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闲暇教育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闲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工时制的实行使中小学生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怎样认识中小学生闲暇时间的价值,怎样支配闲暇时间,以及怎样利用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当前学校、社会、家庭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闲暇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闲暇属于时间、活动范畴,是指每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理需要以外,完全由他本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流动方式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加是现代社会的一条普遍规律。双休日是时代的潮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学生而言,闲暇是指由学生个人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和个人所处的微观社会关系(如家庭、亲属、朋友、同学、邻居等)决定的,使个人获得在学校课程计划以外的全部课余生活。
闲暇是青少年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处”和闲暇活动的自由支配是人格和谐、平衡发展所必需的。在闲暇时间内,每个学生可依随心理时间去安排生活与学习,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认为有意义,带有极大审美成份的活动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地、独特地、真实地、完美地表现与必然王国的学校生活中不同的自我,发展自我。
1.有助于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学校生活具有他人导向性,在节奏紧张的学校生活中,学生的活动将服从于社会角色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绝大部分活动必须听凭犹如机械钟表式的课时计划和作息时间的指挥和摆布,老师要学生学什么,就学什么,决不可能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因而学校生活对个人的发展有一定的约束,其在学生人格的职业化(指专事学习)过程中,有可能使人片面发展。因此,许多著名教育家都提出过解决学生时间的问题。如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关于保证学生有充分自由时间的思想十分突出,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作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当学生受约束的、单调的、被动的活动减少,由被制约转向自主性时,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就会成为可能。这是因为:(1)由于闲暇时间内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从而为人格的多向发展和创造潜力开辟新的途径。(2)闲暇时间内的学生, 具有支配时间的自主性和对生活内容的选择性,因而可以从闲暇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中探寻发展个性之路,从事各类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由地开拓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现代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许多教育家指出,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在闲暇中能获得独处时间,用以冷静地思考社会与人生,思考现实与未来,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求教,进行深刻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对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来说,这些单身独处的时间与丰富多采、热火朝天的集体生活同样是必要的。没有这些沉思的时刻,就没有人的个性。少年心灵就不会向往道德美而迸发高尚精神。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主要不是由他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而是由他在独处时对待时间的态度决定的,“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1〕。教育实践证明, 从担心“闲则生非”的传统教育观念出发,企图以大量的课外作业填满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的空间,对于学生身心自由发展,特别是对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都是极为有害的。新工时制后,中小学生有了开展自我教育的足够时间,完全可以通过自由时间的利用和支配,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领略闲暇时间的价值,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道德意志和参与意识,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再塑一个“自我”。
3.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我国中小学生目前的学习时间远远大于他们身心所能承受的标准,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的学习,使得学生疲惫不堪,体力、脑力急剧下降。他们的身心需适当的闲暇时间进行休息和调整。为此,教育界的专家与有识之士已向社会发出呼吁:让孩子们玩,“玩够了再学习”。玩是调节情绪的一种最佳手段,“玩”也是一种学习。双休日能够保证中小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放松一下超负荷运转了一周的身心,实现生活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依据个人的爱好、习惯、意愿与生活价值标准,合理地利用时间,科学地安排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生活模式,实现有张有驰,自由活动与遵章守纪的双向调整,从而获得积极的休息,提高生活质量和乐趣,陶治情操,增进身体健康。
4.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中生存和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学校教育将学生的交往囿于有限的、 固定的校园范围内,这种单一的交往方式和狭窄的交往范围易于造成个人知识贫乏、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孤陋寡闻〔3〕。 人的个性发展离不开人的交往关系的多样性,“交往的普遍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4 〕闲暇为学生的交往提供了超越学校围墙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在闲暇中,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在对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过程中,不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获得自身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同时,双休日还为存在性格缺陷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校正的机会,如内向的学生,可有意识地、广泛地与同学或其他社会成员接触,“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5〕克服他们的性格缺陷。
5.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目前,中小学生一方面在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学习:一方面又表现出文化的空前缺乏,知识结构极不合理。他们除了课本知识还是课本知识。有人调查,某校高二年级文科学生读过中外名著的仅占17%〔6〕。 中小学生正是应该广泛涉猎知识的时候,优秀课外书籍内储的知识性、审美性特点也深深地吸收着青少年;“我想读书”,“我要读书”是涌动在他们机械、单调、枯燥学习生活下追求精神享受的渴望。实行双休日后,学生能在充裕的自由时间中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弥补课堂知识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时间差”,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提高文化与审美修养。而所有这些,恰恰又为学生学好各门必修课准备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7〕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若干本好书可以塑造一个人。
