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书面广告的篇章组织模式

英文书面广告的篇章组织模式

王平[1]2003年在《英文书面广告的篇章组织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广告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引起了一些撰稿人和研究者的重视。他们试图通过研究广告来解释现代生活的运转方式和人们的种种经历。其重要性和冲击力吸引着人们进行理性的和学术的研究。一些撰稿人还就此发表了各种见解。广告学研究与其他领域的研究总是密不可分的,这些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机制、文化和价值观、语言与符号研究、应用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行为方式和道德观。 广告对社会影响重大,因而与人类的语言有密切的联系。简言之,语言是广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对广告的语言学研究较之其他领域为数不多。过去的几年中,国内许多对广告感兴趣的学者仍持传统的观点。他们对广告语的研究多集中在句子层面的特点和修辞手段上。而宏观结构方面的研究如话语和篇章则稍显不足。 本文从学术的视角出发,主要研究广告语篇的宏观结构即英文广告的篇章组织模式。通过分析英文书面广告探索Michael Hoey篇章模式理论的可应用性(问题—解决型、目标—达到型、机会—获得型和欲望—实现型)。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进一步的语料观察提出了其他几个模式(提问—回答型、经验—号召型、经验—评价型、声明—陈述型、模拟对话型和直陈清单型)。文章对广告语不同层面的特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析,并着重分析了一些语用特点如语用隐含、双关语的使用和语法隐喻。结尾从语用修辞的角度,基于利奇认为语用学是问题—解决过程的观点探讨了不同篇章模式产生的原因。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阐释的方法,利用大量语料支持论点。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对广告语和篇章模式研究作简单交代,并介绍了研究目的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应用Michael Hoey的篇章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篇;第叁章通过细致观察又提出六个模式即提问—回答型、经验—号召型、经验—评价型、声明—陈述型、模拟对话型和直陈清单型模式;第四章以利奇的语用修辞理论为基础阐释了各种模式产生的深层原因;最后一章为结论,指出这几种可能的篇章组织模式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应在实际运用中而不是教条地加以区分。

苏章海[2]2014年在《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对“对比语言学到底在做什么?对比语言学做了些什么?对比语言学还应该做什么?”叁个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凝练出“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从学科诞生之日起至今是如何演变的?这种演变对学科发展有何影响”两个基本的研究问题,以“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为题展开,目的在于沿着对比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线索,考察元语言系统演变的不同表现、即系统中元语言在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盈缺和变迁,观察对比语言学在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对象、研究方法与程序以及研究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探讨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本研究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全文绪论,提出了对比语言学学科史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从学科元语言演变的角度研究学科发展历史的目的和意义,设计了研究内容;在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及元语言系统界定的基础上确立了元语言抽取的基本原则,并将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分为“核心概念”、“一般性概念”和“辅助性概念和表述”。为了厘清对比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如实、全面地反映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了行文和描述的方便,本研究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概念的界定采取宽泛的做法,即不仅把对比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作为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同时还把“一般性概念”和“辅助性概念或表述”一并纳入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但在具体做法上,重点论述“核心元语言子系统”的演变。这样建立起相应的“子系统”,分别对应对比语言学学科框架中的“研究本体”、“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叁个“元语言子系统”。尝试搭建起了一个“理想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暨学科框架”,作为考察不同发展时期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演变的参照,并由此考察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史。第二章论述了中外学者对于对比语言学学科史的研究思想、思路和成果。在前辈学者的启发下,本研究尝试将中西方语言学纳入到同一条时间线索上来,做出了一个“打通中西”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分期,即对比语言学的创始时期(1820—1955)、“应用性”转向与衰落时期(1956—1976)、复苏与发展时期(1977—1989)和快速发展与走向繁荣时期(1990—)四个时期,作为本研究得以展开的空间,并构成本文的主体章节。第叁章到第六章是本研究的“本论”部分。第叁章研究对比语言学创始时期的元语言系统建构和演变情况。