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了找妈妈的“小蝌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了论文,别让论文,妈妈论文,孩子论文,小蝌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有了聪聪后,妈妈又要忙工作又要料理家务,不得不请保姆来照顾聪聪。这样一来每天回家只需逗逗孩子,不但能够按时上下班,还有时间做些休闲活动。
转眼聪聪要上幼儿园了,而保姆也准备离开。这时问题来了,聪聪说什么也不让保姆走,哭喊着说:“阿姨去哪儿我也去哪儿!”妈妈试图抱开聪聪时,他竟一把甩开妈妈说:“我不要妈妈,我要跟阿姨一起走!”
聪聪眼里流露出的真诚渴盼让父母十分惊讶。回想这几年,陪伴孩子最多的就是保姆,以至聪聪什么时候开始咿呀学语,何时能爬会走,在妈妈的记忆中竟是那样模糊。想到这里,妈妈突然感到心酸:自己虽然天天和孩子见面,却不知不觉中成了孩子与保姆间的“第三者”,聪聪成了童话故事中找妈妈的“小蝌蚪”——嘴里虽然叫着自己妈妈,却把保姆当成了他心目中真正的“妈妈”。
专家点评:
在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先后误认大金鱼、大螃蟹、大乌龟为“妈妈”,从而留下了一段心酸却动人的亲情故事。然而,这个案例中,“小蝌蚪”聪聪嘴里虽然叫着母亲为妈妈,但他内心里认定的“妈妈”却是保姆,留给这位母亲的,不只是吃惊、心酸,更多的应该是内疚和深刻的反思。
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为了减轻生活压力,不得不请保姆这种“类母亲”的角色来分担自己的大部分责任和义务。保姆的照料,无疑能让孩子在亲情和关爱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得到一些满足,但同时也会增加他们在精神与情感上“错位”的可能性。想想,每晚陪孩子入睡的是保姆,孩子最熟悉的气味也来自保姆身上,保姆怎能不成为孩子最依赖和亲近的人呢?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1岁以前,幼儿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感。此时孩子的吃、穿等完全依赖成人,如果照顾者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们感到温暖、安全,孩子就会十分依赖、亲近照顾者。随着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孩子更渴望与这个照顾者建立友爱、亲密的关系,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子之情。
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因为家有保姆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接触,让亲子情感出现“断链”。想让孩子不成为认保姆做妈妈的“小蝌蚪”,妈妈就应该在工作之外多陪伴孩子,很多事情都要亲自去做,让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留下一些依赖与眷恋。
其次,妈妈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多和孩子进行肢体、情感上的交流,懂得孩子需要什么,把有限的休息时间尽可能地给孩子,陪伴他成长,了解他,关心他,做他心目中真正的亲人。每天出门和进屋时的一个拥抱、睡前故事等等都不能省,亲子关系是由一个个真诚的小动作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同时,父母要认识到,大部分保姆学识不足,不足以承担孩子的健康成长。保姆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无法从心理、心智等方面给孩子成长足够的帮助。因此,为了增加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可以有意识地和保姆轮流照顾孩子,分工合作,养育结合,以增加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