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效应论文,模型论文,新古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2)01-0001-07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人口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关于老龄化的起点比例,世界公认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或者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1]。
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是综合性的。彼得森(Peterson)认为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医疗成本上升、养老费用支出增加、劳动力短缺和储蓄率下降等6个方面的负面影响[2]。彭秀健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PRCGEM)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3]。费尔德斯坦(Feldstein)利用跨国时间序列资料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而减少了60%左右的私人储蓄[4]。王金营、付秀彬通过对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均有一定的影响,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的速度减小,降低区域未来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比率[5]。威利·雷伯弗里茨(Willi Leibfritz)等人指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投入增长减速,社会总产出将下降[6]。戴维·威达辛(David E.Wildasin)认为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的负担,同时也就增加了就业人口的收入所得税和其他相关税收[7]。总之,上述文献都从不同侧面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邬沧萍认为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消费和储蓄等方面,但是影响的程度和方向(正面或负面)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是因为缺乏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8]。王德文、蔡昉和张学辉认为人口转变过程中,个人的生命周期和代际更替之间的相互叠加,通过劳动供给、储蓄和科技进步等渠道对长期经济增长施加影响。人口转变使得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并将持续到2015年前后。为了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中国需要通过扩大就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和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三条途径来充分挖掘未来潜在的人口红利,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9]。由此可见,有些学者也不同程度地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面影响。
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随着人口日趋老龄化,必然会减少劳动力的供应,造成劳动力缺乏,给整个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在某些行业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储蓄额的下降,减少资本形成,对贸易、投资均有相应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最显而易见的影响体现在养老金、医疗保障和整个社会的福利体系上,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养老金和医疗支出数额及比例也随之增大,这将使财政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政府预算中应用于与工业相关的开支则须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发展[10]。这些都是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也是大多数大都认为大口老龄化阻碍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增大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康复器材、护理用品、生活用品和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因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的特殊消费需求,必将促进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带动产业、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会促进老年医院、托老所、敬老院、居家老人的生活照料等为老年服务行业和专业服务人员队伍的发展,这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已退休的老人从劳动力中退出,其结果具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是他们从生产领域中的退出让出了一部分原来所占有的资本,从而具有提高现期劳动力人均资本占有水平的效应;二是他们不再从事生产而转入纯粹的消费,而消费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11]。人口寿命的延长使有效劳动期限延长,增加了劳动力资源,而且老年人的知识、技能以及阅历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这将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既然客观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即正效应和负效应,那么就需要有理论的支撑。为进一步从理论上验证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的存在,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趋势,本文应用扩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
三、纳入人口老龄化因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扩展
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索洛模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在索洛模型中,没有老龄化这一变量。因此,索洛模型实际上是忽略了老龄化因素的影响作用。以下分析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索洛模型中,使索洛模型成为分析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的一种有效工具,这也是对索洛模型应用的扩展。
首先,人口老龄化在生产领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就业劳动力数量以及劳动生产率来反映的,本文通过L=(1-a-c)eN将老龄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其中,L是参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数量,a是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c是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e表示劳动参与率,N表示人口总量,以A来表示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则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表达式为:
其次,人口老龄化在消费领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保障支出而影响区域经济下一轮投资的。从社会保障角度考虑,有关专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历史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就相应提高约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就相应提高约5个百分点[13~14]。
现在来推导引入老龄化因素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方程。
式(8)两端对时间t求导,得:
式(13)就是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纳入老龄化因素后的经济增长模型表达式。由该式可知,经济增长处于稳态时的前提条件是k=0。
最后,得到加入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稳态方程:
四、基于扩展模型对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
其次,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引起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而带来持平投资曲线的移动,从而影响区域的经济产出水平。人口老龄化减少了劳动供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参与率。根据山东省统计局数据计算,2000~2007年山东省劳动参与率平均每年变动的百分点为-0.21。由于m<0,持平投资曲线(δ+n+g)k下移到(δ+n+g+m)k,则持平投资曲线与产出曲线s(1-b)f(k)的交点由(,f())移到(,f()),即经济产出增加了。劳动参与率的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因此,积极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大幅度提高公共教育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扩大妇女特别是落后地区女性受教育的机会等都将有力地提高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虽然导致劳动力人口不断缩减,但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在一定意义上等于增加了劳动力供给,同时老龄人口消费也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可见,人口老龄化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最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直接影响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而导致持平投资曲线的移动,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产出水平。根据人口转变的四阶段论,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人口再生产必然出现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的客观趋势,进而导致区域人口再生产模式呈现出由原始模式向传统模式进而向现代模式转换的一般规律。区域人口再生产的四个阶段分别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转变前阶段,属于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出生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后者先于前者的前期转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死亡率的转变为标志,人口再生产属于过渡型;出生率和死亡率加速下降的后期转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生育率的转变为标志,人口再生产亦属于过渡型;低出生率和死亡率阶段,人口再生产属于现代型[15]。
可见,随着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转向老年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发展到现代型,持平投资曲线将会逐步由下向上移动,从而减少了区域的经济产出。这说明不同的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人口再生产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基本规律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减速效应就越明显。
五、结论
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综合效应是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和。
此外,不同的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人口再生产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影响程度,即其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和也就不尽相同,但存在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其负效应就越大,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减速效应也就越明显。
收稿日期:2011-09-07;修订日期: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