洪堡特是对比语言学的创始人,构建了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雏形暨学科基本框架;作为历史比较法的产物,西方的对比语言学与19世纪的主流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几乎同时产生、并行发展;经叶斯柏森,到沃尔夫,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已基本完整,学科正式确立并命名。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肇始于1898年的《马氏文通》,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创建中国语法学和汉语语法体系为目的,“对比”仅仅是一种研究的工具。由于普世语言观的影响,从马建忠经严复到黎锦熙,所谓的对比语言研究实际处于“比较”与“比附”之间;从陈承泽发出“反对模仿”的呼声开始,尤其是“中国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3),中国学者才开始在普通语言学关照下运用对比的方法挖掘汉语特点,建构汉语语法体系。50年代前期,由于苏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比附”的研究方法复辟。第四章讨论对比语言学“应用性”转向与衰落时期元语言系统的演变。西方语言学自拉多(1957)开始,出现以为外语教学服务为唯一宗旨的“应用性”转向,将对比语言学降格为“对比分析”,从而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迪·皮德娄转向转换生成语言学寻求理论支持,却遭遇普遍语法观的尴尬。由于放弃了自身理论建设的诉求,美国的对比语言学研究逐步衰落。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虽有赵元任先生成果卓着,但因“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的出台而式微,并终因继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而被迫全面停止。第五章研究对比语言学复苏与发展时期元语言系统的重建。西方语言对比研究中心从美国转到欧洲,并开始从微观走向宏观;沃尔夫对比语言学思想开始复兴,西方语言学重新重视自身理论建构。中国对比研究因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需要得到普及,在为第二语言教学服务的同时,因少数学者对其学科性的元思考而开始重视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中西方对比语言学之间的距离开始缩短。第六章,通过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的演变论述对比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时期对比语言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学科未来发展做出展望。1990年之后,随着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逐步复兴,世界对比语言学出现新的气象:西方语言学以体系建构为开端,“跨文化交际”为特色,“功能分析”为“大成”,研究的视野和范围不断扩大,理论建设成绩斐然:菲齐亚克延续自己的一贯思想,对学科做出深刻的元思考,提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克尔采斯佐斯基则从对比中立项出发建构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由于维尔茨皮卡(1991)的贡献,跨文化语用学从欧洲走向澳洲;从卡普兰到孔纳(1996;2008),美国的对比修辞学取得较大发展;哈蒂姆(1997)则继承哈特曼的研究传统,以“跨文化交际”的名义对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学进行了深刻论述;切斯特曼的集大成之作《对比功能分析》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对比语言学理论发展新的里程碑。在中国,第一本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于1990年出版,展示了前期中国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成绩,使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的领域深入人心,也为今后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2年,中国第一本径以“对比语言学”命名的通论性着作出版;之后,各种理论研究着作纷纷问世,对比语言学研究论文数量大大增加。中国对比语言学研究开始与世界同步。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对比语言学进行了历史与哲学的全方位思考,将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上升至哲学语言学的层面,对比视角下的汉语语法和语言学理论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为世界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对比语言学走在了世界前列。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对比语言学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其元语言系统由洪堡特与沃尔夫等人的初建、经应用性转向和停滞时期的演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尤其是80年之后复苏时期得到重建,1990年以来、尤其是经21世纪初期的繁荣发展,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接近一个“理想化”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语言世界观和普通语言学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和在这一基础上对学科的科学定义;更包含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本体元语言子系统、研究方法元语言子系统和研究价值元语言子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架构,标志着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最终确立。本文认为,对比语言学的发展从方法论意义上的“求同”到“求异”,带着深刻的历史思考,已显出在更高的哲学语言学层面上的“求和”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西对比语言学趋向融合;2)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趋向融合;3)学科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趋向融合;4)学科研究的方法趋向融合;5)学科研究的目标和宗旨趋向融合;6)学科研究的人员组成趋向融合。诚然,从“合”到“和”,还须假以时日。