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183-01
一、高中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见的表现主要有六种,即嫉妒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惧怕心理、唯我独尊心理、贪图享乐心理。
(一)嫉妒心理 在高中,有些学生会因为容貌好、成绩优异、家庭条件优越、老师宠爱等原因,极易引起另外一些学生的嫉妒。越是被他们关心与重视的对象,越会引起他们的绝望和恐惧,进而可能发展为憎恶、怨恨、敌意和复仇等恶劣的情绪。
(二)逆反心理 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个别高中生因为明辨是非的能力差、疑心重,经常无法正确理解家长的苦心和教师的教育批评。他们经常会有目空一切、怀疑一切的表现,对积极的正面宣传做出反面的思考,对优秀分子和榜样无理否定,反而对不良倾向或情感表示认同。
(三)孤独心理 个别高中生和同学、老师的交流、沟通少,经常远离大家单独活动,少言寡语,随着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淡化和疏远,他们往往表现出外表上崇尚“孤傲”和“特立独行”,但内心却惧怕孤独,渴盼集体的温暖。
(四)惧怕心理 惧怕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情绪。就高中生而言,学习优秀的学生惧怕同伴的竞争,学习中等的学生惧怕赶不上趟,学习困难的学生惧怕同学的嘲笑和教师的轻视。另外,还会惧怕出现某个学科、惧怕父母亲过高的期望、惧怕学习目标不能如期完成等问题。一旦这种惧怕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就变成性格上的胆怯,发展成心理问题。
(五)唯我独尊心理 当代高中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家中往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这种心理的具体表现是时时以自己为中心,遇事稍不顺心便大发雷霆,自己的利益受损便斤斤计较,对集体不闻不问。
(六)贪图享乐心理。 当代高中生的独生子女角色,使他们在家中经常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此而引发了他们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爱摆阔气、高额消费的不良风气。
二、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中既包含了身体活动,同时也存在着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所以体育活动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利,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活动中有很多的集体性活动和竞争性活动,学生素养的高低、习惯的好坏、能力的强弱都会明显地显示出来,让自身有一个科学的、真实的认知。
(二)有利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很多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都会通过体育运动来发泄,这充分证明了体育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再加上体育活动本身有它特有的风格和魅力,如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灵活性,更能吸引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所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出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帮助学生控制、克服不良情绪。
(三)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多是经过科学设计的,要想完成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必须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上进的品质。所以,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勇敢顽强的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永远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四)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活动把大家公平、友好、和谐地聚到一起练习和比赛,从而在活动中激发亲切感。在体育活动中,同伴之间可能不需要言语,而通过手势和动作就能较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种不自觉中激发亲近感,并通过活动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自信。所以,体育活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和谐相处、关爱互助、团结协作的条件,这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注重借助体育活动为学生培养自信心、提高意志品质、强化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避免仅重视体育技能的教授,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还要巧设计、多思考,借助多样化的手段和技巧促成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提升体育教师心理教育素养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主导作用影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体育教师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帮助学生朝着目标方向发展。所以,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教育素养,用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充实自己,并在体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的得心应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活动在心理教育中的独到功能。
(二)创优体育课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课程有着师生关系密切、教学开放的特点,所以在体育课程中重视教学环境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精心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参与、互动、和谐、竞争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乐于接受教育,喜于参加体育活动。
(三)因材施教,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因材施教,精心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体育教师在课前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然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的内容。如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要及时疏导他们因多次失败或无法达成学习目标带来的失望和灰心的情绪,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借助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保持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进而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设计多样化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必将得到多样的教学效果,同时不同的教学任务必须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得以落实。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为每个学生发挥兴趣和特长搭建平台,让他们在擅长的活动中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愉悦,释放压力、调节情绪,进一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落实。
论文作者:胡钰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体育活动论文; 心理论文; 体育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情绪论文; 体育教师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