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_经济建设论文

论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_经济建设论文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的一些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运行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有机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是以民族、历史、环境、资源、文化等条件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带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原动力,以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发展、观念更新、思想进步、社会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主体化的有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这不仅是我们共产党人崇高的社会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所致。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必须纳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运行之中,使之与社会主义整体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本文拟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进行一点探讨。

一、坚持决策体制的民主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基础。

精神文明建设是以处于不同社会地位,从事不同工作,具有多方面差异的社会群体和公民个人为对象的,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固然与其文化素养及各种主观因素有关,而更重要的则是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应当说,任何一种思想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变化,都是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经济地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多元化,作为社会主体的各种组织的人的活力大大增强,势必形成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生活的复杂性,这就决定了整个社会思想结构中复杂多变的格局。充分发挥各种社会主体的开拓创新精神,将竞争激励机制、责任约束机制引入社会管理系统之中,就成为经济生活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成为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基本的结合点,完善决策机制的基本着力点。

1.必须坚持决策主体的人民性,致力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民主政治建设,着力“主人工程”建设。

党政系统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决策与监督制度,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以协调人民内部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保障人民利益的不断满足;要建立健全党政系统内部权力约束机制,防止滥用权力或不尽负责现象的发生,以保证国家机器的良性运转。在工作制度上应以人民最关心,社会各界群众普遍关注,又易引起社会不安,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的工作或部门为重点,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有关政策、程序、结果等都置于人民监督之下,保证人民民主权力的实现。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和舆论环境。

企事业系统是社会组织的细胞,直接组织群众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在利益趋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基层组织的民主实践为基础,以经济生活的民主化、内部事务的民主化为起点,围绕经济利益协调、利益分配合理这个中心,从本单位的重大决策、重大事务民主管理入手,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行有经济内在动力的民主。这种民主是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的民主,它既能利用民主的力量革除各种社会弊端,净化社会环境,促进各种积极的、健康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又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自我教育的作用。

农民是我国当今社会的基本力量,农村传统的小生产又历史地滋生了封建意识,这种旧思想的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表现为封闭意识的根深蒂固和极端自由化的蔓延滋长,要正确引导农民群众发挥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以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为着眼点,以最基层的民主实践为起点,把村委会、村民组作为民主基地,以农民群众身边的经济、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做起,立足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围绕农民群众之间经济利益关系和农民最关心的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发挥农民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从而引导农民真正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

其它各行各业都要围绕经济利益关系协调这个中心,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矛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使社会各阶层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走上社会的大舞台,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

决策主体的民主化,一方面要求决策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另一方面要求决策主体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具有实行决策主体的民主化,才能使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以经济关系的协调为中心,建立在科学的运行机制上,才能通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有机联系的民主政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社会责任感,赋予民主政治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以更强的动力机制,从而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2.必须坚持决策内容的全面性,致力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共同发展。

应当承认脱离经济建设,脱离政治建设,就精神文明抓精神文明,不是一种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全面的、有机统一的现代化建设,既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而是融为一体;也不是板块分制,而是有机统一,这种有机统一,不仅体现在建设目标上,而且体现在建设过程上,不仅体现在宏观上,而且体现在微观上。在宏观建设目标上,我党的基本路线和不断完善各项具体政策就体现了这种有机统一,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在微观的建设过程上,是在具体的结合方式、结合途径上。各行各业都应致力于探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建设的具体结合途径。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要纳入现代经营战略之中,以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企业效益为轴心,系统管理,以人为本,寻求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适合行业特点的企业发展的具体路子。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把单纯谋取企业经济利益的动力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把职工单纯的经济行为升华为崇高的敬业精神,把单纯的货币资本意识转变为人力资本意识,把小生产的经营思想转变为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思想。从而使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企业的经营战略、发展规则、实施步骤、具体措施都要体现生产与经营的统一。经济关系与思想文化的协调、生活水平的改善与精神境界的提高和谐。科技教育要与企业生产的科技发展要求及其趋势相结合,选择科技普及、科技开发的突破点,政治思想教育要突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企业的生命与其对社会贡献联系起来,把爱厂与爱国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要把发家致富的欲望与爱岗敬业的精神的要求结合,把握好个人价值取向与企业价值取向的统一点,处理好集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安排任务,分解职责都有体现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要求,使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遍及各具体工作之中,成为带有全面性,主体化的有机结合的体系。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和农村改革、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实现小康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以此总揽农村工作的全局。在文化建设上,要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具体实践出发,选准科技与经济的个体结合点,走科技面向经济,经济依靠科技的路子,使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同农村经济关系正确处理结合起来,把对农民经济利益的满足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协调结合起来,把对农民的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把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通过实践,使农民真正体会到,科学的政治理论,崇高的思想品质,规范的行为准则,融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发家致富,有利于社会稳定,民富国强,有利于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其他各行业的决策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眼于协调方方面面的经济关系,满足各界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力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这种决策内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层次的决策结构及多元化的决策主体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决策结构要适应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完善决策体制;二是决策主体必须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时刻掌握决策客体的发展变化,准确了解群众的要求、愿望,使各级、各类、各方面的决策都要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三是必须坚持决策组织的一体化,致力于两个文明建设共同部署,统一实施。