但是,“求和”,是对比语言学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大道归一,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江辉[3]2018年在《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文中指出语篇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语篇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突破了单个句子的研究范围,既可以研究语篇的衔接、连贯、句际关系和语篇模式,又可以研究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本文以汉语化妆品广告语篇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结合语篇理论,探究了化妆品广告语篇的衔接手段、组织模式、生成与理解。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语篇、化妆品广告、化妆品广告语篇的研究现状,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明确了论文的语料及来源。第二部分首先界定了化妆品广告和化妆品广告语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化妆品广告语篇中运用到的衔接手段进行了分析,包括词汇衔接手段和语法衔接手段两大类。一方面,对词汇手段进行了分类,有重复、搭配、上下义、同义、反义五种衔接手段。在词汇衔接手段中,化妆品广告语篇运用了大量的数字词,这也是与其他广告语篇最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对语法衔接手段作了分类,有指称、省略、替代和连接四种衔接手段。衔接手段促进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此外,本章还明确了受众要学会判断广告的真实性和广告的艺术性。第叁部分以小句为单位,对化妆品广告语篇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分类,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对小句的分工与合作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形式上,化妆品广告语篇分为:独白体广告语篇、独白式对话体广告语篇、对话体广告语篇。内容上,化妆品广告语篇分为:提问—回答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主张—反主张模式。第四部分分别从汉语预设和言语行为的角度探究了化妆品广告语篇的生成和理解。第一节,在分析预设与语篇生成的紧密关系后,从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化妆品广告语篇中的预设类型及其作用;第二节,在分析言语行为与语篇理解的紧密关系后,对化妆品广告语篇中的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和解读。第五部分是结语,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明晰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不足。

谌群英[4]2008年在《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已引起高中英语老师的普遍关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重在知识的培养和积累。英语阅读课一度成了词汇讲解课,其教学以词汇为核心,注重语法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缺乏相应的语篇知识。而高中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随着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也开始重视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中学英语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以语篇的形式出现,几乎找不到孤立的句子,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语篇教学,重视让学生获取文章所含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阅读教学。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出发,探讨语篇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及方式方法。笔者结合具体课文,论述了在实际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篇分析,即首先分析课文的宏观结构,再分析课文的微观结构。课文宏观结构的分析包括分析课文的背景知识和分析文章的体裁。背景知识的积累很重要,当有了相当量的背景知识积累时,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推理、记忆、回忆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或者背景知识不完善,其阅读理解就会有困难。体裁框架表达了篇章内容的基本思路,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所学课文的主体框架时,他们才会有清晰的思路去理解整篇文章。笔者结合不同体裁的课文,逐一论述了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几种不同文体的篇章模式。课文微观结构的分析包括分析课文的连贯与衔接。任何一个语篇都要依靠其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来实现语义上的连贯。语篇的衔接手段又是多样的,本文着重讲述了在高中英语课文中应用较为频繁的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叁种手段。为了论证此教学法的可行性,笔者在黄石市第二十中学所教的高二两个教学班中进行了教学试验。其中实验班50人,对比班51人。实验开始于2007年的9月,持续20周,于2008年的1月结束。通过5个月的实践,实验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对于对比班有很大提高。黄石市期末全市统考成绩用真实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语篇教学法的良好效果。实验证明,将语篇分析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成功之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郑丹[5]2013年在《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表征形式与篇章功能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语篇是一个有着结构层次的关系系统。