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萍[1]2017年在《《文选》与《文心雕龙》序体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序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已成熟,并出现了较多的优秀作品。但目前关于序体的文学创作以及理论辨析,很少有专门论述。《文心雕龙》与《文选》作为六朝时期的成就最高的文学理论着作和文学选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相互对比参照。通过对前人《文选》序体研究成果的学习与总结,并结合《文心雕龙》相关理论的阐述做以比较,对序体进行再研究。论文分以下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对序体追本溯源,考察其命名、起源、发展与演变,并比较分析《文选》与《文心雕龙》在序体源起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在整个序体的发展史上去论析二者所录的序文。第二章从二者收录具体序文的比较出发,首先对二者所录序文情况进行分类考察,继而以归类方法对序文文本内容进行论析,以探索《文选》与《文心雕龙》所录序文的关系,并结合《文选序》与《序志》比较出萧、刘二人对序体的观点。第叁章在序文论析的基础上,比较两人对序体认识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文选》与《文心雕龙》在序体的论述与选录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与萧统和刘勰身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密切的关系。萧统注重文本自身的文学性,刘勰选文有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具体分析选录的序体作品,可以忠实地反映出他们二人的思想认识。通过对《文选》与《文心雕龙》序体的辨析研究,分析了序体的体制特征,也对萧统与刘勰对序体的认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以期对魏晋时期的文体研究有所贡献。
王章全[2]2010年在《《易传》之论说辞序诸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第叁》论及《周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时曾说:“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认为后世的论、说、辞、序等四种文体都渊源于《周易》一书。本文以刘说为本,主要致力于《易传》中论、说、辞、序四种文体的体式研究。力求弄清四种文体与《易传》中各篇文章的对应关系,同时探讨四种文体在《易传》各篇中的显着特点。每种文体的研究大致遵循先概述一般特征,再具体分析、细致考察的思路。先把每一种文体在后世的一般特征作一简洁的介绍,再着重对《易传》中出现的该文体进行细致的、具体的分析,揭示出该文体在《易传》中的独到特征,并指出这种特征对该文体在后世的定型所产生的影响。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为《易传》论体研究,主要考论《易传》中论体文的范围,分析《易传》中论体文的特征。并认为《易传》中的论体文具有如下叁个特点:第一、《易传》中的论体文并非全是精研一理。第二、《易传》中的论体文在论说中并不像后代作品那样流露出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并不像后代作品那样讲求动之以情。第叁、《易传》中的论体文相对于后世成熟形态的论体文来讲,显得并不十分精密。这一部分,我们还简要分析了《易传》论体文对后世的论体文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二章为《易传》说体研究,主要界定《易传》中说体文的范围,并分析《易传》中说体文对《易经》的解说方式。认为《易传》中的说体文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易传》的说体文对《易经》的说解遵循着一定的方式与体例,某些篇目在说解时还有相对固定的行文格式。·第二、《易传》中的说体文具有平淡隽永、不事夸饰的特点,与策士的游说之辞完全不同。最后指出《易传》中说体文对后世说体产生的影响。第叁章为《易传》辞体研究,主要考论辞体在古代的指称对象,探究《文心雕龙》中辞字的用法及《易传》一书中辞字的用法。详细分析了刘勰所谓“论说辞序”之辞体在《周易》中的指称对象及其被称为辞的决定性特征。认为刘勰在《宗经篇》里所提到的辞体,指的是《易经》的卦辞及爻辞。并分析了《易经》的卦爻辞对后世辞体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为《易传》序体研究。主要研究序体的源头与《易传》的关系。通过研究《易传》及《序卦》篇在序体成型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揭示出《易传》对序体文学的深刻影响。本论文主要是针对《易传》这一部着作进行的体式研究,至于《易传》的文章之美及《易传》一书里所表达的文艺观点与美学观点,前人已有比较深入的论述,限于篇幅及个人才力,本论文不予论述。
