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过程中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韩国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一些成绩。到了90年代中期,韩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996年其对外收支逆差和外债都超过历史的最高纪录,经济滑坡,物价上涨,工潮来势凶猛,整个社会显得十分动荡。究其原因,是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没有处理好过去几十年执行速度型增长方式过程中所累积的各种矛盾。认真分析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韩国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鼓励与国外进行合作;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改革大学教育,加强理工科大学;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制定整套的法律与法规;确定重点攻关项目;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强制进行产业调整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出一批规模化的以及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企业集团。

韩国虽然只有4400万人口,但其经济规模(用美元计算的GDP)于1995年已经达到世界第11位[①a]。1994年造船业居世界第2位。1993年化纤和汽车轮胎产量居世界第5位;水泥、粗钢、电子产品及汽车产量等均居世界第6位;金属机床及加工机械居第9位[②a]。现代、三星、大宇等一批大企业集团,成为世界级的特大型企业。1990年在矿工业部门中最大的100家企业创造的价值占全部矿工业产值的37.7%,附加价值的35%[③a]。高新技术产业基本上都在大企业掌握之中。韩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从大企业集团开始。大企业集团在信息的获得与使用效率方面,在战略产业的培育方面,在研究与开发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与很高的效率。据韩国学者的调查研究,大企业集团所属的系列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比独立企业高出一倍[④a]。

(二)以半导体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开始形成,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断优化。

韩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半导体领域占据了世界领先的位置。到1994年三星电子公司的半导体产品16M记忆存储器出口量已连续三年保持了世界第一,这一年除三星外,还有乐喜半导体公司和现代电子公司的同一产品出口均在世界前十位之内。以半导体产业为龙头,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部门的比重下降了,制造业的比重上升了。农业的比重由1986年的11.2%降到1995年的6.6%,纤维服装类的比重由28%降到22%,组装金属及机械设备由31%上升到38%。

制造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由1980至1985年的33%,上升到1986至1990年的35.5%,1994年是35.8%,正在稳步上升[①b]。这些资料说明,韩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综合科学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

从1986至1994年韩国培养博士259,502人,其中国内培养的占93%。累计培养博士22.786万人。每万人口中有8.58个博士,其中自然科学博士(不含师范系统)占68%。研究机构1993年比1985年增加2.6倍,其中企业办研究所增加3.1倍。同期全国研究人员数增加2.2倍,每万人口中研究人员由1985年的10.2人增加到1993年的22.4人。1993年知识产权注册量是1986年的2.2倍,1993年专利注册量是1985年的5倍。韩国学者发表的科学技术论文(SCI)数从1988年到1994年年均递增21.3%,在世界的名次由37位升为24位[②b]。国际上具有权威的瑞士IMD机构,每年排出各国综合科学技术力的世界名次。韩国的位次在1981年是第21位,1988年是第18位,1995年是第15位,正在稳步上升[③b]。

80年代后半期以后,韩国的劳动生产率除个别年份以外,基本上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表1 韩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2 3.5

14.8

3.6 12.5 15.6 12.2

12.3 12.6

资料来源:〔韩〕《韩国经济50年》,第344页。

(四)韩国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所提高,贸易结构逐步改善。

韩国在测定一国商品在市场竞争能力方面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标,其计算办法是:(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00。这一指标既反映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竞争能力,也反映了国内市场上的对外国商品的进口抵抗力,是个综合性的成果指标。

表2 韩国部分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1981-19851989-19901994

制造业 16.8 17.1…

纤维服装业 75.1 72.157

组装金属机械

-6.3 -0.93.2

电气电子6.4 24.928.7

半导体 -1.5

7.625.8

运输设备

23.1 23.527.1

汽车

…35.044.1

资料来源:〔韩〕《经济白皮书》1995年版,第223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指数在下降,运输与电气电子类产品指数持续上升,上升最快的是半导体与汽车。

韩国于1993年成为世界第12位贸易大国,出口产品结构也在改善。出口总额中重化工业产品比重由1986年的50%,提高到1995年的70.2%,在重化工业产品中电子产品所占比重由24%提高到30%[④b]。

韩国经济尽管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到9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经济出现许多新的困难,说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其困难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外收支逆差逐年增多。

