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人民医院CT-MRI室 江苏句容 212400
【摘 要】目的 探究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肝纤维化患者设置为本次的实验组,另同期选择50例非肝脏疾病的志愿者设置为常规组,对两组受检者均进行肝脏CT灌注扫描方案,对两组受检者的扫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肝纤维化患者中S1期11例,S2期12例,S3期12例,S4期15例;比较两组受检者的PVP、TLP、HPI、HBF、BV灌注参数值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取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详细的显示出肝纤维化的病变情况,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与治疗,值得实践推广。
【关键词】肝纤维化;螺旋CT;灌注成像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对肝纤维化患者实施CT灌注扫描的结果,依据灌注参数情况由此判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1],从而利于对肝纤维化疾病的诊断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本文将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肝纤维化患者与同期50例非肝脏疾病的志愿者纳入实验研究,均采取CT灌注成像技术,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数资料
择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肝纤维化患者设置为本次的实验组,另同期选择50例非肝脏疾病的志愿者设置为常规组,且经过临床检查后显示无器官疾病。医护人员同所有受检者详细讲解了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意义等,获得两组受检者的知情同意纳入本次实验。
实验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20岁,中位数年龄为(43.26±3.78)岁;常规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21岁,中位数年龄为(43.82±3.1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可进行统计学处理。
1.2 诊断方法
实验组患者进行常规肝穿刺后给予病理学观察,并由3名主治医师进行阅片得出结论,依据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法进行疾病分期,设置为S1期、S2期、S3期、S4期。
对两组受检者均进行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选择仪器为西门子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机,其中实验组患者在穿刺后的1-2周方可实施CT扫描。两组受检者扫描前均采取碘过敏试验,医护人员指导受检者采取平卧体位,对上腹部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方案,层厚与层距均为5-10mm,给予穿刺针对肘前静脉部位进行穿刺,给予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每秒注射速度为5-7ml之间(采取去卷积法进行注射)或者7ml左右(采取非去卷积法进行注射),其中40-50ml为对比剂剂量。
1.3 评价指标
分析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特点,分为S1期、S2期、S3期、S4期。
比较两组受检者各项关注参数值,包括HAP(肝动脉灌注量)、PVP(门静脉灌注量)、TLP(总肝灌注量)、HPI(肝动脉灌流指数)、HBF(肝血流量)、BV(血容量)等灌注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受检者涉及的统计学资料纳入SPSS19.0的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分期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两组受检者的CT灌注参数值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分期特点
50例患者中显示S1期11例(22.00%),S2期12例(24.00%),S3期12例(24.00%),S4期15例(30.00%)。
2.2各项灌注参数情况分析
比较两组受检者的PVP、TLP、HPI、HBF、BV灌注参数值均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2。
3 讨论
CT灌注成像技术属于临床上一类无创性的诊断方式,可对血流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判定,若增强扫描时,可实现选定层面连续性的动态扫描,同时可得出各个像素密度随着强化时间的变化出现的曲线特征[2],所以说,可依据不同的数学模型对各个灌注参数进行计算,利于疾病的临床诊断[3]。此外,采取CT灌注成像方式进行临床诊断时所用到的对比剂与非弥散型示踪剂要求相符,可作为CT灌注成像的一类原理基础。而肝脏属于一种双重血供的人体脏器,可接受门静脉与肝动脉供血情况,使得肝脏的灌注计算方式相比其他人体器官更为复杂[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螺旋CT灌注成像后,显示50例患者中S1期11例(22.00%),S2期12例(24.00%),S3期12例(24.00%),S4期15例(30.00%);另外,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各项灌注参数情况可知,实验组PVP、TLP、HBF、BV参数值明显低于常规组,HPI参数值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而比较两组患者的HAP值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推断出,HAP并不属于肝纤维化与临床分期的敏感指标。当患者处于肝纤维化早期时,显示其网状的纤维支架较为完整,血流阻力较小,导致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较小,同时在病变早期患者肝脏可利用自身调节机制对肝脏血流灌注情况进行补偿,是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的一类原因,同时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灌注量逐渐下降,导致门脉灌注量与血容量降低[5]。
综上可知,采取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详细的显示出肝纤维化的病变情况,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与治疗,值得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 粟周海.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166-4167.
[2] 陆钦,周寒松,柳勇等.320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轻中度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5,37(6):601-603,前插2.
[3] 龙莉玲,黄仲奎,丁可等.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4):317-321.
[4] 战跃福,王雄,杨光等.256层螺旋 CT 灌注成像区分轻、中度肝纤维化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5):721-724.
[5] 胡跃群,章雅琴,李丛蕊等.犬肝纤维化64排螺旋CT全肝灌注成像及与病理对照、VEGF表达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2):1585-1588.
论文作者:邱昱旻,徐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患者论文; 肝纤维化论文; 两组论文; 螺旋论文; 实验组论文; 肝脏论文; 参数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