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学研究与电影“中国瑶族”论瑶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_瑶族论文

姚学研究与电影“中国瑶族”论瑶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_瑶族论文

瑶学研究与电影《中国瑶族》——有关瑶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瑶族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与论文,传统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第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十分强调和重视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关系。

瑶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瑶学研究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96瑶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之际,联系瑶学研究的实际,结合《决议》倡导的精神,进一步探讨有关瑶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摆在当前从事瑶学研究一个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现实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急骤的社会变革与现代文明的融入,使许多历史遗存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逐步消失,甚至消亡。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很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以牺牲传统换取现代化;另一种则是背着传统的包袱迟滞现代化。应该说,这两种态度和作法都不可取。正确的决择应该是,在继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以推动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在加强和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大力发场和发挥优秀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影响。为此,在经过若干年的探索与调查研究之后,我们终于选择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影视人类学:即以人类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化影视技术与表现手段,采取“凝固历史”的纪实手法,把瑶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灿的传统文化,科学系统地拍摄纪录下来。这样做,既能使许多珍贵又行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得以长期永久地保存,又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厦中,继续发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如何策划,筹拍这部大型民族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瑶族》的一些构想,做法以及在首映这部影片前后的感受,谈谈:“现代化与瑶族”、“瑶学研究与电影《中国瑶族》”的相互关系与作用问题,祈望国内外瑶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予以批评指正。

<一>影视人类学与电影《中国瑶族》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影视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并用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技巧,对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进行科学展现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科学内容的真实性、声像兼融的直观性、传播及时的广泛性等特点,愈来愈显示其学科巨大多功能的优势和深厚的发展潜力,而影视人类学作为区别普遍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片种,在其存在的近一百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族学者、普通观众和大众传媒的喜爱,并继续不断在当今教学、科研和传播等领域发挥其巨大的影响与作用。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各省区瑶族研究学会的相继建立,我国瑶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各地瑶学研究大多只能局限在各自所在的地域优势开展调查研究;如何突破所辖地界区域,从全国瑶族整体上,全面系统、全方位、多侧面对瑶族进行总体研究,这一直是我1958年开始从事瑶族调查研究以来萌生的一个愿望。六、七十年代在云南地、州基层工作期内,这种由于受所辖地域局限的弊端,更增强了我的上述信念。八十年代以来,在相继担任云南省级领导工作之后,鉴于分管民族工作的需要,先后多次到过广西、广东、湖南、贵州等瑶族地区考察,从调查实践到对比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升华,越来越感到应创造一种契机和合作氛围,把全国瑶族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全国瑶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文化传统遗产,得以长期永远保存下来;实现一个共同愿望——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全面系统将这一人类珍贵文化遗产如实拍摄纪录下来;承担一项历史性的使命——通过多方努力,凡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能够完成的使命,绝不留给下一代……。正是这些取得共识的——目标——愿望和使命,把滇、桂、黔、粤、湘等五省区分管民委工作的领导,于1993年4月在昆明召开了联合组拍《中国瑶族》电影的首次会议。正因为具备了这一有利契机和合作共识的基础,这部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中国瑶族》才能得以正式开展拍摄,承担这一摄制任务的“云南影视广告艺术公司”,经过三年多、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劳作,最终也完成了这艰巨的拍摄任务。