薛峰[3]2003年在《序体研究》文中指出文体论的产生既是文学发展的结果,又是催生新文学的前沿理论。而要保证对文学解释与再解释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对于极其纷繁复杂的中国古代文体研究来说,最基本的文献考述辨析工作始终是一个坚实的前提。本论文第一部分选择序体作为初始研究对象和研究起点,尽可能客观而全面地立足文献对其缘起、流变、特点、界说及相关的文体观念进行了初步的考论。文章主要认为:通常所说的“序体”之“序”的意义当取自其源于“叙”和(或)“绪”字的假借义,此意义对序体的隐含要求即是:叙事说理次第有序和(或)有开篇明义之功效;序文肇基于《易传》,《吕氏春秋序意》可作为序体滥觞的代表;序体是依附并列于典籍、文章、地图等之前或之后的旨在说明与这些本文相关的任何内容或阐明作序者意图以作为读者向导的行文讲究次第的文体;序体经发展演变,产生了一些在一定时期或阶段能够独立成篇的衍体,包括传序、赠序、游宴序、寿序及其它杂序等。 本论文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对序体文献考论的基础上改换研究视角,探讨序体之衍体——赠序的产生及其变更。文章以唐代赠序文本为触发点,以其反映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范围,以其背后的语言符号生成机制、历史文化生成机制和传播流通生成机制作为研究平台,力图在探讨诸种生成机制相互关系和相对作用力的过程中去阐释赠序文体的产生及其变更,从而期望能够作为论述文学系统性的一个极初步的尝试。文章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界定了赠序文体的基本范围;梳理了唐代赠序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初盛唐时期赠序程式化的原因及中唐时韩愈赠序的个性化突变;追寻了赠序从诗序一体到众诗总序,直至脱离诗歌而最后拥有自己独立生命的诞生与实践过程;考察了赠序得以生存的土壤和极其宽广的传播通道;阐释了赠序文本在不同的接受与再接受过程中所给予自身以及读者的新生。 本论文是中国古代文体——序体研究的前期阶段性初步小结,并非最终成果。
卢兰[4]2015年在《《文选》序体研究》文中指出《文选》自其书成后,至隋唐间便备受关注,而研究层面日益宽广。现当代《文选》体类研究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并呈现一种不断深化和细化的趋势。《文选》文本的体类分析在当代学术界是个热点,而关于《文选》“序体”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有李乃龙的《文选文研究》第十叁章《序》、王玥琳《文选<所录>序文研究》、郭殿忱、陈劲松的《论<文选>之序体》等研究。这些研究各有所得,尤其是李乃龙教授的。不过,关于《文选》的“序体”,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论文在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选》序文的文本出发,结合序体的发展和萧统的编撰思想,探讨《文选》序文的选录标准及萧统“选序”与“引序”的不同角度,对《文选》序体进行再研究论文分叁章进行研究:第一章对序体追本溯源,考察其命名、起源、发展,并总结序体的文体特征和功用。这样有利于在整个序体的发展史上去论析《文选》所录序文。第二章从《文选》所录序文出发,首先对《文选》所录序文情况进行分类考察,尤其是“并序”问题。继而以归类方法对序文文本内容进行论析,试图探索《文选》所录序文与其他文体之文的关系,比如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兼序、任防《王文宪集序》兼传、刘越石《答卢谌诗》并书等。第叁章在序文论析的基础上,结合《文选序》,从萧统的编撰思想和文学审美出发,总结《文选》所录序文的标准,并举例试析《文选》未录名序。序这类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文得以录入《文选》,是因为其带上了文学的特点,萧统选录序文注重其相对独立性和转型意义,更重要的是文美。萧统选序有一定的标准,在写《文选序》的时候亦对这些序文有所引用,其“选”与“作”是以不同的角度出发,“选”序和“引”序反映着萧统的某些文学思想和文体批评观念。
李燕华[5]2013年在《汉代序体文研究》文中认为序体文是一种实用性散文文体,出现于先秦时期,经过汉魏文人的大量创作,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一直沿用至今。两汉时期是序体文发展的初期,不仅从数量上推动了这一文体样式的形成,还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确立了序体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为后世序体文树立了典范。这些序体文中还包含了大量与作家作品相关的信息,为我们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论价值。本文对两汉时期的各类序体文进行梳理和分析,力图对汉代序体文作全景性的把握,以勾勒其真实面貌。本文首先追本溯源,介绍序体文名称的来源、序体文的起源以及两汉时期序体文发展的概况;之后对两汉时期重要的序体文类型进行分析,探讨各类序体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掌握各类序体文的共性和特性。
蒋金芳[6]2012年在《赠序文现有研究成果述评》文中指出序体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重要文体之一,在众多的序体文当中,赠序文具有独立的文体价值和文学价值。目前学术界对赠序文的研究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研究尚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关于赠序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名家名篇,特别是韩愈的赠序文研究上,因而呈现出研究思路局促,视野狭窄的总倾向。本文对赠序文现有的研究成果做一述评,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赠序文研究的重视。