韩国经济自196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多数年份都是在国际收支逆差基础上实现的高速增长。不过,以前的逆差规模最大时,也只有40-50亿美元。在致力于增长方式的转变后曾在1986-1989年连续4年出现顺差,1988年顺差达到141亿美元。进入90年代以后,除1993年略有顺差以外,一直出现国际收支逆差。1994年逆差为45.3亿美元,1995年是89亿美元,到了1996年猛增到230亿美元,这是空前的[⑤b]。韩国财政经济院原预计,1997年对外收支逆差为140亿美元,实际上在1997年1季度已经出现74.3亿美元的逆差,占全年预计量的一半,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8%。近几年的国际收支逆差的70%以上是由贸易逆差造成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5%为警戒线,而韩国1996年这一比例已达4.7%[⑥b]。这一年韩国已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位国际收支逆差国,此情引起韩国经济界人士极大的忧虑。

(二)外债逐年增多。

韩国是举借大量外债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自80年代后期,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后,总外债规模逐年下降,从1985年的467亿美元降到1989年的293亿美元。但到了90年代以后,又重新回升,1995年达到790亿美元,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①c]。世界上外债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除了经济实力较强的美、日等国以外,只有巴西、墨西哥、印尼、俄罗斯等少数国家。韩国外债结构中短期外债比重较大,1993年占40%,1996年达60%。这加重了偿债负担,每年利息为60亿美元,本金是40亿美元,合计年偿还金额为100亿美元[②c]。

外债增加的同时,外汇储备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一国的外汇储备应达到该国三个月的进口量。韩国1995年勉强达到此数,但到1996年外汇储备只有320-330亿美元的水平,只达2.6个月的进口量[③c]。

海外资金的大量流入与对外收支逆差使韩圆一反过去的强劲势头,持续下跌。1995年1美元平均兑换775韩圆,1996年末是844韩圆,1997年3月则达到900韩圆,预计这种趋势在1997年还会继续下去。这使人联想到1994年末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当时,墨西哥的国际收支逆差达GDP的7.8%,1994年12月20日政府宣布本国货币贬值14%之后,到年底的10天之内有100亿美元的外国资本从墨西哥抽逃,尔后的6个月墨西哥货币贬值75%,外汇储备告罄,无法履行对外偿债,国际信誉低到零点。韩圆的大幅下跌已经使企业无法正常进行经营活动,使政府政策发生混乱。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萎缩速度加快,中小企业处境困难。

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与农村经济严重萎缩。从1986至1995年制造业年均增长10.7%,而农业只年均增长0.9%,粮食自给率由1986年的44.5%降到1994年的27.7%。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由1986年的39.9%到1993年达到61%,出现农村经济空洞化现象。

韩国中小企业一直未能解决资金、雇人、技术、销售等诸多难题。占就业人员70%的中小企业的破产率在1991年是0.06%,1993年是0.13%,1995年是0.2%[④c]。

(四)经济仍然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整个社会与经济显得动荡不安。

韩国从1986至1995年年均增长9.5%,速度虽然很高,但社会与经济很不稳定。90年代中期,大型事故不断发生:汉江大桥坍塌,百货大楼在营业中倒塌,工潮以及各种巨额贿赂案件不断发生和被揭露,使经济一次次地受到猛烈的冲击。

物价上涨率仍然偏高。1984-1989年的物价上涨率是3.8%,1990-1995年是6.6%,离发达国家的2-3%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时,可以看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不仅很难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整个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许多问题。

我认为,当前韩国经济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在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决下列问题:

(一)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举国上下没有达成共识,相当一部分人仍然主张速度型增长方式。

韩国光复半个世纪持续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一旦速度降下来,立即引起全国上下很多人的恐慌。1992年(增长5%)、1993年(增长5.8%)和1996年(7%)出现增长速度低于8%的情况,韩国不少政界、财界和学界人士,把各种经济矛盾归结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由于长期以来重速度、轻效益,经济效益比较低,只能靠数量的增加来弥补效益的低下。在高储蓄率—高投资率—高速度—低效益的循环模式下,只有维持一定的速度才能有设备投资,才有出口的增长,才有高就业和中小企业的高开工率。进入90年代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还在进行争论,到1996年仍然有人主张韩国必须而且能够保持8%以上的速度[⑤c]。在西方发达国家,如能保持2-3%的增长速度,就被认为是经济景气。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观念上的差别,而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体制上的差别,不过,目前韩国的决策部门终于认识到经济困境的真正根源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还没有完成。政府于1996年9月提出韩国经济的症结在于“高费用,低效益”,并提出“为提高10%的竞争能力而奋斗”的近期奋斗目标[①d]。

