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中学 731100
在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成绩排名表上看到小赵的名次时,我吃了一惊:班级第10名,年级第150名。小赵高二文理分科时的名次是班级第40名,年级第560名,属于班级的问题学生。头脑聪明,但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目标,旷课、迟到、不交作业,英语成绩很差。对教师的教育持无理由抵制态度,总觉得所有的教师都是和他对着干的,是和他过不去的。高二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和他谈心,帮助他定目标、端正态度。到高二第二学期时,他的学习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不再迟到旷课了,但是学习成绩没多大的变化,在以后的管理中我一有机会就给他分析高考的情况,讲英语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考从初一开始的单词……进入高三后,他的这个进步让我喜出望外,也使我对班级管理中的“慢”教育有了更大的信心。
在这个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一切都以追求速度为目标,大家都感觉“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我们好像失去了慢的能力,教育在这种快节奏中也失去了它的本真。可是教育是项慢艺术,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工作,更像是养一盆花,施肥、浇水、松土,让它享受阳光,然后保持一颗平常心,静待花开!当然,等待不是消极地什么都不做,教育中的等待要讲究艺术。我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南:
一、走近学生
办公室是教师办公的地方,如果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心,学生会觉得你是在做思想工作,说话就会瞻前顾后,不能畅所欲言。如果课余时间教师走近学生去耐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他们会把你当成亲人和朋友,说起来就会比较轻松、比较随便。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从学生口中了解想知道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观察掌握有关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便于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二、用笔交流
“有些话用嘴不好说,但用笔就很容易写出来。”这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听、说、读、写不分离。书写无非就是说话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比如我们中国人很少当面对父母、孩子或爱人说“我爱你!”但是写信的时候就能写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这种经验,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用笔写出来,教师用笔回复,这样大家都有充分的时间去酝酿感情、表达思想,更利于师生交流。我与学生交流的的平台就是周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点点滴滴我都很在意,他们的回复的字数也越来越多,这是学生信任我的有力见证。
三、教师拳拳心,学生眷眷意
人是感情动物,只要用心去付出就会得到爱的回报。班主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会把班主任当成贴心人,自觉地做好应做的一切。正如歌中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四、尊重学生,增强信心
爱学生的另一核心内容是尊重学生。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学生亦然。学生的个性特点各具形态,对于学生的某些特征,比如内向、易躁、好动等,教师应循循善诱,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粗暴地遏制。尊重学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己的优点和特长经常被肯定,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自信。
五、身教胜言教,润物细无声
打铁还须自身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往往对精通专业、学识渊博的教师格外尊敬。在知识更新加快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武装自己,学好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争取成为学科的佼佼者,并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先进的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汲取知识的营养,感受知识的力量。还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管理技巧,有选择地接触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流行歌曲等,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心理上的问题,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重视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谈心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内部团结,顺理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班风最有效的形式。谈心的方式有很多种,有面对面的“促膝而谈”,有通过周记、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的谈心。小赵曾经写过一个小纸条给我:“绕了那么多圈,终于遇到你,老师,你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无条件地相信我,支持我,谢谢你!”只要以真诚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打开学生的心扉,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事情很多,很累心,有的时候还会主人心烦。但是,当我走上讲台看到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当我看到我的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我被学生围着快乐地谈笑,当学生把我当成最好的朋友,当家长高兴地告诉我孩子变得懂事了、听话了……此时此刻,那快乐是从心里往外涌的。班主任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这一切,都很值得!
春风化雨细无声。我将一路走下去,播洒我无悔的青春,无悔的爱,聆听天籁,静待花开。
论文作者:胡国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班主任论文; 就会论文; 临夏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