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粗矮病是一种典型的玉米病害,近年来其发病机理和防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粗矮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但具有一年生病害周期的特点。病害发生后,植株表现出严重的矮化和抽穗困难,产量严重下降,尤其在苗期,感染植株几乎不能存活。在粗矮病防治中,对粗矮病发病率高的地区,可根据病害的诱发因素进行综合防治,如调整播种期和播种环境,改善土壤条件等。对粗矮病应采取防治措施,播种前应进行包衣和包衣,提高苗木的抗病性。
关键词:玉米;粗矮病;防治
玉米粗矮病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粗矮病就有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种植的普及,玉米粗矮病的大规模爆发继续发生。每一次疫情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了整个地区的生产。因此,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当务之急。
1玉米粗矮病的研究现状及特点
1.1玉米粗矮病现状
玉米粗矮病是世界上典型的玉米病害。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以来,我国玉米粗矮病在世界各地流行,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省,玉米粗矮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玉米种植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行业。近年来,国内对玉米粗矮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玉米粗矮病毒是我国玉米粗矮病的病原。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水稻黑条矮病毒是大多数地区玉米粗矮病的真正来源。由于玉米粗矮病一旦发生难以治愈,相关研究的重点是培育改良品种,培育一些典型的杂种优势群,形成对玉米粗矮病的一定抗性。相关研究人员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与粗矮病抗性相关的标记,发现抗性品种可以通过自我改良提高自身的抗性。
1.2玉米粗矮病主要传播途径
玉米粗矮病毒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传播。田里杂草越冬后,飞虱成虫在春季侵蚀玉米。由于春玉米仍处于苗期,对病毒的抗性很低。然而,在病理学层面上,病毒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对低温的耐受性高于高温下,褐飞虱引起的粗矮化病在冬季气温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时会广泛传播。粗矮病的一个典型传播特征是容易形成一个全年的疾病周期:小麦是灰飞虱的首选寄主。小麦出苗后,灰飞虱大量迁入小麦;小麦收获后,灰飞虱迁入玉米田,造成危害;玉米收获后,灰飞虱迁入田间牧草。为了形成一个全年的疾病周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刚被感染的玉米可以作为病毒传播的来源,这也是粗矮病难以控制和预防的主要原因。
1.3预防玉米粗病
玉米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可能会感染粗矮病,但不同时期的后果不同。苗期感染后,5~7叶期有明显症状。当病害发生时,植株严重矮化,节间又厚又短,不再生长。叶子又宽又短,在叶脉上呈现出强烈的绿色和白色条纹。由于生长缓慢、矮化严重,大多数苗期受感染的玉米不能正常产耳,特别是早期受感染的植株,后期基本停止生长,叶片僵硬直至死亡。正常拔节后,玉米对粗矮病的抗性明显增强。一些受感染的植物能正常地产耳,但果实数量少,易发生畸形。经过10叶期感染的植株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保证产量。严重感染植物的雄蕊大多不能正常提取,少数雄蕊能正常提取,但雄蕊发育不良,花粉量不足以完成正常授粉。雌蕊种子较少,容易变形。值得注意的是,玉米粗矮病的发生与褐飞虱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关系。褐飞虱活动达到高峰后,粗矮病的发生立即进入最严重时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玉米粗矮病的综合防治
2.1玉米粗矮病的客观条件
玉米粗矮病的感染源是病毒,但感染规模的扩大和损失的加重往往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首先,如果玉米的播种期与褐飞虱的高发期相吻合,很容易导致该病的大规模感染,特别是在5月份,当褐飞虱的高发期处于苗期时,将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积极促进该病的发生和传播;在玉米播种的气候条件下,如果冬天太热。春季和夏季,潮湿多雨的天气更有利于病毒的传播,而粗矮病更容易发生在温暖的冬季和凉爽的夏季;从玉米叶龄来看,叶龄越高,玉米抗病性越强,经过10个叶龄处理后,玉米抗病能力越强。从土壤环境的角度来看,贫瘠的土地和杂草环境有利于病毒的生长。植物抗病性差,易导致病毒暴发。
2.2玉米粗矮病综合防治措施
为了加强粗矮病的防治,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目前,大多数主要品种对粗矮病的抗性都不理想。因此,应选择对当地环境适应性较强的优良品种,提高玉米的综合抗性。在种植规划中,一方面要注意玉米的空间分布,尽量交叉培育抗病品种,而不是大面积种植单一易感品种;另一方面要了解粗矮化病的局部发生率。在时间规划上要详细,人工调整玉米播种时间,避免玉米苗期飞虱发生率高。具体地说,春播要早播,在发病率高的时期提高平均叶龄,以增强抗病能力;针对粗矮病年度发病周期的特点,在苗期应加强田间管理。应清除杂草,并切断灰飞虱的临时宿主。对小麦、玉米混合播种区等易感田,要调整有机肥施用量,增强土壤养分综合性,提高植物抗病性;对已发生严重病害的田,为避免感染规模的扩大,有可能破坏农业,改变种植方式。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还应随时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定期调查小麦、玉米和田间杂草粗矮病的发生情况,以预测今后粗矮病的发展趋势,做好相关防治工作。注意和控制工作。
2.3种玉米粗缩病的药物控制
目前,玉米粗矮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水稻黑条矮病毒和两种玉米粗矮病毒。这三种病原体在褐飞虱体内含量丰富,随褐飞虱的迁移而传播,但与土壤、接触等行为无关,与蚜虫等其他有机体也无关。由于褐飞虱是一种常见的强毒力害虫,褐飞虱能侵染3~5株玉米植株,并能通过迁移传播病毒,因此玉米粗矮病毒的寄主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上。杂草如狗尾草。在传播时间上,灰飞虱活动适宜的时间从6月达到高峰,灰飞虱具有低温性和趋向绿色的特点,因此将灰飞虱转移到田间其他作物或杂草上。一种作物的收获。
2.4玉米粗矮病的药物防治措施
对于玉米粗矮病高发区,必须采取药物控制措施。播种前可用杀虫剂混播种子,并用一定量的包衣剂提高苗木对飞虱的抗性。在玉米生长和飞虱活动的关键节点,如玉米的5叶期和小麦的绿季,飞虱的活动可根据田间飞虱活动的规律进行调节。通过喷洒控制昆虫。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气溶胶喷雾。但应注意的是,为了确保同时杀死田间杂草中的灰飞虱,应每五天喷洒一次田间杂草。最好的办法是播种后用土壤处理剂处理土壤,彻底除草。如果图中出现粗矮病菌株,应立即清除并喷洒,以防止病毒传播。
结论:玉米粗矮化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一旦发生需销毁治疗,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如何在播种和田间管理中控制粗矮病已成为相关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凤梅,李平路,孟庆华.玉米粗缩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种子,2017,36(2):45-49.
[2] 仝妍彦.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41-142.
论文作者:李永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玉米论文; 抗性论文; 病毒论文; 苗期论文; 病害论文; 杂草论文; 植株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