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目的角度分析高等学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高等学校论文,若干问题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角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6)05—0161—04
一、教育目的及其分类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讲,人的行为一般都是先由需要激发动机,然后经过在一定价值或者是非标准层面上的分析判断,趋利避害之后产生的,高等学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是这样。教育目的是我们从事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做出各种教育行为的首要依据,也是我们所有教育行为的最终归结点,有着宏观指导和全局约束的双重作用。对教育目的的界定和细分,对于指导高等学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目的内涵
从本质上讲,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于教育活动完成时所要达到的结果的预先反映。它指明了参与教育活动的意图,是确定教育任务、建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目的把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等有机地结合,表明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人才的培养途径及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
现实中,人们一直站在哲学取向教学论观点上,把教育目的抽象化、概括化,以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但是模糊的言语叙述,加重了其操作难度。笔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一个以教育目的为指导,以各级各类办学目标为保证,包含各类课程以及每个单元、课时教学目的在内的目标体系。可以把教育目的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宗旨,即培养具有何种社会价值社会成员的规定;第二层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宗旨,第三层专指可观察测量的具体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目标分层使得教育目的变得具体可行,既凸显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风格与特色,也为教育目的的个性化和教育服务的多样化提供了前提准备,在满足个体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同时,体现了教育的人本关怀。
2.教育目的分类
“美国以布卢姆(B·S·Bloom)为首的一个委员会,于1956年、1964年、1972年先后公布了认知、情感、心因动作(psychomotor skill)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共分为六级: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分为五级依次是: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和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心因动作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七级: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性,适应和创新”。这种将人的发展分为认知、情感、心因动作三大领域的分类方法,在学术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也涵盖了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德、智、体等三大方面,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对德、智、体等方面的科学总结。虽然这种分类仅限于上述教育目的分层的第三层,但其可测量与可观察的特征,决定了其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这种分类指导下的教育质量,虽然不排斥考试这种教学评价手段,但是绝不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才能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关注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心因动作的发展水平,判断其是否具有“求异和超越意识,自由精神,独立人格,民主权利”。学校工作的评估重点则放在判断其活动是否有利于保障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探索性以及民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等方面,以实现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正如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所说,要使大学真正成为“能够培养独立思想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等个人成功必备的品质的场所,而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
二、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高等学校引入ISO9000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不是模糊的,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是可以分解的,特别是随着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上述教育目的分类的多层次分解,制定精细可操作的教育质量标准,从而为ISO9000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操作依据。
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
第一,全新的服务意识。传统教育思想中,受教育者是被管理者,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自主权和主观能动作用。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八项原则中,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放在首位,对学校来说,学生是学校教育服务的直接顾客,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前提,通过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的质量管理模式,明确的部门权限与质量目标,规范化的个体工作程序,强化学校主体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这就凸显了学生对学校这一教育组织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持续改进过程。持续改进过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渐进式改进,一种是突变式改进,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体现了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关系。前者是在根本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针对局部的较小改动,一般采用PDCA循环,即:策划、实施、检查、修改,后者是对原有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或是重新设计。