小句常常与毗邻小句建立起某种小句关系,进而形成更大的意义单位。小句关系本质上是指篇章中的各种语义关系。虽然Winter,Hoey,Halliday&Hasan,Mann&Thompson,邢福义、屈承熹、黄国文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同程度地对小句关系进行过描写和阐释,但是现有的小句关系研究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特别是英汉小句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同平衡性。第一,英语的小句研究较为系统,且已经超越了句子层面,而进入篇章层面;而汉语的小句研究各家言论比较零散,且主要集中于复句层面的研究。第二,英语界的学者仅从整体上对小句关系的类别和表现形式等进行描述,但是就具体的小句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或并列关系等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汉语界虽然对转折关系进行过探讨,但系统的描写以及就其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的研究还很少见。基于英汉小句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以学术期刊论文为材料,本文对比研究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语用和篇章构建功能。对比修辞学理论、语篇模式研究理论、语用预设理论以及传统语言哲学中的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等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比修辞学的基础是篇章语言学,同时其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分析法、话语分析或篇章分析,是研究作为话语整体组成部分的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所谓语篇模式,指的是通过各种小句关系组合形成的,并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以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积淀下来的语篇组织框架和策略,是语言交际中人们相互遵守和期待的语言共识。语篇模式是高层次的语义结构,是基本小句关系特有的语言语境,是对小句关系研究的延伸。预设是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话题。Strawson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预设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推理关系。以预设理论为支撑,通过对学术论文中转折关系预设的研究,能够较好地解释转折关系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语言与思维关系紧密:语言是精神生机勃勃的产物,语言现象能够反映人的思维;思维模式也必然在其载体——语言上有所体现。在语篇交际与互动过程中,语篇生成者有着自己的交际目的,并选择相应的语篇模式来服务其交际目的,以实现有效交际。因此,对转折关系的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探究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本文采取语料库研究方法,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我们自建了一个包含60篇英汉学术期刊论文在内的小型语料库。首先,标记出全部转折关系,并利用计算机统计出各类转折关系的使用频次和分布情况等;然后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描述各类型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语义特征和语篇功能。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现。第一,从分布上看,60篇英汉学术论文中共有转折关系3050处,其中英语中的数量略多于汉语中的数量。英汉论文中每篇平均出现转折句50句左右,按段落计算,每篇学术论文平均每段至少有1处转折关系。可见,转折关系是英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第二,从表现形式上看,英汉转折关系都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方式。显性的转折关系指的是借助转折关联词语以及句法结构体现的语句;而隐性的转折关系则须要结合语境,从语义出发进行判断。在英汉学术论文中,显性转折关系多于隐性转折关系。但比较而言,英语中显性与隐性的比例为6.2:1,汉语的比例为1.6:1。可见,汉语学术论文中的隐性转折关系远远多于英语。汉语中大量隐性转折关系的存在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灵活性。第叁,从类型上看,转折关系可以分为相反型、对比型、修正型、删除型、让步型和假转型六种。对比关系在英汉学术论文中的出现最多,占全部转折关系的39.4%;而假转关系是最少的,仅占0.5%。其余四类数量上不具备显着性差异,分别为修正型、让步型、相反型和删除型。英语中,各类型的转折关系均是显性数量多于隐性,且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而汉语中,隐性的对比关系和修正关系的数量多于其显性转折关系。第四,从语义结构上看,英汉转折关系具有较多的相似性。相反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先承认或肯定一个命题,然后否定或否定与之有关的另外一个命题;反之亦然。二是实际情况与人们的估计或预期不符,或者事情的发展超过人们的估计和预期。对比关系根据比较对象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不同事物作为比较对象,一种是以同一事物作为比较对象。修正关系根据否定范围,则分为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两种。删除关系指的是提到的某种情境因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而予以消除,即语气或话题的转换。这类转折关系大多连接的是两个不同的句子或者篇章中的不同段落。让步关系则由两种语义关系相加构成,一种是让步,一种是转折。假转关系因分句间存在逆结果关系而形成转折的意思,可以分为因果性、条件性、选择性、需求性和祈使性假转关系等。第五,就预设而言,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概念和认识不同。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本文主要以预设触发语的语义结构为研究对象。英汉几种类型转折关系的预设也具有较大共性。比如英汉典型相反关系的语义结构为:(p→q)∧(p→¬q),其中“¬q”是预设, q是语意焦点。转折关联词为预设触发语,预设了“¬q”,并引导含有新信息的句子。