万燕燕[7]2013年在《汉魏六朝赋序与文体学研究》文中指出赋序作为赋体与序体的一个结合体,在汉魏六朝时期经历了产生、兴盛以及走向衰落的生命阶段。对于赋序这一文体形式来说,汉魏六朝时期是最能反映它生命活力的一个时段。在这一时段内,赋序的体制形式、题材内容、表达方式都得到了极大限度地扩展,使它成为一种可以独立于赋作之外、具有自身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学样式,给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与文体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本资源。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汉魏六朝赋序的学术价值,本文立足于这一时期赋序的留存文本细致研读,采用文献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举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赋序作品条分缕析,再结合当时的宏观历史文化环境归纳升华,旨在较为清晰地展现出汉魏六朝赋序的发展趋势,并着重展现其在文体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于严格意义上“赋”序,这一对象的确定建立在详细的赋体辨析与序体源流梳理之上,以期掌握汉魏六朝人自觉作赋序的情况。在具体研究上,本文分两大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对汉魏六朝赋序整体发展情况的宏观观照。通过对汉魏六朝赋序进行量化简析,发现这一时期由低到高再回落的发展曲线,并着重探究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发展情况对这一时期赋序创作达到高峰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对赋序创作的分析,发现西汉并未出现由作者本人创作的赋序,真正意义上的赋序出现在东汉,一些先行者的创作引领了后世赋序创作在体制篇章、题材内容、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第二部分则是对汉魏六朝赋序所体现出的在文体学几个方面的价值进行微观分析。通过对汉魏六朝赋序具体文本的研读,一是发现这一时期,很多作家已经能够做到按体写作,有着自觉的文体意识,但是也有部分作家在序文言论中透露出对赋体概念的模糊认知,这其实是汉魏六朝时期整体文体辨析程度的一个反映,应该看到,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的,有时候是在有了文学创作以后才总结出文学理论,有的时候是文学理论超前于具体作家的文学创作,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先进的理论结果来推理个体的创作实践;二是发现这一时期赋体创作题材上有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一方面有大量依仿前人的作品出现,不仅题材相关,体制形式、措辞方式等也都相仿,这样便出现了不少类型化的创作题材,使这些题材得到了充分而饱满的发挥。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作品标新立异,刻意突出自己的拓荒之举,虽然有骋才炫学之嫌疑,但这样也促使赋体创作题材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开拓与完善;叁是细心搜罗汉魏六朝赋序中有关文学批评言论的蛛丝马迹,对其中的文学理论专篇进行系统研读后再打散,与其他零碎的言论分类结合,从这些言论中窥探到汉魏六朝人对赋体起源、文体风格与社会功用的认识以及对具体赋家赋作的评价。
王烨[8]2009年在《唐人赠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赠序,这种兼具应用性与文学性于一身的特殊文体,在唐代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研究唐人赠序,对于认识和把握唐代文学和唐人文化生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了唐人赠序的研究回顾、唐人赠序的数量统计及分类、与科举相关类赠序的研究、赠序散文的传播、从赠序看唐人送行风俗这几个方面。文章首先对近年来唐人赠序文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对唐人赠序文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仍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态势。学术性论文的研究质量相较而言更高一些。然而,从整个唐代赠序文研究的全局来看,其研究范围仍需扩大,质量还需提高,方法也有待于改善。文章的第二部分整理了几部大型文学总集中的唐人赠序篇目数量,从其数量的众多可看出赠序一体在所有唐代序文中的地位。并以“致赠对象”为分类依据,对《全唐文》中总计475篇赠序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文章的第叁部分针对第二部分中赠序文的分类,即“送官员类”、“送无官职的文人学予类”、“送僧人、道士类”、以及“送处士、山人类”,分门别类地进行相关的阐释和综述。接着,因为科举在唐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文章重点选取了与科举相关类的赠序进行深入研究。将这类赠序分成“送人赴举”、“擢第还乡”、“慰人落第”这叁小类,各自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列举与阐述,并提出了科举相关类赠序具有“序还家之荣”以及提高受赠人声名等社会功用。文章的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唐人赠序在唐人散文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唐代的赠序是一种颇具传播效率的文体。赠序的传播属于人际传播,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模式,并分别加以举例分析。本文最后通过对唐人赠序文的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了唐人赠序文中一些普遍的书写模式,以及赠序文结尾处大多会出现的对于送行过程中独特而有趣的风俗的描述。
