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作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来自于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的观察。
问题一
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顺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那么,这样的分组是否合适?合作学习的分组有什么讲究吗?
问题二
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即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似乎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几分钟后,教师宣布:“讨论结束,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或“我认为……”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只是在讲台上等候,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那么,教师是否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
问题三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成绩好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较少。
在我们的教学中,真正的合作学习发生了吗?我把耳光转向了现代教育理论。
思考:来自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一、社会建构主义与合作学习。
当今的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人是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建构的活动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作为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
知识建构活动不是封闭在个人的系统之中,而是在向社会开放的系统之中,是在同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的经验和过程中才有可能,焦点在于人的行为中的“意义”纬度与人际沟通。因此,社会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某方面,不存在对事物惟一正确的理解。
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而且在小组讨论中,为了向其他成员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
二、把握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产生于人们交往中有意义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这种交往,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离不开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其互动观。由于合作学习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传统的教学互动观相比,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立教学活动是一种复合活动。
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
2.强调生生互动的潜在意义。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逊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没有人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地利用,也就不去系统地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成人——儿童双边活动的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反观教学实践,我们目前课堂教学所提倡和采用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而学生之间的互动则始终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没有真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采取有效策略促进互动的发生,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任何形式的合作学习都以自主学习为先决条件,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在组内就不会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善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帮助。
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可能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不利。
2.遵守分组的原则。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因此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要有明确的分工。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如果这样做,很有可能造成随意、放任自流,使合作流于形式。面对组内的任务,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等,并且应该轮流担任,增强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4.合理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
不可能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总之,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5.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能只是把学生们放到一起,然后告诉他们要合作。学生需要有在社会背景下合作工作的意识,需要学习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
(1)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2)指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3)指导学生学会交流,了解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
(5)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
(6)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分配学习任务。
(7)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
(8)让学生经常总结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
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应当循序渐进,专门训练。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时,也应当适时指导。
6.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适时介入。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指导主要包括:
(1)小组遇到学习困难,讨论受阻冷场时,教师可以适时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及时点拨,把学生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3)当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或有误解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以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步入误区。
(4)要特别关注学习上消极的学生。国外研究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穆里安认为,合作学习中存在六种类型的消极学生:沮丧的学生,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厌烦乏味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教师对这几种类型的学生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合作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