让步关系分为直言和假言让步句两大类,后者又包含实言虚让句和假言虚让句两小类。直言让步句和实言虚让句的预设与相反关系的预设相同,为“¬q”;而假言虚让句逻辑形式表述为:(p→q)∧(¬p→Gq)(Gq表示“更加q”),预设为“¬p”。但总体上说,在英汉让步关系中,让步词为预设触发语,而转折词引导语意焦点所在语句。假转关系可以描述为“p1(p2),否则q”,“p2”为预设。在假转句中,p2有时是显现的,有时须要读者自己补全。假转句的语意焦点一般在p1上;不过在选择性假转句中,语意焦点则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第六,从功能上看,转折关系总是与毗邻小句形成各种意义上的联系,再形成更大的意义单位——段落和篇章,从而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经过分析,英汉转折关系在句群、段落和语篇中所表达的篇章功能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英汉语言使用者对于转折关系的认识具有相似性。转折关系篇章建构的研究,能够反映语篇的动态性本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转折关系是建构“问题-反应”模式的最基本小句关系,是表现“问题”意识的主要手段。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在理论方面,首先是将句法研究与语篇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句关系是语篇建构的中枢,是我们理解句子或者句群的认知过程,是语言研究的重心。研究转折关系的篇章构建功能,将小句关系研究与语篇模式研究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预设理论应用于转折关系的研究。尽管有学者对转折关系的预设有过研究,但仅属于理论上的探讨。本文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转折关系的形成机制,并将语意焦点和信息结构等内容纳入研究范围,这是对预设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再次,将语篇模式与思维模式研究相结合,探讨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最后,以语料库为依托,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避免了完全依靠内省式语料的主观性,增强了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在实践方面,通过对转折关系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转折关系对于学术语篇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看来,转折关系在英汉学术语篇宏观建构层面(语篇层面)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微观层面(句际间)却存在很大差异,即英语语篇较多使用显性转折关系,汉语语篇相对较多地使用隐性转折关系。这种小句关系构建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反映了其他小句关系在英汉语篇构建中的差异。这一发现也给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启示。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了英语的基本句子构建的基础上,应注重帮助学生分析句际关系的意义和构建方式,注重连接词的有效使用,撰写符合英文思维习惯的句子和语篇。

刘丽[6]2009年在《英汉广告语篇组织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广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也是体现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广告作为特殊的应用文体,广告的产品或服务本身的特点、市场和社会需求及目标受众的不同等众多因素影响广告语篇模式、词汇和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选择。本论文旨在研究英汉广告语篇模式上的异同。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结合。首先进行的是定量研究,该研究根据同质性和共时性原则选择各五十篇广告为语料,统计其广告模式的比重情况。量化研究的结果显示,Hoey所提出的四种语篇模式:问题-解决型、目标-达到型、机会-获得型和欲望-实现型不仅广泛适用于英文书面广告,而且也广泛适用于汉语书面广告。在此基础上,论文作者通过进一步的语料观察,发现了一种新的广告语篇模式-直列型。这五种篇章模式都应用于英汉书面广告,两种广告在篇章组织结构方面不存在根本差别。但英汉书面广告都倾向采用问题-解决型。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进行了定性研究分析。首先谈论了英汉书面广告语篇模式相同的原因。通过考察中西方商业广告发展的历史及中国具体的国情等现实原因,作者发现,由于西方商品经济发达,生产力活跃,西方广告业比较成熟。而我国,生产力相对落后,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导致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广告业发展缓慢。这期间的广告模式模仿和借鉴多于创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密切,中西方广告相互借鉴,因此,英汉广告语篇模式相同。接下来论文讨论了英汉主要广告模式(问题-解决型)的异同。分析发现,以提出问题为先,不仅能拉近读者与广告产品之间的距离,更能遵守AIDCA(Attention,Interest,Desire,Conviction,Action)规则,因此,英汉书面广告都倾向采用问题-解决型。问题-解决型运用于英汉广告,其结构大致相同,但是在评价广告产品或者服务时,中文广告倾向于引用权威论证,而英文广告则倾向于科学论证。通过考察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得知,西方人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更倾向于“直线型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使人们更多的关注事物的形成与发展。而中国则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往往采取愚民政策,树立统治者的权威。这就造成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威的盲目崇拜。论文认为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对广告产品或服务论证的不同。最后,论文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广告词汇的选择,发现中西方文化导致了中西方广告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表现在,从大量语料的分析中发现了Hoey没曾讨论的另一种语篇模式,这丰富了Hoey的理论,证明了Hoey的理论在中文书面广告的可操作性。