二、闲暇教育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课题
闲暇是个时间问题,更是一个生活方式问题。学校在完成课时计划后,就要与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协调,对中小学生双休日和寒暑假学校教育空档的休闲生活给予科学的组织指导,在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各方面继续施加教育影响,为中小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充分、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即闲暇教育。闲暇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所提出的一个必然课题,它对于开发潜在的巨大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生闲暇生活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育改革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闲暇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闲暇生活质量的保证。闲暇完全是个性化的,闲暇的本质是自由,对闲暇的认识和开发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但是,如同任何事物一样,闲暇也有两重性,人的时间素质(指以时间知觉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对于时间心理和行为的稳定倾向)不同,对待闲暇时间的认识和行为也就不同,从而在闲暇生活中表现出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有益与无益,有效与无效的区别,表现出不同的闲暇生活品位和质量。社会发展为中小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时空,他们应怎样为自己寻找一个正确的定位,利用双休日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在轻松和快乐中更多地学些知识来充实自己,发挥双休日的最大效用,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闲暇教育就是要有目的地促使学生追求文明、健康的娱乐方式,调节情绪,消除疲劳;获得开展各种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认识闲暇中的自我,加强对闲暇价值的自我认识,系统地培养闲暇情趣,明智地、个性化地安排闲暇生活,提高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能力,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无数事实证明,闲暇时间为人的智慧和技能的开发提供了最优条件,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只要不让时间溜走,他就一定能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获得主动的、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2.闲暇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人的素质的很大部分是在闲暇时间内形成的。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素质缺陷,诸如不关心时政,高分低能,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体质下降,人格不健全,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能力,均与学校剥夺了学生的闲暇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吸收、内化知识不仅仅是在课堂。从发展学生丰富多采的个性来讲,闲暇也许更重要、更积极。因此,我们的育人观念要全面,不能狭义地理解只要按教育常规上好文化课就完成任务了,而忽视了另一种课堂,即中小学生的闲暇教育。如果是这样,从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职责而言,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放弃的也许是更重要的。具有较大时空自由度的双休日,为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供了契机。学校、社会、家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找准休闲与素质教育的切合点,把养成教育、规范教育延伸到社会和家庭,使素质教育更全面、更丰富、更完善。
3.闲暇教育是对崭新教育理论的积极探索。闲暇时间的增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师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它必然会引起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计划、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诸多变化。学校教育如果撒开闲暇,单单研究“教育”——哪怕是包含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也只能算作半个教育,因为它忽略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自由发展,忘记了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必然同时也就是闲暇者。当然,你也可能将学生除食眠外一刻不停地固定在课桌前,但这种做法的指导思想实质更是人的异化、学习的异化在理论上的反映。因此,对教育的研究必须补充以既是教育的必备前提,又是教育的唯一归属的闲暇的研究,它不但可以纠正我们在衡量教育发展程度,选择发展目标时极易犯的见分数不见人,见手段不见目的的错误,而且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一个崭新的高度,制定和执行一整套必要的、可行的、更加符合人的本质所要求的政策、制度、条例。闲暇教育使整个教育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开拓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教育学理论,使人们对教育形成一个较全面和完整的认识,从而为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综合性的教育研究创造了条件,并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建设性构想。
三、闲暇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闲暇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应形成整体合力,既保证中小学生在节假日中得到充分休息,又积极创造条件,指导他们参加开展有益活动,为他们的建康成长,尽到自己的责任,作出自己的贡献。
1.各级政府和教育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科技等部门,以及各群众团体,要充分认识闲暇教育的意义,以提高学生闲暇生活质量为切入点,把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作为根本目的,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节假日的休息和活动安排。各级政府应召集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相互配合,根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制订具体措施,根据学生的需求,创设环境,提供条件,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去处、有玩处、有书读、有事干,各取所需、自由参加,在愉悦中获益的生活氛围。要加强宣传和监督检查,形成强大社会舆论,使中小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文明、健康、有益的社会环境中,丰富课余生活,接触了解社会,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锻炼实践能力。
2.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组织,增加公共代闲设施,发展闲暇生活服务事业。社会应为丰富学生的闲暇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学生的活动离不开特定空间,如果把学校、家庭分别称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那么社会各种生活场所可称为第三空间,目前学生的闲暇活动主要限于第二空间,尚未能很好地去利用广阔的社会空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集体、社团没有为学生的闲暇活动提供相应的、具有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第三空间,使学生无处可去。因此,为了让学生在闲暇时间过得轻松、愉快、充实、受益,社会要在财力、物力允许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增加各种第三空间,重视和加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影剧院、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并把他们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同时,学校要主动协调同文化部门的关系,认真研究和制定具体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场所,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积极的艺术性、鉴赏性、体育性、娱乐性活动。
