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物流的成功经验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成功经验论文,启示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世界范围来看,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为此,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传统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即绿色物流。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较高。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多年前就开始了对绿色物流的探索和实践,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物流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物流活动包括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等,这些活动都可能因存在非环保因素而对环境造成污染。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北京市每年大气污染中39.1%的一氧化碳、74.8%的碳氢化合物和46.2%的氮氧化合物都来源于运输工具的尾气[1]。装卸活动贯穿物流的始终,但因操作不当易发生货损,造成资源浪费和废弃,而一些有害废弃物又造成水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另外,输送的商品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如石油在海运过程中发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污染。统计数字显示,1973-2003年,我国沿海共发生船舶溢油事故2 353次,平均3.5天发生一起,溢油量在50吨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发生62起,总溢油量达34 189吨,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物流,降低物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物流的成功经验
2.1
政府统筹规划
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绿色物流活动早已引起政府的重视。这种重视充分地体现在有关的物流规划之中。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政府对绿色物流极为关注,在其目标期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 “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
日本政府在1997年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阐述的目标之一是发展物流要“因应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等问题”。1989年又提出了10年内三项绿色物流推进目标,即含氮化合物排出标准降低3成到6成,颗粒物排出降低6成以上,汽油中的硫成分降低10%。2001年出台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重点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加强地球环境保护,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
欧洲各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基本采取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欧盟组织为了提高欧洲各国之间频繁的物流活动的效率,也采取了一系列协调政策与措施,大力促进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以节约资源。例如,全欧铁路系统及欧盟委员会于本世纪初提出:在未来20年内,努力建立欧洲统一的铁路体系,实现欧洲铁路信号等铁路运输关键系统的作用。另外,为了优化整个欧盟地区的物流资源,使之实现资源共享,欧洲还建立了欧洲空运集团,并在2002年建立了空运联合协调中心,规划并协调空中运输、处理紧急事件等。
2.2 构建绿色物流体系
发达国家在政府的推动下,构建了绿色物流体系,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模式。
2.2.1 企业层面
绿色物流在西方知名企业中得到重视,如1998年通用电器(GM)邀请8个供应商组成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以提高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原材料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环境效率。1999年,Saturn公司及其供应商与Tennessee大学的清洁产品和清洁技术中心以及美国环保局(EPA)组成了环保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旨在减少Saturn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2]。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通过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欧洲货代组织(FFE)也很重视绿色物流的推进和发展,对运输、装卸、存储等物流活动制定出相应的环保标准,鼓励企业施行绿色物流。
2.2.2 区域层面
工业生态园区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机理,使区内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国际上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至1998年,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总共投入了7 5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企业间能量和物料交换设施的建设,但他们由此节省了1.6亿美元,这些资金本该用于能量、原材料的购买和废物的处理。从环境的角度,园区每年节省了4.5万吨原油、1.5万吨煤、60万m3水,还降低了17.5万吨二氧化碳和10.2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3]。
2.2.3 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实践的典型代表是德国DSD双元系统模式。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于1990年9月由德国95家包装公司和工厂企业及零售贸易商共同建立。DSD系统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如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政府曾规定其回收利用率为72%,1997年已达到86%;废弃物作为再生材料利用,1994年为52万吨,1997年达到359万吨;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500万吨[4]。
2.3
注重法律法规建设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诸如严管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严禁污染产品进口、输出三高(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等相关法律法规。美国1965年制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经过5次修订,完善了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日本从1991年先后制定了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环保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1992年又公布了汽车二氧化氮限制法,并规定允许企业使用的5种货车车型,同时在大都市特定区域内强制推行排污标准较低的货车允许行使的规制。2004年欧盟颁布了《废旧电子电器设备(WEEE)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规定新投放市场的电子电器产品不得含有超过标准要求的铅、汞、镉、六价铬、聚溴二苯醚(PBDE)、聚溴联苯(PBB)等有害物质[5]。
2.4
采取重点管制,制订应急计划
2.4.1 重点管制
针对危险品的承运与配送,美国于1965年成立环境部,专门管理来自公用电站、医疗设施、科研基地以及国防部基地等地的核废料;德国规定涉及放射性物品运输需向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及联邦交通部申请,联邦辐射防护局负责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并需专人专车护送。
2.4.2 应急计划
自1989年爱克逊·瓦尔迪兹号油轮大面积污染阿拉斯加海域的重大事故发生后,美国于1990年颁布了90油污法,其法律内容包括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发生海上溢油事故时的管理职能、溢油反应基金制度及其运作、建立国家、区域和地方的三级应急指挥系统等,对推进国家的应急反应策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6]。同样,欧洲最近又提出了一项整体运输安全计划,通过测量船舶的运动、船体的变形情况和海水的状况,获取足够的信息以避免发生事故,或者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7]。这一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海洋运输对环境的污染。
3 对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启示
3.1
加强政府宏观规划,推进绿色物流立法
我国政府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组成一个有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制定绿色物流总体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以此切实加强政府在生产、流通、生态、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促进物流与环保的和谐发展。同时,积极推进绿色物流立法,努力营造有利于绿色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环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专项法规[8]。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绿色物流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2
提高绿色物流标准,制订应急方案
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产品标准和排放标准不完备且指标偏低,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进行改进,并制订与绿色物流相关的各项环保标准,从而使绿色物流的实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展开。通过制订具体的环境标准加强对重点地区(大城市)、重点时间带(交通高峰时刻)、重点环境污染者(货运汽车,特别是大型柴油类货运汽车)的管制[9]。针对重大污染事故的防范,可借鉴国外经验制订应急方案,形成国家、区域和地方三级应急指挥体系,从立法上来解决根本问题。
3.3
调整产业结构,支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
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可以借助信贷、价格、补贴等手段为企业补充发展绿色物流所需的资金来源。对实施环保生产、开展绿色物流的企业进行税收激励,对污染性企业实施税收制约,通过征收环境税迫使企业实行绿色物流。
3.4
应用绿色物流技术与设备,培养专业人才
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环保技术投入和研究已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物流技术和环保要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要努力提高标准化技术、安全防卫技术、监控技术、各种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技术等。物流设备与工具,如车辆、船舶、集装箱、托盘、货柜与货架等,对物流作业效率有直接影响,也需要不断提高性能以改善物流作业条件、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环保、节能经济的物流专业人才,也是当务之急。
3.5
提倡公众参与,构建社会监督体系
在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应借鉴国外经验,积极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大力提倡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环保、环保消费、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通过环保机构的各类公益活动,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从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促进和监督企业实施绿色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