其次,本研究并对广告创作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帮助他们创作精彩的广告。此外,本研究也有助于提高语言研究者对广告文本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王文忠[7]2003年在《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文中研究指明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指篇章生成与阐释过程及篇章修辞色彩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与修辞主体的民族文化属性相关的特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促进修辞学的学科建设,增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特别是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有效性和得体性。本文将语言国情学的最新研究理论、方法和成果应用于修辞学研究,采用了描写及阐释的疗法,是从民族文化视角分析修辞活动和修辞现象的尝试。 在具体沦述过程中,我们着重分析了如下内容: 1)修辞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修辞活动包括修辞的主体(现实的交际者及“他人”)、言语产品(篇章)和修辞效果(修辞的色彩)。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体现在修辞主体结合自身民族文化特点依据言语体裁、语篇连贯和言语手段选择规律积极生成、理解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也体现在篇章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形成与转换中。 2)修辞主体的能动性及修辞活动的对话性。作为修辞主体的语言个性是统摄篇章组织、篇章结构的灵魂。语言个性是连接文化和言语表述的中间环节,其语用层和语言认知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这决定了篇章生成的民族义化特点总体取向,也为篇章阐释规定了民族文化的“前结构”。“他人”是修辞活动中的隐性主体,“他人话语”的民族义化特点既可促进同一语言文化群体成员间的相互识别和认同,也构成异语言文化群体成员进入的障碍。 3)篇章在修辞分析中的关键地位。篇章既是修辞活动的民族义化特点的重要载体,又是修辞主体对话的连接环节。在篇章生成过程中修辞主体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具体言语体裁规范及与之相关的某语言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审美观等;交际对象认知水平及其自动填补篇章中出现的民族义化空白、实现误篇连贯的能力;篇章中的民族文化同义手段的选择以取得特定的修辞效 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面函面函画面面面面面面函面函面面面面面面果。篇章阐释中个体差异与民族文化共性共存,阅读的规约性决定了跨文化阅读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差异。 4)篇章的民族文化色彩的有机构成。作为言语产品修辞效果的重要方面,篇一章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形成与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语言外民族文化因素与言语表述的匹配以及语一言文化(信息)单位的使用等因素紧密相关,上述因索的改变会影响到篇章的民族文化色彩。 应该指出,从民族文化角度研究修辞活动的规律是极富前景的研究领域。我们对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的认识需要进一步修正,以使之更趋完善。

李先锋[8]2011年在《全球语境下的实用文章研究与教学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语文新课程存在着“学用不对称”现象,课堂文章知识教学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对此,笔者立足全球跨学科的语篇研究,以实用文章为切入点,对全球实用文章研究和教学应用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多维多角的梳理、探讨和初步的理论建构,以期为我国中小学相关研究与教学应用提供较为宽广的国际前沿视野和理论拓展思路。在全球语境下,语篇,也被称作话语、文本、语篇、篇章、文章等,指的是是语言在各种情境下的使用,包括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并具有多维层面。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书面文字团——文本;也可以被看作是某种体裁的实例;也可以被看作是职业或社会行为;更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符号资源。目前,由于整个社科与人文研究领域的“话语转向”(也叫做语篇转向),大量的语篇研究成果快速进入到了教学应用领域,并对世界中小学母语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跨学科的研究背景中,语篇内部研究又逐渐发生实用文章转向。在这种转向中,实用文章的体裁研究成为当今国际语言科学界与教学应用研究领域炙手可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体裁本质、层面、属性等跨学科的文献探讨,可以知道,体裁早已超越文学样式的概念,成为人类有效交际的重要符号资源;并且具有复杂性、社会性、动态性、规约性等多维属性。具体地说,体裁是人类符号化的活动框架。在结构上,它由叁个层面构成:①宏观体裁层面,这个层面由交际功能成分组成;②语篇体裁层面,传统语篇体裁期望在这个层面操作;③语篇表层的话语模式层面。因此,体裁是语篇内外的多层级的复杂系统;它既可以是显性的语言样式,也可以是一种隐性的认知图式;更可以是高度程式化的人类符号活动类型,即社会行为框架。对体裁本质、层面、属性等前沿知识的教学应用,可以使人们在进行实用文章教学时,觉察到体裁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属性差异,立足宏观交际目的,正确处理记叙、议论、描写等语篇表层的话语模式,慎重对待“文体淡化”等教学问题。同时,也可以加深人们对体裁多维多角的认识,自觉把人们的话语活动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分析作为语篇的体裁、作为认知图式的体裁、作为职业行为或者社会行为框架的体裁。这样,就为沟通课堂实用文章体裁教学与现实生活,提供了理论工具,从而也为培养学生有效交际和认知能力提供了知识保障。理论的繁荣,促进了相关教学法的风靡。为矫正传统母语教学过于浪漫的人文主义观,在澳大利亚、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形成了众多实用文章体裁研究学派。