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公德心的培养论述论文_胡昊

浅析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公德心的培养论述论文_胡昊

胡昊

荆门技师学院

摘要:中学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带给学生积极的咨询与文化信息同时,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公德心的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品德;教学;学生;公德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的持续兴起,丰富多元的、开放式网络文化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更宽阔的平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丰富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忽略的负面影响与冲击。在中学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和意志不够成熟与坚定,网络往往会传递给他们更多的不良信息。所以在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现实,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带给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如何面对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我们更要防范网络对学生公德心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因此,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要基于思想工作的特点,重视网络文化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作用,通过占据网络思想品德工作阵地,适时疏导与网络环境优化,对中学学生的社会公德进行积极的培养与塑造。

一、网络文化对中学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

(一)文化影响

中学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搜集到丰富的学习资料,但在搜索资料同时,学生也可能受到一些不健康的色情信息等内容影响。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的信息传播成本较低,一些非法的信息传播借助网络环境的快速性与隐蔽性特点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如果中学学生不能正确分辨这些信息,将导致其出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甚至造成一些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二)个人素质影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传授者,其教学内容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程度。而互联网环境的多元性,使得教师的权威与学生的个性产生了一定的冲突,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权威资源不断重新配置,教师的专业权威在逐渐被稀释,而中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之下变得更加个性化。这样的环境之下,中学学生对于教师的思想教育灌输不能完全接受,而是基于网络文化不断地挑战教学权威,使得思想教育效果下降。

(三)心理认知影响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习惯于在网络上浏览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涉及了我们的思想品德,同时也涉及了文化、经济等诸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面。但是网络文化信息消散较快,对于学生的思考与价值取向将产生极大的十扰,对于学生的心理认知产生一定的麻痹反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公德心的培养

(一)创造良好典论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社会公德方向

互联网环境十分复杂,不同的人群由于价值观念与个人爱好方面、学习经验等差异,形成了良萎不齐网络需求,也造成了各色的互联网文化环境。基于这一复杂的网络文化背景,教育工作者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网络环境之中,先发制人,占据优势的教学阵地,主动结合网络文化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宣传。如开展丰富多样的互联网文化品德宣传教育,如在学雷锋月组织学生进行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浏览优质的新闻、信息等网页,并根据中学学生的喜好进行学校网站与网页的建设。通过良好的舆论环境构建,将学生的兴趣逐渐向积极的文化方面引导,使中学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在网络文化背景中得到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培养良好习惯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文化环境,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关注学生良好上网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避免学生走入网络的迷途。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合理安全上网,明确为什么要上网,是要搜集资料还是要消磨时间,该如何正确地上网。其次,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有趣的、符合中学学生认知的健康文明的网站。再次,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网上信息与娱乐资料,避免选择对学生思想品德造成消极影响的内容浏览。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法,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境,解除疑惑,坚持“疏”与“堵”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

(三)利用网络、挖掘素材,优化思想品德教育

互联网中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为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软件支持。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发掘网络中贴近时代环境,有较强针对性的素材,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丰富与充实。如网络上搜集最近的新闻热点,如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留学生江歌被杀案,组织学生在课堂中针对案件中的主人公进行讨论,又如相应的时事热点,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内容进行学习等。通过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适时的思想课教育内容渗透,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也使学生在分析与讨论中得到思想上的触动,在生动的事实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教学时效性有效增强。

(四)建立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中学思想品德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础,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基础,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之时,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为每个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为首要目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基于学生日常生活,引导与培养思想品德发展进步为主要目的的素质性课程。从课程标准上来看,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念进行了整合,实现了“知识导向”向“品德导向”的转移。综合来看,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呈立体而多样化的,所以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当与教学任务保持相对一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内容的侧重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对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当遵循体系化、细节化、层次化的原则,其具体内容大概是以下几点。首先,教学目标必须与中学思想品德新课标的要求保持一致;其次,教学目标必须与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再次,教学目标必须以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再者,教学目标的设立必须在有相对难度的情况下,具备可实现性;最后,教学目标的设立必须具备科学性、合理性、明确性。

(五)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必须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多内涵的结构体系。一般来说,在设立学习目标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结合教学对象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设备进行分析,做到三个“明确”:明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明确教学内容的范畴;明确该以何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去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理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意义后,必须对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生活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此外,教师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与时事热点,关注国内外时势变化,并筛选出其中可以与课程内容结合的内容。以这样方式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既保证其现实意义也保证了其科学性。

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发掘网络文化的优势,避免网络中的消极因素关系,积极培育与引导中学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资源,坚持网上与网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得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促使中学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谢丽卿 . 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3):61-63.

[2]吕彬.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思考与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6).

论文作者:胡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浅析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公德心的培养论述论文_胡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