<二>在双重使命中拓展与升华瑶学研究

瑶族,是个起源于中国,分布世界各地的民族。瑶族在漫长历史中所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瑶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具有十分丰富内涵的独特传统文化,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表现在独具特色的物质生活、社会历史发展、政治及社会组织、礼仪和交往、语言和文学艺术、习俗与信仰之中;还表现在独特而丰富的历史典籍,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宗教经典,一般历史文献(如“过山榜”“盘王大歌”)等方面。其中包含的许多历史文化奥秘,至今还未完全揭开,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在迈向21世纪的征途中,中国影视人类学和瑶学研究工作者所面临的任务,同样是艰巨和任重道远的。随着现代文明的融入与发展,许多民族地区原有的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正在逐步消亡;另一方面新的民族文化生活形态,又不断产生和建立。因此,无论是影视人类学和瑶学研究,都共同面临着一方面要积极地抢救和记录那些“正在消亡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抓紧摄取和纪录那些“正在变化的世界”。既然瑶族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瑶学研究也必然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因此,无论是世居国内各支系的土著瑶民,或者是由于多种原因迁居国外的瑶胞,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革潮流,共同都面临如何在以往传统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问题,鉴于瑶族所分布于四大洲九个国家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的不同,各所在国瑶胞如何适应生存与发展所选择现代化的道路,也必然呈现各异。因而对待国内外各地瑶族“正在变化的世界”的把握与研究,也必然要较之其它民族更为复杂而艰巨。如果从更具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上讲,正是建立在这种更加复杂和艰巨基础上的瑶学研究,它所承担的特殊历史任务及其独具魅力的研究对象,必将显示出学科研究强大的潜在活力和对人类社会将作出特有的贡献。因为传统文化的消失,必然对现代化进程是一种不可挽回和不能复得的损失;而把握不准对“正在变化的世界”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引导,更是会阻碍乃至断送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如何正确对待那些“正在消失的世界”,实际上就是如何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而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那些“正在变化的世界”,实质上也就是如何适应和尽快实现现代化的进程问题。无古不成今,传统与现代化,本应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和谐一致的整体,倡导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本民族的现代化;而实现本民族现代化的过程,更应是更好、更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过程。当前,正确的决择要把对瑶学的研究,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这一广阔大背景下加以综合考察,把继承与创新和谐结合在一起研究,要善于从传统文化的变迁中,寻找现代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大量的个案调查一再表明,事实上现实中的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现状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握好这二者的量变与质变和两者相互转化中的广度与深度,就能把瑶学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一批又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瑶学研究精品就能不断涌现。综观世界已进入发达行列的民族,无一不是在双重结合的双向互补中,实现现代化的。

电影《中国瑶族》,正是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并用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技巧,对瑶族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以“凝固历史”的纪实手法,科学系统地加以“抢救”拍摄的,使那些行将消失和“正在消亡的世界”,不至于因现代化融入而消失。这部电影的历史功绩,正在于像“社会活化石”般地永远保存瑶族历史以来既存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而不至于融入“正在消亡的世界”,而为当今和后世从事瑶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包括瑶族子孙后代)较为完整系统保存一份人类历史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国内外瑶学研究热的不断升温,伴随着国内外瑶胞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瑶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影视人类学作品拍摄的重点)也应放在瑶族那些“正在变化中的世界”——亦即瑶族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碰到和出现的那些与传统文化不相容、不适应所引发的社会和文化碰撞,以及通过碰撞与冲突后如何达到协调与适应的过程。应该说这些出现于由传统到现代化进程中的“碰撞”同样是我国其它滞后的兄弟民族带有普遍性的共同难题。深信,通过对瑶族如何实现现代化进程带规律性探索的成功经验,有可望成为我国各民族跨入先进民族行列,实现共同繁荣的巨大精神财富。因此,对瑶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探索与研究,既是瑶学研究中的重大现实课题,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各兄弟民族实现现代化走向共同繁荣的崇高历史使命。瑶学研究,应在这双重历史使命中,努力拓展与升华本学科的理论建设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进入世界先进民族行列的应有贡献。

<三>电影《中国瑶族》在瑶学研究中的功能与作用

1996年7月,在爱沙尼亚共和国海滨城市——帕尔努举办的第十届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节上,由云南影视广告艺术公司和华文影视人类学研制所共同拍摄的大型民族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瑶族》(仅只是部分节录简编片)获“最佳纪录片”奖。1996年8月30日,云南省广播电视厅在省政协礼堂,举行《中国瑶族》表彰会及首映式,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瑶族》总策划人赵廷光在会上对摄制这部影片的目的意义以及对摄制组三年多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表扬。在首映式的观赏影片过程中,作为影片决策划人和参与影片拍摄的实践者,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联系与瑶学研究的关系,我们认为电影《中国瑶族》至少有以下值得重视的社会功能:

一、开创性 首先是影片策划者采取联合五省区共同集资摄制的明智决策,开创了我国摄制《民族志影片》突破省区的界限,在大范围、全方位、科学系统全面纪录摄制行将消失的这一极其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为抢救民族文化的瑰宝,为绚丽的世界文化宝库增添异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次是动员和集中各省区瑶族和从事瑶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将多年调查研究所得的科学成果,把最能体现瑶族在该地区形成的历史文化,以科学电影兰本的形式,提供电影摄制组,在摄制过程中又一道参与和指导拍摄,这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相互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上,又是另一项开拓性的创举。

