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经济体制的科学内涵对改革的重要性_基本经济制度论文

正确认识经济体制的科学内涵对改革的重要性_基本经济制度论文

谈谈正确认识经济体制科学内涵对改革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正确认识论文,重要性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体制的各种定义

经济体制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下半叶,由大陆经济学家提出的。马克思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在当今,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决定各国经济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体制的优劣。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人们十分熟悉的名词。但是,经济体制是什么?在国内外经济学界有许多种定义,现在仅就12种定义介绍如下。

1.经济体制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项经济活动施加影响的一整套经济机制及组织结构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由一定社会经济目标,所有制关系、经济决策结构、资源配制方式三种因素构成的。

2.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也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经济体制的内容包括:(1)生产资源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2)国民经济管理体制,(3)经济机制。

3.经济体制即经济管理体制,它是国家在组织领导国民经济工作,确定的中央同地方、国家同生产单位、上级同下级之间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以及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是所有制的具体化。

4.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实行的各种具体的经济制度或形式。就其内容来说,是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运行过程进行决策、调节、控制、监督和组织的整个体系,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5.在一定领域对生产、收入和消费进行决策的一套机制和组织机构。

6.经济体制可被定义为各种机构的总和,并通过这些机构的相互作用而使经济选择发挥功效,即使选择由观念变为行动。

7.经济体制是各个参与者的组织的发展的复合体,它是同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个人和集体需要有关的。

8.经济体制是由资源、参与者,过程要素和制度四个要素构成的。这个定义的核心概念是互相联系的客体,客体间的关系和客体特征间的关系。

9.经济体制包括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机构、组织、法律、规则和信仰等,它们以一定方式互相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消费、分配、交换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对这个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下列三个方面:(1)经济与社会、政治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2)经济既包括具体的和抽象的制度,又包括正规的与非正规的行为;(3)经济强调个人和组织间的相互作用。

10.经济体制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产、收入和消费决策的一组机制和制度。广义地说,经济体制是由对稀缺资源的配置进行决策并执行决策的各种机制、组织安排和规则所构成。经济体制包括多元特性:(1)决策的组织;(2)提供信息及调节的机制:市场和计划;(3)财产所有权:控制与收入;(4)确立目标及诱导人们行动(激励因素)的机制。

11.我们把经济体制看作社会确立的在生产、消费和分配等三个基本领域内作出经济决策的机制。经济体制包括三组互为补充的社会关系;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动力结构。

12.经济体制是指人类为了谋生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方式。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

从上述关于经济体制的各种定义中可以看出,各种定义之间存在差别,也存在共同点。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瑞典经济学家阿萨·林德贝克关于经济体制的定义比较概括(即前述第5种定义)。美国的经济学家保罗·R·格雷戈里和罗伯特·C·斯图尔特对阿萨·林德贝克的定义作了一些修改之后,提出了一个定义,即前面的第10种定义。从这两个定义来看,它们都突出了经济体制中的机制和制度的因素。弄清经济体制,经济机制和经济制度三者的关系,对于阐明经济体制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二、经济体制的科学含义

我们要理解经济体制的科学含义,首先必须区分经济体制同经济制度。在经济体制的各种定义中,有一种定义把经济体制看作是经济制度的同义语。其实这是一种局部代替整体的作法。经济制度(Economic Institution)是调整人们之间经济关系形式的规则。在这里,经济关系是制度调整的对象,它属于经济基础。法律规则是制度的正式的形式,它属于上层建筑之列。经济制度作为经济体制的因素是指在一个国家在特定发展阶段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则。因此,那种把经济关系视为经济制度的观点是不确切的,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经济制度只是经济体制中的因素之一,也不能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等同起来。

