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几个误区的思考_牛津小学英语论文

由课堂教学活动的几个误区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教学活动论文,误区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还有利于减轻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避免枯燥的机械性操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存在一些误区。以下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误区一]“为热闹而活动”,过于追求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的目标性。

[案例1]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1A Unit 6 On the Farm时,授课教师教学完词汇a cat,a dog,a duck以后,设计了一个巩固游戏。

T:Today,they will have a running race.You can choose an animal.

学生分小组讨论支持哪个小动物。

授课教师询问学生支持哪个小动物,提问几个学生后,播放三个小动物赛跑的Flash动画,并配上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学生们用英语大声叫着自己支持的小动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案例1中,授课教师的本意是采用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单词,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制作了精美的Flash动画。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设计确实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但是,此游戏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新单词的掌握情况,达成操练和巩固新单词的教学目标,可学生的注意力被精彩的Flash动画吸引,节奏感很强的背景音乐掩盖了学生读单词的声音。学生关注的不是游戏中几个单词的读音,而是自己支持的小动物是否能赢得比赛。可以说,案例1中的授课教师只顾追求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实效性。

[案例2]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上海版)1A Unit 8 Playtime中Let's Learn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认读单词,授课教师设计了一个“Helen says...”的游戏。

授课教师手举本课所学的六个新单词的卡片,学生听到老师说“Helen says:balloon.”后,跟着老师读“Balloon”;如果教师只说“Balloon”,学生就不要跟读。同时授课教师在黑板上为全班的5个小组各贴了个气球;如果哪个学生犯规或读错了,该小组的气球就会下降一个高度,反之气球会上升一个高度。

学生在参与此游戏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一开始有几个小组的学生读错,授课教师就降低了该小组气球的高度,其他学生看到以后马上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发号施令,活动效果很好。

案例2同样是为巩固单词而设计的游戏活动。授课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具有实效性。学生都想让自己小组的气球飞得最高,谁都不希望因为自己读错了而使自己小组的气球降下来。于是,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案例2中的授课教师正是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才使课堂由“教”变为“不教”。

[反思]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教学活动的形式对维持他们的“兴趣增长点”非常重要(柴佳佳,2007)。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仅追求活动的趣味性是不够的,还应以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技能为前提。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既要灵活、有趣,又要目标明确,这才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案例2中的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及时检验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单词的掌握情况,达成了巩固单词的目标。

[误区二]“为形式而活动”,过于追求活动的多样性,忽视了活动的层次性。

[案例3]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3A Unit 10Thank You时,授课教师在教学完B部分表示食物的单词后,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操练新单词:

1.游戏:What's missing?

授课教师先用课件呈现所学的四个表示食物的单词,然后再呈现其中三种食物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中少了哪种食物。

2.歌曲。教师指导学生改编歌曲《两只老虎》的歌词,把所学的四个单词填充进去,并用新歌词唱这首歌曲。改编后的歌词为:

Cake and hamburger,cake and hamburger,yummy,yummy,yummy.

Egg and ice-cream,egg and ice-cream,yummy,yummy,yummy.

3.歌谣。学生伴随节奏明快的旋律,朗读所学的表示食物的四个单词。歌谣的内容为:

Cake,cake,browrn,brown,brown.

Hamburger,hamburger,big,big,big.

Egg,egg,good,good,good.

Ice-cream,ice-cream,yummy,yummy,yummy.

从表面上看,案例3中的三个活动紧密相连,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在游戏、唱歌、说歌谣三个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单词。授课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诱人的食物图片以及精彩的课件设计,都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该授课教师设计的活动有两个问题:(1)由于本课的新单词学生在课前都已经预习过了,教师即使在新授单词环节不花费这么长时间,大部分学生也能掌握这四个新单词;(2)从课堂气氛来看,授课教师精心设计的三个活动虽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三个活动停留在同一层面上,其针对的是一小部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并不高。

[案例4]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3B Unit 10 Do you play...?时,授课教师在教学完B部分的四个单词以后,采用了以下几种操练活动:

1.游戏:What's missing?

