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导入;难点;探究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以学生更多的知识和应试技巧,教师通常采取的是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只是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而新课改倡导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知识的教学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尽快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方式与方法进行大胆革新,以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
一、细化备课设计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意指无论做任何事,事先都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学亦是如此。所以,在为学生教授数学知识前,教师也应当注重备课环节的设计,在具体实施教育活动前,安排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步骤,使得数学教育活动在有条不紊中开展,逐步提升学生认知数学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中,为了奠定高效教育的基础,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教育准备。首先,学情分析。学生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认知数学知识的质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倾向等内容进行分析,能够让课堂教育活动的设定更具针对性。其次,内容分析。教师对教材当中的本节课内容进行分析,指出需要学生进行认知的基础数学理论。紧接着,教师结合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设定《复式统计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好本节课教学的目标指引。最后,教师安排本节课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够提升认知实效。
显而易见,备课是教师对学情、教学内容等进行分析的环节,也是教师设定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的环节,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对备课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能够做好教育准备,实现高效施教。
二、借助媒体教学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如果单凭教师口述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势必会因为学习内容过于抽象而降低认知数学知识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还能够实现数学知识的可视化呈现,丰富数学教育中的教育结构,从而让学生在具象、功能多样的教育形式中,逐步提升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知》中,如果教师采用传统老口述的教授方式,那么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认知的兴趣也不会较高。所以,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的投放,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使用分数的情境,使得学生可以基于直观的画面,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认知本节课的动力。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分数的初步认知》这节课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建立对本节课的整体认知体系,以便更好地追随教师的脚步,进行本节课的内容认知。紧接着,教师再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开本节课的详细教学,使得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模式中,维持进行本节课学习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认知《分数的初步认知》这节课的效果。
不难看出,教师使用现代媒体技术,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的直观化展示,教育结构的丰富化设计,让学生维持对数学知识进行认识的注意力,逐步提升教育实效。
三、注重合作活动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期望学生依靠自身的作用,逐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而为了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力图革新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也应当注重合作活动的设定,并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与推导过程进行合作探究,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例如,在《年、月、日》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能力等进行分析,指出班级中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知识认知素养,随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为学生安排学习小组,使得每一个小组当中的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差异性。紧接着,教师结合《年、月、日》中的内容,为学生设定合作学习的任务,指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向。随后,学生在小组中开展交流活动,并在各抒己见中,完成对本节课数学知识深入探讨,增强学生认知数学知识的质量。
总而言之,要想构建出高效率、高收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不但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对传统数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积极地调整优化,同时,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活动中,从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罗景玉.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125.
[2]吴家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2018,7(24):117-118.
论文作者:商其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认知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节课论文;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