经济体制是什么?我们从经济体制结构的角度给它下定义,可以把经济体制当作经济机制和经济制度有机结合的社会形式总体。经济机制,实际上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说,就是责权利关系,表现为具有特殊规定性的社会形式而形成的。经济决策机制就是有关决策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在决策的组织系统各层次——国家(中央、地方)和企业分配而形成的。责权利在任何一个层次的分配如在企业都是互相制衡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决策机制有多种模式,如集权型决策机制和分权型决策机制。经济调节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计划机制,二是市场机制。计划机制是当代一种重要经济调节机制。计划机制是在国家通过计划形式调节商品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纵向的(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责权利关系,以及横向的各种组织之间责权利关系的社会形式。市场机制,是具有社会规定性的市场诸因素——商品供给,货币代表的需求,价格等作为社会形式,在商品货币交换中所形成的自动调节机制。实际上,市场机制也就是在市场范围责权利相互作用的社会形式。经济机制是由经济决策机制和经济调节机制相统一而形成的。经济机制同经济制度的结合形成经济体制,也就是说,经济机制的制度化,就形成经济体制。首先,关于经济决策机制的制度化。经济决策权的等级制度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决策组织的等级层次权限的规则。权限具有明显的上下级等级性和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进行相机抉择的特点。等级制度是关于权限体系的制度。企业官僚制是等级制度之一。韦伯概括了现代企业的官僚制特点:企业合理的官僚制体系,在专业职能细分的基础之上形成权限明确的金字塔型等级层次结构。企业官僚制是“统治”主体利用的工具。列宁称企业官僚制是合理的组织结构。另一种等级制度是国家行政等级制。关于行政等级层次,以我国为例,自上而下设有国务院、省级、县级、乡级。每级行政组织又分若干层次,如省级行政组织又分省政府、委厅局、处级和科级等。在行政组织结构中的等级层次中,按不同的等级地位分配相应的权限。一级政府分为一般权限部门和专业权限部门。一般权限部门是一级政府的首脑机关,其职权由宪法加以规定,其职权有全局性的特点。专门权限部门是一级政府所隶属的各个职能部门,其职权由有关法规加以规定,它执行一般权限部门的决策,它的职权具有专门性特点。国家行政等级制度使国家经济决策机制制度化,企业等级制度使企业决策机制实现制度化,从而使整个经济决策机制制度化形成经济决策体制。其次,关于市场机制的制度化。调整市场经济关系和市场运行的制度,主要有产权制度、合同制度、反不正当竞争制度、商品流通制度、货币流通制度、价格制度,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制度,企业集团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中,有的制度是规范市场主体的,如企业组织形态制度等;有的制度是规范市场客体的,如商品制度、货币制度等;有的制度是规范市场行为的,如反不正当竞争制度等,总之,上述制度从不同的方面调整市场领域里责权利相互作用的关系——市场机制,使其制度化,从而形成市场制度。最后,关于计划机制的制度化。对计划关系调整的制度有政策性制度和法律制度。以日本的计划制度为例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家有关的行政机关制定计划不是根据法律而进行的,计划不具有法律的性质。但是,当国家需要以法规作为实现计划的手段时,法律不直接设立对计划的规定,计划并不表现在法律的表面,而只是存在于法律背后,成为各项行政活动的标准,在这里,计划潜在地含有法律上的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于经济计划则以法律形式表现,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根据《粮食管理法》,按计划规定的向国家出售粮食的数量方面,已经直接具有法律的意义。根据该法规定,市镇村长必须根据《临时物资供求调整法》规定的命令,及时向生产者供给肥料和农具的配给量。因此,农业计划就成为农业生产资料配给的法律上的标准和根据,农业计划具有法律的意义。1949年在《粮食管理法》中增加了米谷类《配给计划》的规定。这种计划成为规范粮食商出售米谷的标准。现在法律形式的经济计划,一般说是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计划,其法律性质表现在;(1)在法律上规定有关经济计划时,通常规定主管大员必须制定一定的计划,决定计划是某些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立法化的计划内容的项目是由立法机关提出的,因此是法定的。(2)通常规定行政机关必须以公告的形式公布法律形式的计划,为规制计划提供法律上的标准。这表明,为了使计划有科学性,必须把计划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以立法的形式限制非科学性的恣意性的行政活动。可见,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经济计划关系和经济计划行为,以及用法律形式调整经济计划关系和经济计划行为,都是制度对经济计划机制的规范,从而使其制度化。总之,我们可以把制度所调整的各种经济关系归结为经济机制,而经济机制和经济制度是组成经济体制的两个因素。据此,我们可以把经济体制简称为制度化的经济机制。

三、对经济体制概念界定的意义

科学地认识经济体制是什么,对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经济体制认识上的偏差自然会对经济体制建设的实践产生消极的影响。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对经济体制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偏向。其一是把经济体制理解为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的经济制度。有的国家强调基本经济制度同经济体制的关系,而忽视具体经济制度的体制因素。有的国家则主要强调具体制度,把它作为经济体制的主要因素。由于把经济体制等同于经济制度,就会忽视对经济机制的选择和培育。有的国家片面强调计划作用,而忽视市场的功能;有的国家虽然重视市场的作用,而又忽视计划的作用。有的国家建立了集权型的决策机制,而有的国家则建立了分权型的决策机制。由于经济机制不完善,也很难使经济体制优化。其二是把经济体制理解为经济机制,或者是计划体制,或者是市场体制,因而忽视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忽视具体制度的建立和变革。当有的国家把经济体制等同于市场体制时,虽然注重市场制度的建设,但往往忽视有关计划制度的建设,更会忽视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当有的国家把经济体制局限为计划体制时,当然会忽视市场制度的建设,片面强调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度程度的调整。在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把计划当作调节经济的手段,但它们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它们虽然在具体的市场制度建设方面日趋完备化,但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依然是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基本经济制度的局部变革只是在私有制范围内进行的。在过去,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计划体制,市场在局部范围起调节作用,忽视具体经济制度的建设,尤其是忽视市场制度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进行基本经济制度的连续变革。现在,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选择和构建市场机制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改革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把计划机制放在一个经济规律客观需要的位置上,把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机制按照各行业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当代的经济机制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这是由当代商品经济矛盾的特点所决定的。至于经济制度的建设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整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具体经济制度,其中包括使决策机制实现制度化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使市场机制制度化的一整套制度,使计划机制实现制度化的制度体系。经济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中的重要任务。在基本经济制度变革方面,它不存在象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所谓私有制永恒的思想教条,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所有制选择的客观根据。在具体经济制度建设方面,别的国家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但是必须使之中国化,因为各国的具体经济制度虽然存在共性,似乎是中性的,但是任何具体的经济制度都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化,因此,它们总是用以调整本国特定经济关系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中国化的经济制度同经济机制的结合。

标签:;  ;  ;  ;  ;  ;  

正确认识经济体制的科学内涵对改革的重要性_基本经济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