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

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

唐栩[1]2004年在《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甘肃和青海自古处在丝绸之路即中西文化交流要道上,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在此汇聚,至今仍保留了汉、藏、回等民族多元共生的文化。甘肃和青海地区传统建筑类型多样,各种类型之间在建筑结构和构造技术、选址、布局、形式、装饰和建筑审美等方面,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共通之处,统一于一种兼容并蓄和自成一体的体系之下,建筑史上称为“甘青建筑”。甘青建筑适应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和至今仍然“存活”的建筑传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就现有的资料来看,从明清至今,甘青地区能工巧匠辈出,其工艺技术,包括木作、瓦作、木雕和砖雕等影响到包括云南和四川的整个西部地区。如果说“甘青建筑”因其地理、历史、宗教和文化等环境的复杂性而呈现出精彩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那么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并仍在发展的传统建筑工艺正是在这种复杂环境中结出的硕果。为此本文展开对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的研究。研究中注意以大规模测绘和调查为基础,结合文献考证,深入工地跟踪访问工匠,初步厘清和揭示了其历史脉络、工艺做法流派、法式特征和技术、艺术成就。这对于建筑历史研究和该地区包括工艺技术等无形遗产在内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江[2]2007年在《明清甘青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青海两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这里,多种民族相互杂居,各种宗教兼容并蓄。长期以来,甘青建筑基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景观,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基于实地调查、工匠采访、重要建筑测绘及个案研究,本文讨论了甘青建筑的建筑语汇、建造方式、时空分布、发展演变、工艺体系及其技术艺术成就等内容。明清以来,甘青建筑日益成熟,产生了具有地域性的建筑特征。迟至晚清,甘青地区逐步发展出了几种建筑工艺体系:河州体系、秦州体系和河西体系。本文讨论和比较了它们之间在发展脉络、构造方法等方面的异同。甘青建筑在满足不同民族,多种宗教需求的过程中,发展出了灵活自由的建筑精神,适应于不同的民族和宗教。藏传佛教寺院、伊斯兰教清真寺、道教寺观中不同类型屋顶相互组合,多样屋顶形式彼此迭加就是很好的体现。同时,本文还对甘青建筑中的木雕工艺及斗栱的装饰化发展等进行了讨论,从装饰等方面揭示出甘青建筑的技术艺术成就。

程静微[3]200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初肇建的鲁土司衙门位于甘肃永登连城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大格局环境。同时,这里又恰好处在秦州工艺与河州工艺影响地带的交叉节点上,促使这里的建筑在构造工艺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兼容并蓄的特色。本研究架构于浩繁的史地资料之上,以其作为详实的历史背景,运用理论研究和个案支持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诠释了土司衙门的建筑特色和文物价值,更由此尝试性的解析了河湟地区明清古建筑的工艺做法和嬗变历程。同时,又大量普查了秦州和河州两地区的早期建筑,采用系统分析逻辑比较的研究思路,做出二者早期建筑的对比研究,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进一步论述了二者由时间转变引发的工艺作法上的演进历程,以及由空间转变带来的构造做法方面的交织错综。在空间划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时间的界定,从一个侧面剖析了甘青古建筑大木作工艺发展的传承脉络和内在规律性,为今后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征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D]. 唐栩. 天津大学. 2004

[2]. 明清甘青建筑研究[D]. 李江. 天津大学. 2007

[3]. 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D]. 程静微. 天津大学. 2005

标签:;  ;  ;  

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