(二)对科技的投入,纵向比较可以说是增加了不少,但横向比较无论在力度与规模上还有不少的差距。

研究与开发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早在60-70年代发达国家就达到了2%,而韩国是1992年才达到的。1993年这一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些差距,从总量上看差距就更大了。1993年韩国的研究与开发费总额为76亿美元,实际只有美国的1/21,日本的1/13,德国的1/7,法国的1/4,韩国全国的投入量不如美国一家大公司(如IBM公司)的投入量[②d]。

总研究开发费中政府部门的投入量过低,1987年是25%,到1993年只有17%[③d]。因此,韩国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不少的差距。据韩国商工资源部的调查,韩国的技术水平总体上只达到发达国家的42%左右[④d]。

韩国从6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成套设备,到了90年代在组装技术方面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基本设计、软件与关键设备等核心技术方面仍然很薄弱。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只注意引进和模仿、组装,而没有在消化与吸收的基础上搞独立的研究与开发。1990年韩国海外技术依存度是19.9,与美国(1.8),日本(6.7),德国(5.2),法国(6.7)等国相比较还有不少的差距[⑤d]。由此,韩国出口越多,进口也越多,这也是对外收支逆差的重要原因。

(三)在致力于规模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经济的两极分化问题。在致力于产业升级时,没有很好解决各种产业按比例均衡发展的问题。

所谓经济的两极分化是指,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过度萎缩;大企业过大,中小企业弱小等现象。韩国在注重规模效益的过程中,国家的优惠政策过分地向少数大垄断财团倾斜,形成大财阀,国家的政策性金融在通货膨胀的年份等于给大财阀提供了无息或倒贴息贷款。有时大财阀们用贷款去搞房地产投机,瞬息之间获取大量的不义之财。在工业化的60-70年代政策性贷款曾占整个贷款的50-60%,到了1985年政策性金融占整个贷款的23.6%,降幅虽然较大,但比例还是不低的。到1990年仍然达23.6%[⑥d]。这种政策性贷款一般优先给大企业。

经济力的过分集中,使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分配不公,这与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相背离。大财阀会造成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与公平交易。

在致力于产业升级时,本应使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但在韩国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致使农业与轻工业萎缩,用宝贵的外汇进口大量的生活用品,这也是贸易逆差的原因之一。第三产业过早地膨胀,制造业的比重过早地下降,也是不该发生的。制造业在全产业中的比重以1988年为顶点,之后是持续减少,到1995年只占26.9%,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达66.2%。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万美元时,制造业比重不应低于30%。制造业的比重过低容易造成产业空洞化。第三产业的不适当膨胀则与高消费和泡沫经济有关。

(四)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没能很好地解决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的问题。

从60年代到80年代韩国经济靠外向型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不过,由于韩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国际经济稍有风吹草动,韩国经济就要受到冲击。从80年代后期韩国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本应该调整自己的对外经济政策,减少对外依存度,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但由于没有下大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到1995年对外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NP之比)仍高达57%,而在1993年美国是16.8%,日本是14.2%,法国是33.1%。由于韩国的贸易结构不尽合理,出口越多进口也越多,长期解决不了贸易逆差问题。1986年的贸易逆差是85.2亿美元,到1995年达100.6亿美元。出口产品过于偏重于个别产品,风险也就增大。1996年韩国主要出口产品半导体芯片价格大跌,造成出口额大幅减少。

韩国的这一教训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开放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应当采取适合本国开放的政策。

(五)韩国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过去执行非均衡发展路线所累积的各种矛盾。

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工业化时期,韩国执行非均衡发展路线。开始时,用牺牲农业的办法来发展轻工业,后来是用牺牲农业和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用牺牲工人、农民和中小企业的办法来发展大企业集团;在区域发展问题上也是执行非均衡发展的路线,绝大部分产业集中在首都圈和釜山地区;用牺牲环境与生活质量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非均衡发展的路线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会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积累着各种社会矛盾,如不能及时地调节和解决这些矛盾,到一定的时候将会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