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科学纪录片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没有真实性就无科学性可言,人类学影片只有真实才能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面貌,才能赋予这类影片永久保存和供研究的价值。影片《中国瑶族》也正是严肃认真地坚持了科学内容的真实性,才能客观准确地记录下那一组组瑶族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镜头,才能在国内外观众与学者面前激起那么强烈的反响,因而,通过纪录手法如实反映瑶族历史文化的真实,正是这一影片获国际大奖成功的必然所在。

三、科学性 正因为影片摄制坚持了科学的真实性,所以,无论是记述瑶族的族源、迁徒、生产劳动、婚姻家庭、社会制度或是“度戒”仪式、“还盘王愿”、葬俗和民间歌舞艺术等等,都可以通过这些真实客观的科学素材,为各自的学科研究——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化艺术学等,提供极为珍贵的学术研究内容,可以大大拓展这些学科研究的新视野和新领域,从而,为丰富和完善中华各民族文化发展史,为探索人类的古代文明起源,均将作出重大贡献。

四、历史性 由上述开创性、真实性、学术性三方面所构建的营造这一影片所具有不朽的历史性,无论就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所及,可以说都是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影片以“凝固历史”特殊功能,把以往只能用文字记载的、零散的、局部的分支系地区性的科学内容,借助纪实性的电影手段使之上升为整体的、系统的、全面反映瑶族历史文化全景性的科学大型纪录影片,这本身就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性的意义,何况,这一影片以文献性的社会纪实珍品,永久性地存入中国民族史籍档案,对继承和保存珍贵民族历史文化,对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更是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性作用。

五、社会性 影片的社会性,可分为两个方面四个层次加以映证。

第一,这是一部以反映和表现我国瑶族为主的影片。拍摄中,必然要有瑶族科学工作者,瑶族干部和群众参加。从参与调查、写出科学剧本到实地拍摄,这既是动员和组织广大瑶胞参与再现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过程;又是监督和验证科学剧本应拍摄的对象和内容是否真实和科学的过程;而科学工作者与瑶胞群众心相映,意相投,情相连的密切结合,正是保证影片社会性与纪实性高度契合与凝聚的关键,也是使广大瑶胞在参与这一实践中,再次感到弘扬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所迸发出的民族尊严与自豪,而瑶学科学工作者也能将自身多年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对外影响的电影作品,转化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社会产品而深感告慰。这二者在拍摄过程中的相得益彰,以及在广泛放映后获得国内外社会承认后心灵的升华与感情交融后的闪光,都应是映证影片社会功能的第一效果。

第二,这又是中国影视人类学一部特有的作品。以往承拍这类影片大多是由国家民委、人大民委组织委托中国社科院民研所,或各省区科研单位与各电影厂联合摄制。而这次摄制的《中国瑶族》,当然已受云南省政协和广西、广东、湖南、贵州民委集资委托,但承担者仅只是“云南影视艺术广告公司”和“云南华文影视人类学研制所”这一民间实体。从组织剧本、科学论证、实地拍摄和后期制作一气呵成,并部分剪编出这一部《中国瑶族》一炮打响,轰动帕尔努,获得影视人类学国际“最佳纪录片奖”。全部摄制由这一民间实体承担,这既是中国影视人类学科的光荣,也是人类学家与电影艺术家合作的光荣,这既是中国影视人类学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应获取的荣耀,也是这一民间实体全体职工不畏艰辛、历经三载,行程约13万公里,走遍五省区瑶山攀越数百个山头所换来的荣耀。党和政府对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关心与支持,才有摄制《中国瑶族》影片物质保证的基础,而影视人类学工作者以自身科学的态度和诚实的劳动,回报瑶胞和政府的信任与重托,正是影片能赢得广大瑶胞欢迎和获此国际大奖殊荣的关键所在。通过影片首映式和表彰大会之后,将影片送到各所在省区放映以及创造条件再参加一些国际展映,这由各所在省区扩展到全国范围的影响以及在国际上更广阔领域的展映,都将是映证《中国瑶族》电影享有更大社会性功能的生动体现。

中国瑶学是具有世界性研究的课题,电影《中国瑶族》的拍摄和播映,必将为推动这一学科的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标签:;  

姚学研究与电影“中国瑶族”论瑶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_瑶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