梅显懋[9]2013年在《论“序”体在汉代的产生及其时代背景》文中提出本文认为,我国至汉代"序"字才有序文之义,官、私着作至汉代始有真正意义的序文。初时以序名篇,乃用"序"之引申义"次序",旨在为书籍内容排序,述家世、明宗旨乃附益内容。其后"排序"职责为目录所替代。附益内容遂成为序文主要内容。汉代序文并无统一称谓,而且汉以后才陆续有人对序体的功用做出理论上的阐释。基于此,提出如下观点:序体或萌生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始形成,汉以后才渐成共识。文中侧重分析了先秦时不为书籍做序的原因,并指出汉代大规模整理古籍传注之学兴起,是序体形成的时代背景。
张星星[10]2013年在《唐前诗序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诗”与“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种不同的文体,二者在形式、功能、特点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而“诗序”则是这两种文体在各自的流传演变过程中一种自然而巧妙的融合,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文体。本文主要追溯了诗序产生的源流,探讨了诗序在后世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原因。文章分四章对唐前诗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章,“序”体溯源及“诗序”界定。“序”字从早期所具有的文字学意义向文体意义转化,表示“言己着述之由,叙陈此经之旨”。“序”体产生之后与不同的文学作品相结合,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书序、文序、赋序和诗序。根据诗序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诗集序和诗篇序、自序和他序。诗歌自序的创作有着深层的原因。本文中的诗序指的是以《毛诗序》为源头,又受到上古书序、文序、赋序等的影响,并逐步与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散文文体。它处于诗题与诗歌正文之间的,与诗歌创作同时发生,由诗人亲自完成,具有交AI写作作背景、阐释诗歌主旨、补充诗歌内容、引导读者阅读的作用,是与诗歌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学存在。第二章,先秦两汉诗序生成期。先秦时期出现了诗序的萌芽,至两汉时期出现了有主名的假托诗序。第叁章,魏晋诗序成熟期。曹魏时期,诗歌快速发展,再加上赋序的成功运用对诗序的影响,诗序开始合二为一。曹植、曹丕等人创作了价值很高诗序。及至两晋,诗序大量出现,诗人和诗序同时剧增。诗序呈现出丰富的类型:释题、交代背景、进行文学评论、文人雅集诗序等。其中,东晋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诗序创作,其数量堪称唐前之最。第四章,诗序萎缩南北朝。南北朝时期,从事诗序创作的诗人数量和诗序创作的数量都明显减少。但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最后作结,对唐前诗序的价值加以总结,对诗序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诗序在盛唐气象的引导下必将走向自己的全胜之巅。
参考文献:
[1]. 《文选》与《文心雕龙》序体比较研究[D]. 孙亚萍.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2]. 《易传》之论说辞序诸体研究[D]. 王章全.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3]. 序体研究[D]. 薛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4]. 《文选》序体研究[D]. 卢兰.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5]. 汉代序体文研究[D]. 李燕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6]. 赠序文现有研究成果述评[J]. 蒋金芳.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
[7]. 汉魏六朝赋序与文体学研究[D]. 万燕燕.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8]. 唐人赠序研究[D]. 王烨. 复旦大学. 2009
[9]. 论“序”体在汉代的产生及其时代背景[J]. 梅显懋. 文学遗产. 2013
[10]. 唐前诗序流变研究[D]. 张星星. 广西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