到80年代中期以后,在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本应下大力解决由非均衡发展路线所累积的各种矛盾。但这一工作并不得力,也不成功,有些问题反而加重了,如首都圈的人口与产业集中问题就是这样。

当继续了几十年的军人政权结束之后,随着大规模的政治民主化,长期压抑在社会各阶层的各种矛盾猛烈地爆发出来。韩国的这一教训说明,在执行非均衡发展路线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解决各种社会与经济的矛盾,不断地进行微调。

(六)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未能很好解决与之相配套的生产关系与企业经营体制的调整。

韩国政府认定,韩国经济的症结在于“高费用,低效益”。这个高费用包括了劳动成本、金融成本、流通费用、基础设施费用等,单纯靠单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解决不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问题。

拿劳动成本来说,韩国维持了这样一个循环,高速度—高就业—高工资,1987-1994年韩国的工资上涨率高于劳动生产率,也高于周边的竞争对手[①e]。尽管工资上涨很快,工人仍然进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物价上涨,另一方面是由于财富分配不均程度的加大引起的。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调整好劳资关系,找出一个适度工资增长率。这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

拿金融成本来说,韩国的金融长期在国家的控制之下,金融改革滞后,金融企业缺乏活力,在逐步减少政策性金融的情况下,企业的金融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广大的中小企业资金难是个老问题。大企业强烈要求利率自由化、金融自主化,而中小企业认为,在经济两极化的现实条件下,放弃国家对金融的管制,有可能使金融机构成为大财阀的私家金库。这涉及到国家管理体制的调整,涉及金融改革。

降低流通费用,涉及流通体制改革,这个领域的改革滞后,国家干预过多,增加了企业的流通费用。由于房地产投机过热,地价暴涨,韩国的地价是发达国家的5倍[②e]。企业使用土地成本猛增,这使产品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物流不畅,流通费用增加的原因。

企业经营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是落后的。韩国的大财阀基本上都是家族制的,多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过去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过多,阻碍了市场竞争机制的贯彻。时至今日,大财阀能够左右经济的情况下,如果国家轻易地放弃干预,将导致新的矛盾与问题。韩国政府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七)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进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

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告诉我们,政策性贷款如果不与廉政挂钩,则容易产生腐败。企业把大量精力用在了如何取得政府的优惠贷款与各种优惠政策上。回扣、贿赂风盛行,企业与政治家之间进行交易的秘密资金数量很大。1997年4月份终审判决的前总统受贿几十亿美元的秘密资金事件,1997年年初被揭露出来的韩宝钢铁公司行贿取得巨额贷款事件均属于这类情况。要想解决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还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这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也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些部门改革的滞后,也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遇到很大的困难。

以上的情况说明了尽管韩国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今后的任务还很重,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注释:

①a 〔韩〕《国家经济》1996年6月,第34页。

②a 〔韩〕《从统计上看世界与韩国》1995年版。

③a 〔韩〕《韩国经济50年》第415页。

④a 〔韩〕《韩国经济的权力移动》第238页。

①b 〔韩〕《经济白皮书》1995年版,第221页。

②b 〔韩〕《韩国经济50年》,第447页。

③b 〔韩〕《产业技术白皮书》1995年版,第27页。

④b 根据〔韩〕统计厅《韩国主要经济指标》1996年3月,第238页有关数字计算。凡在本文中没有注明出处者,请看该书1997年3月版。

⑤b ⑥b 〔韩〕《韩国的焦点》,日文版1997年1-2期,第115-120页。

①c ②c ③c 〔韩〕《国家经济》1995年5月,第114页。

④c 〔韩〕《国家经济》1995年5月,第114页。

⑤c 〔韩〕《国家经济》1996年2月,第60页;1996年6月,第34页。

①d 〔韩〕《国家经济》1996年2月,第60页;1996年6月,第34页。

②d ③d 〔韩〕《产业技术白皮书》1995年版,第98-99页。

④d 〔韩〕《国家经济》1995年1月,第11页。

⑤d 〔韩〕《经济白皮书》1995年版,第230页。

⑥d 〔韩〕《韩国经济的理论与实际》1992年8月,第310页。

①e 〔韩〕《国家经济》1995年4月,第98页。

②e 〔韩〕《国家经济》1996年10月,第70页。

标签:;  ;  ;  ;  ;  ;  

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