其中,北美以米勒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偏重于实用文章的社会属性研究。他们关注体裁作为社会行为的属性,强调大学实用写作课程应联系现实社会情境,进行有现实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学习。在研究上,它为未来国际实用文章体裁研究的社会文化批判开了先声。在澳大利亚,以马丁等为首的悉尼学派主要关注中小学实用文章体裁的语言学研究。他们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武器,强调实用文章体裁的批判性文本分析,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批判性媒介素养教育模式。这为我国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国民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模式。在美国,以斯威尔斯为代表的“ESP”(意为特殊用途英语或者专业英语)偏重于实用文章语言和社会属性的研究。该派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级阶段学术论文等的分析和研究。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套紧密联系现实世界的体裁观念和分析框架,促进他们有效使用特定的体裁实现自己的学科、职业等交际目的。基于国际实用文章体裁研究与教学应用经验,本文把语言、社会、文化等世界图式知识整合起来,初步提出了一个汉语实用文章的体裁分析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既有体裁的外部交际功能,又有语篇类型和语篇体裁概念的区分以及体裁知识图式和社会行为交际的世界图式知识概念。此模式的教学应用价值在于:有助于教师在进行实用文章教学时,既注重文体的语言特征,又注重语言外的社会文化特征,即意识到作为职业行为或者社会行为框架的体裁特征,慎重对待复合体裁,避免“为文章而文章”的教学误区,从而为学习者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实用文章读写基础。基于国际学术界,尤其是PISA、PIRLS、NAEP等大型国际基础教育评估研究项目的研究,本文对实用文章的体裁分类、电子阅读、读写素养评价、媒介素养教育等热、难点范畴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各种体裁分类法尽管存在着体裁交叉现象,但分类全面立体,较为接近现实世界中的体裁实际,并对日益出现的电子文本和多模态文本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本文借鉴这些分类思想,按照交际目的、媒介、使用环境、格式、文本类型等多元分类标准,对汉语实用文章体裁分类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建构。在这个框架中,既有侧重于具体句群层面区分的文本类型,又有侧重于抽象的交际目的区分。从而使文本体裁的归类与定性变得具有很强的教学操作性,同时也为缩短课堂教学与现实的距离提供了文本选择的理论框架。最后,针对信息社会的媒介现实,借鉴国际中小学生读写素养评价、媒介素养教育等国际前沿经验,对实用文章读写素养,包括BBS、新闻等电子阅读素养的交际功能、认知、情感态度等多维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把握与探讨;同时也对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特点进行了多元探讨,从而也为我国实用文章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最新国际经验和教学创新思路。

王燕[9]2003年在《新闻语体研究》文中指出叙事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言语活动,是人们借以组织和重述人生经验的主要模式。新闻叙事是叙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叙事者从一定交际目的出发并遵循某种叙事规约对一件事的讲述。本文借鉴叙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新闻语篇叙事程式、篇章组织上的特点,揭示新闻作为一种非文学的叙事区别于非叙事语篇以及其他叙事语篇的语言体式特点,探讨新闻传播领域的语体特征。论文力图为新闻语体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第一章“绪论”,强调新闻语体研究的重要性、综述了新闻语体研究的现状,指出其中的进展与不足,提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分析新闻语篇在叙事学研究中的归属与地位。主要讨论了语篇的叙事性与非叙事性,提出叙事语篇的特点表现为表述对象的时间性和篇章组织的时间性,新闻语篇属于叙事语篇,以上述特点区别于非叙事语篇。 第叁章借鉴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新闻语篇的叙事时间、叙事模式和叙事节奏。 第四章描写和分析了新闻语篇话题展开模式的语言形式标记——话题信号。概括出新闻交际领域中最典型的,以“时间框架”、“消息来源短语”为代表的八种话题信号,并分析了新闻语体话题信号的原型性及其研究意义。 第五章讨论了新闻语体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包括:报纸产生以前的新闻叙事;新闻语体在近代的形成过程;大众传媒语境中新闻语体的发展和变化。分析中注意到,新闻叙事同文学叙事在新闻语体的形成及演变过程中时而交错、时而分离的错综融合关系。 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作了概要的总结,对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作了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陈洪英[10]2004年在《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篇是由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传达某种具有交际价值意义的语言整体。语篇能力是书面英语交际能力的直接反映。即使学习者有一定的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但没有驾驭语篇的能力,尤其是通过书面形式,就很难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交际目的。因此,语篇能力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培养目标。