯齿形的?这是因为在烷烃分子中,每一个碳原子都要保持四面体结构,即C-C之间的夹角约为109°28′,若呈直接形的话,C-C之间的夹角则变成180°,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无论是直键状的烷烃还是带支链的烷烃,其碳链都是锯齿形的。

标签:;  ;  

几种数据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应用_原子半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