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实现教育目的的作用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我们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规范我国高校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其“以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的基本原则,将更好地保证教育功能的发挥,推动教育目的的实现,最终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因为学校教育的直接顾客是学生(学生是教育服务的直接消费者),所以,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偏重于关注学生这一顾客群体的需求,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知识、理解力和身心发展的不断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了教育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的实现。“教育活动归根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而受教育者的发展只能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又衍生了教育的公共属性,即“普通教育作为每个适龄公民都可以享有的公共产品,普通教育对每个人来说是提高了文化程度和素质,但这一结果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重要价值,即教育产品具有外溢性”。这就保证了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建立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就在于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教育服务和满足过程的实现,从而实现个体发展、教育、社会发展三者的良性循环。
3.ISO9000质量体系下实现教育目的的流程
ISO9000质量体系下实现教育目的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在图2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 从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确立,再到各级各类学校将教育目的具体细分后形成各自的办学宗旨,通过学校内部各部门(院、系等)对任务的具体落实,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教育服务和教育质量的监控, 从而保证合格人才的输出。从宏观上说,就是对教育目的的实现过程。最后,学校输出的学生,经过在社会上不断实践和砺炼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会将教育中的不足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最新需要,反馈给教育价值观,以促进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的的更新与转变,从而开始新的系统循环。
4.教育目的指导下的ISO9000质量体系运行模式
2000版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定义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四个过程分别是职责管理、资源管理、过程控制、测量评价,这一模式与其它主体的关系如图3表示。 其中,组织学习是组织质量不断改进的表现形式,也是学校重要的质量活动手段;激励则是支持学校质量活动的动力来源,如物质、精神激励或者人本主义关怀等。组织学习和激励与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四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图3
三、对高等学校建立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根据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 同时还必须结合每个学校具体实际,包括地理位置、环境、校园文化等。在质量手册的编制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准教育培养人、造就人的理念,不可将学校“工厂化”。质量信息一定要及时、准确、公开地整理和发布,以便于发现问题后能迅速纠正。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一定要端正思想和态度,不能以建立ISO9000为形式, 甚至减少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感情、德育等因素的投入,并以质量手册中未要求为借口推卸责任。
1.质量手册的编制原则和要求
高等学校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办学目标,把学校目标和学生理想、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系统。这里所指的教育包括: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学科之间的联系规律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律。
学校各部门应根据自身职责进行目标分解,如招生办制订招生质量目标,教务处制订教学质量目标,后勤处制订后勤服务质量目标等。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质量目标不应再以传统的考分、及格率等单向和静态指标为参考,这是因为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延迟性,不可能通过几节课程的学习就体现出来。因此,高等学校应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和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准,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特长发展。应根据上述的教育目标分类,制订具体的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参考标准,把个体的现实水平和目标的偏差作为等级评定依据,如情感领域可以参考科尔伯尔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动作机能可参考赫孟帕(W·Hempel)的十种动作分类与测量:1.反应时间。2.连续轻拍的能力。3.动作协调。4.手的灵活等。
2.质量管理中的信息
学校应根据质量目标进行资源分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如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发布学生的质量状态数据和质量活动信息,记录各级组织的教育质量活动成就和进步状况,领导和组织对学校重大质量活动进行记录与总结,以及对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改进。质量管理中的信息还包括对学生、用人单位、相关部门(教育评估部门)的质量信息反馈等。
3.奖惩系统
学校应根据质量目标制订合理的奖惩办法,以激发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师生的工作热情,“还可以吸引和挽留更多组织发展所需的人才”。对于不同性质的人员,要制订不同的奖惩办法,如学生奖惩办法、教师奖惩办法、管理干部奖惩办法、教学辅助人员奖惩办法等。奖惩办法的建立原则包括:与质量目标相结合、广泛的认同、人员评价的公平性。
4.ISO9000质量管理与教育过程中的隐性作用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提供用于提高和完善人的智力素质与思想观念素养的非物质的社会成果的过程,然而怎样提供,用什么手段提供,通过怎样的途径,却不可能在质量手册或者文件中表现出来,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处世态度、思想方法和个人偏好以及先进人物的模范作用等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正向或者负向影响,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教育质量,而最终指向教育目的实现。
5.端正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态度
教育领域引扩ISO9000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而令人担心的是,有一些学校单纯的以ISO9000 作为自己招生和宣传的“招牌”,大肆炒作,从中谋利,其结果不但背离了我们引入ISO9000的初衷,也背离了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法规,所以,应该建立恰当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端正思想,使其从国家、社会大局出发,真正为实现我国教育目的发挥作用。
收稿日期:2006—03—30
标签:教育论文; iso9000论文;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教育目的论文; 学校论文; iso9000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