目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大多忽视了对语篇能力的培养,写作教学的重点只停留于句子层面,学生的写作中就难免会出现语篇方面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摆在我们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语篇理论为基础,借鉴了学术界一些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写作教学实验,旨在探讨语篇分析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探求基于语篇分析的写作模式和语篇写作训练策略,寻求提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指出由于写作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和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着语篇结构不清,语篇模式混乱、逻辑衔接语缺乏,上下文不连贯、文章照应不当,语意欠清晰等诸多语篇方面问题。依据新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语篇能力所提出的明确目标,在国内外有关本论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用语篇分析理论来指导高中写作教学,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假设。 本文还介绍了一些与高中书面表达有关的语篇分析理论,如对语篇和语篇分析的概念进行阐述以及对这两个概念在本文的意义进行界定,但笔者着重探讨了语篇分析的方法。虽然语篇分析在近年来成为人们日益瞩目的课题,但由于研究者对语篇分析持有不同的目的,使用的方法大相径庭。本文主要是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称之为宏观法和微观法。宏观法包括对语篇结构和语篇策略的分析,微观法是对语篇的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逻辑联系语进行分析。在阐述以上语篇理论概念时,笔者对高中英语课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所以其中大量实例都来自于高中英语课文,主要是高叁课文。翁硕士学位论文入1入S’fER’S飞1 ILSIS 然后,本文认真研究了语篇理论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笔者认为,语篇分析理论为写作和写作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语篇分析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培养。在写作时,无论是谋篇布局、连句组段,还是遣词造句都离不开语篇理论的指导。为此,笔者创建了语篇分析写作模式,把写作活动的整个过程分为写作前、写作、写作后叁个阶段。写作前阶段主要是指对即将要写的文章进行审题、构思、列提纲。写作指的是在写作时要从语篇的角度来认真选词、造句和段落展开,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遣词造句。写作后主要是指文章的初稿完成后的修改。修改时,学生应牢一记修改不仅意味着简单地修改语法、拼写、标点符号和其他机械性方面的错误,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文章的语篇方面的问题。为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高中阶段写作的特点,本文还探讨了语篇分析写作训练策略,即仿写和缩写。仿写包括段落仿写和文章仿写两种。段落仿写主要是模仿范文上的主题句是怎样扩展成段落的。文章仿写主要是指模仿范文的语篇类型及其结构进行短文写作。缩写是用简要的话语对一篇较长文章的主题和要旨的再现。在以上的评述中,本文附有样例供教师在实际写作教学中操作或模仿。 为了进一步论证语篇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手段,对被试实施了一次历时叁个月的语篇分析写作教学实验。语篇分析写作教学的具体方法是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综合教学模式。先分析范文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段落层次,随后对范文进行微观分析,如分析其语法、词汇、逻辑衔接手段.。阅读完后,教师结合所阅读的材料给出书面表达题或者让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仿写、缩写等,无论何种形式,学生都分小组讨论如何写法,即审题、构思、写提纲。最后,进入实质性的写作阶段,这时,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语篇分析写作模式,即写作前、写作、写作后模式。教学实验中,笔者一穿插了大量语篇写作实践训练,并对被试进行了叁次测试。笔者采用统计软件SPSSS,O对叁次写作测试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是运用语篇分析进行写作教学能明显提高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对照组比较〕。;这些数据均进行了班内、班间t检验。 最后,在全面阐述了语篇理论对写作的影响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实验的结肇硕士学位论文MAS住R’5 Tl任515果,笔者提出了改进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l)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写作教学;(2)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综合写作教学模式;(3)实施范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英文书面广告的篇章组织模式[D]. 王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D]. 苏章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 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D]. 江辉. 江苏师范大学. 2018

[4]. 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D]. 谌群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5]. 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表征形式与篇章功能对比研究[D]. 郑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6]. 英汉广告语篇组织模式比较研究[D]. 刘丽. 河南大学. 2009

[7]. 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 王文忠. 黑龙江大学. 2003

[8]. 全球语境下的实用文章研究与教学应用[D]. 李先锋. 西南大学. 2011

[9]. 新闻语体研究[D]. 王燕. 复旦大学. 2003

[10].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D]. 陈洪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标签:;  ;  ;  ;  ;  

英文书面广告的篇章组织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