两个文明建设本身就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其统一的基础在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其统一的重点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运行机制中,统一的最基本的前提则在于决策体制,首先决策组织的一体化。一是要求两个文明建设的决策机构同一。应当看到政府机构依靠法定权力开展公务的运行机制与经济建设的依靠经济科技实力,开展竞争的横向运行机制是根本不同的,各级党委部门作为政治组织体主要通过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履行职责的规范机制与精神文明的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多格局的运行机制也是有差别的。要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决策主体的同一,必须明确各级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共同责任。同时在各生产经营单位,也要通过改革,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使其两个文明建设的决策机构同一。

二是决策实施统一,使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保证其发展方向,并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规范要求及趋势要求,物质文明建设要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奠定实践基础,并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和行为准则。

二、坚持执行机制的一体化,探讨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的途径,是实现两个文明建设有机联系的运行机制的关键。

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决策体制、决策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执行机制上。

1.两个文明建设要相互渗透。一方面经济建设的一切具体活动都渗透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原则和要求。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要立足于理顺合法的经济关系,取缔非法的经济活动,打击违法的经济行为,严禁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切活动,要体现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防社会误导;经济管理活动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统一,通过多方面严格管理,保证诚实守法,以质取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经营作风的发扬,促使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发扬光大,保证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道德原则、行为规范体现在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要求、实施过程、步骤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以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基本准则和首要的价值取向,选择既有群众基础,又有经济内在动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范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在社会宣传上,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协调运转的角度把握宣传的具体内容,在全社会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2.两个文明建设的运行方式上要统一,要在遵循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工作规律的同时寻求其与经济运行的结合方式。自我教育要与利益诱导相结合,社会教育的指向要与个人理想的实现相结合,法制宣传要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相结合,理论教育要与国家利益、个人前途的实现相结合,舆论引导要与人生价值追求相结合,物质鼓励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一句话,精神文明建设的运作方式要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动力机制、竞争压力机制相统一。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还要在遵循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思想教育坚持要求“灌输”规律的同时要引入利益驱动机制,道德教育要在坚持社会熏陶、自我修养规律的同时要引入法制约束机制,社会宣传要在坚持“破立结合规律”的同时要引入开拓新机制。

三、监督机制的科学化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要求。

监督机制实质是一种防范控制机制,监督机制的完善是现代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协调发展有序运行的客观要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运转,也就要求监督机制的科学化。

1.监督内容必须全面。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体系中,不同阶层不同职能的部门都负有特定的监督权,从事特定的监督工作。从两个文明协调运行的角度来看,各级各类监督机关的监督内容必须是物质文明含有的经济指标与精神文明含有的社会指标、精神指标的统一,必须是质的准确考核与量的科学鉴定的统一,必须是有形指标与隐形指标的统一,既要防止纯经济、技术指标考核诱发的不良的社会导向,又要防止纯社会指标、精神指标考核而造成的形式主义。因此在监督、考核的内容上要做到经济指标体系渗透着社会指标,精神指标体系贯穿于物质指标体系之中。这就要求各种监督机构要从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出发着眼于社会管理大系统关系协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制定和执行两个文明建设协调运行的具体监督标准。

2.监督主体必须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是一项社会运行机制,建立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此要按照十四届六中全会的部署建立起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担负本级本区域内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整体部署,全面规划,综合协调,检查监督的职责。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委员会的职责分解,权力划分,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应和党政系统一体化。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职责,相应的权力,特定的主体纳入与党政系统相对应的组织机构之中,同时对主要领导实行严格的责任制,附之于科学的考核制度,并纳入公务员管理制度之中,这样就明确了两个文明建设协调运行的监督主体,也就从组织体制上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纳入到国家的社会事务的系统管理之中。

3.监督活动必须规范,各有关部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监督活动最主要的是监督的职责要明确,监督的结果要兑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要按块块关系明确职责,按行业特点制定规范。

总而言之,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必须纳入社会整体的运行机制之中,并致力于探讨其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才能从运行机制上真正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标签:;  ;  ;  ;  ;  ;  ;  

论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