授课教师带领学生操练所学的表示球类的四个单词:basketball,football,baseball,volleyball。

2.说说做做

(1)教师说学生做。例如:

T:Play football.

(学生做踢足球的动作。)

(2)教师做学生说。例如:

(教师做踢足球的动作。)

Ss:Play football.

3.在节奏明快的背景音乐中说歌谣。歌谣的内容为:

Football,football,I play football.

Basketball,basketball,I play basketball.

Volleyball,volleyball.I play volleyball.

Baseball,baseball.I play baseball.

案例4中,授课教师设计的活动呈阶梯式层层递进。

首先,授课教师用猜谜游戏巩固所学的四个新单词。新授环节之后,学生出现了第一个疲劳期。此时,授课教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活动是“说说做做”,进一步巩固所学词组。其中的“教师说、学生做”活动是检验学生对所学词组的理解,“教师做、学生说”则是检验学生对所学词组的输出能力。

最后让学生说歌谣,由词组过渡到句型。此活动既达到了巩固所学词汇的目的,又为接下来的句型教学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看,第一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第二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和反应能力,第三个活动则把学生全身的感官细胞都调动起来,这样的活动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活动设计既关注了多样性,又兼顾了层次性,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巩固了新知。

[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明确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只有课堂活动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层次和梯度,每个层次和梯度都要使相应的学生容易达到,以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并满足学生在前进各阶段中的不同需要(教育部,2002)。换句话说,一节课除了有关基础内容的活动外,还应有扩展活动和创造性活动,这样才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误区三]“为交际而活动”,过于追求活动的目的性,忽视了活动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案例5]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1A Unit 6 On the Farm时,授课教师在操练句型“What's this? It's...”时设计了如下游戏:

T:Now,it's fun time.Let's play a game called "Magic Ears."

1.授课教师用课件播放猫的叫声,要求学生用

"What' s this?"提问。

:It's a cat.

T:Please ask "What's this?"

:What's this?

:It' s a cat.

T:What' s this?

Ss:It's a cat.

2.课件中播放狗的叫声。

:It's a dog.

T:You must ask"What' s this? first.

:What' s this?

:It' s a dog.

(如此反复操练了三次,“What's this?”的句型学生都是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说出来的。)

案例5中的授课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是符合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学生在听小动物叫声的过程中非常认真。当学生知道答案以后,第一反应自然是告诉老师答案,而不是尝试用“What's this?”提问。教师不能为了要学生说某句型,就硬要用这样或那样的活动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案例5中播放了三个小动物的叫声,授课教师叫了三位学生来提问,最后三位学生都是在老师的提示之下才提出了问题。也许学生说完那句问句后心里还纳闷“我知道答案是什么了,为什么还要这么问呢?”

[案例6]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4A Unit 6 Whose Gloves?时,授课教师在带领学生操练“Whose...is this? It's...'s.”这一句型时设计了以下活动:

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偷偷地”从学生带来的服装中选取了一些衣服。

T:Here's the Lost and Found.Whose jacket is this?

:It' s...' s,I think.

T:...,is this your jacket?

:Yes,it is.Thank,you.

T:Not at all.Who can help me? Let' s find the owner of lost property.(注:如果学生没有学过owner of lost property这个词组,教师可以用中文解释。)

(学生自由操练,然后表演。)

案例6中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完句型“whose...is this?/It's...”?后设计了寻找衣服失主的活动。这个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果教师直接拿学生带来的衣物提问,学生不用思考就知道是谁的。为了避免明知故问,授课教师在上课前“偷偷地”拿了一些学生带来的衣服。这样,当教师询问“Whose...is this?”时,师生之间就有了信息差。学生在“失物招领”的活动中操练了本课的句型“Whose...is this? It's...'s.”。这样的情景虽然是创设出来的,但却是真实的,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有提问和回答的欲望,自然就达到了操练和巩固所学句型的目的。

[反思]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教育部,2002)。语言的功能是交际,交际的环境是生活。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贴近实际生活,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教师设计的活动应有明确的目标及价值,目标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力求真实。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既要考虑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又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标签:;  ;  ;  

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几个误区的思考_牛津小学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