3.要重视和发挥青少年宫、科技馆、少儿活动中心、图书馆等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不仅是学生生活的调整和补充,而且是学生人格新质发现和发展的重要诱导剂。在这些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丰富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开发学生闲暇活动的各种能力。
4.学校根据师资和学生特点、要求,立足自愿、轻松、受教育、有益处,可组建科技、艺术、体育、读书等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举办文化节、科技节、读书会、报告会以及各种知识讲座,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上海市教委目前在黄浦区曹光彪小学内开设首家小学生双休日活动基地,整个活动基地有数学游艺、剪报、英语情景会话、图形纸折贴、泥塑、赛车、无土栽培、书法、乒乓球等活动室,几百名小学生已开始过上一个“高雅、健康、有趣、有益”的双休日。广泛开展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最适宜的自我发展。
5.学校要针对学生实际开设“休闲指导课”,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从古希腊时代起,哲学家和教育家就高度肯定了闲暇教育的意义,把闲暇教育看作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1918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中等学校教育组织委员会在提出中等教育基本原则时,把“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目标之一。此后,美国组建了全国闲暇教育委员会,全面推进闲暇教育计划。近年来,我国也有人主张在普通学校开设闲暇教育课程,〔8〕并且有的学校已付诸实践。〔9〕学校和工会、妇联要加强对学生家长、职工的闲暇教育指导,继续办好各级各类“家长学校”或家教咨询机构,指导家长合理、科学地安排好子女节假日的休息、学习和活动,推动家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价值取向、原则要求及影响效果上具有同质性。
6.家长要强化闲暇教育意识,正确认识孩子“学”与“玩”的关系,重视孩子休闲观念和休闲方式的指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休闲态度。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点点滴滴、持久渗透的特点,及时发现、捕捉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和闪光点,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而不能主观臆断,强迫让孩子向某一方面发展,把应该由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孩子。家长不但要指导孩子参加读书、科普活动,引导孩子自觉锻炼身体,还要指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锻炼他们自理、自立自律的能力。
7.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中小学的闲暇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闲暇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闲暇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缺一不可。青少年生活在社会的海洋中,毋庸置疑,他们的心理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实行新工时制后,学生与社会、家庭接触的时间更长了,面对开放社会的各种消极诱惑,仅仅依靠学校的单一教育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社会教育机关(如妇联、共青团、驻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教育组织(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会文化机构(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以及家庭的积极配合,三股绳拧成一股劲,共同以正祛邪,以利除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闲暇教育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构成要素,不可人为地分割。功能都是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绪的、身体的完善等是闲暇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是闲暇教育构成要素,但闲暇教育又不是诸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些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的有机结合,并由此体现出闲暇教育的整体性。闲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需要全面和谐的教育,全面和谐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内容和时间作集约化的利用。所谓集约化利用,就是要求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内部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例如,组织学生郊游,既可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可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以及生物、地理教育,还可进行沥淬教育。但是许多人看不到学生素质发展中诸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往往形成“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教育结果。再如,人的双手不但是劳动器官、创造器官,也是学习的器官,劳动不仅能培养人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技能,活动筋骨,增进身心健康,而且其双手精细灵巧的动作能激活人脑功能。但是,劳动的丰富潜能在现实的教育中却被大量闲置着,许多人固执地认为学生劳动会挤占文化学习时间,降低教育质量,看不到劳动教育与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当这些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之生,人的学习潜能才能得到释放,教育的实效性才可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并收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教育效果。
3.闲暇教育是学校逐步走上开放式社会化道路后,对学校教育内容不足的补充和拓展,而决不是课时的简单延长和空间的人为转换。有些学校和老师简单地理解闲暇教育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把闲暇仅仅看作文化知识的补习,这既不全面,违背了闲暇教育的本义,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闲暇教育更侧重于培养技能,挖掘潜能,锻炼社会交际能力,发展个性,学会做人。
4.闲暇教育要充分体现受教主体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而不能一阵风、一刀切。闲暇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维性,多维性这一概念不只反映教育形式和途径的多维性,而且也包括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维度。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家庭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接受教育信息上,必然会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求知需要和本地、本校的优势和可能,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方向上自我选择、自主活动、自我发展,从而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闲暇活动中,形成和加强自己带有明显个性特色的内化结构和外化方式。
本文于1996年6月5日收到。
注释:
〔1〕爱因斯坦语,转引自1995年10月27日《中国国防报》。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4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79页。
〔6〕〔9〕《江苏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第22、23页。
〔7〕《高尔基论选集》,转引自《实用论据手册》,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8〕《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