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就业论文,列宁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就业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之一,直接关涉着社会建设的成效。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开拓者,在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中包含着深刻的劳动就业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扩大社会主义劳动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的科学阐述
十月革命的胜利,“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能够导致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革命,但这种胜利只有在更广大的群众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的条件下才能达到。”[1]433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苏维埃俄国的任务必须从说服俄国、夺取俄国转向管理俄国、建设俄国,这种转变需要一种科学合理的劳动就业制度作支撑,列宁对此作出了深刻思考和巨大贡献。
(一)科学阐述了劳动就业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劳动及与劳动紧密相关的就业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与进步的最为基础的条件,在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政权刚刚建立之时,劳动就业必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正如列宁指出的:“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应当高度紧张地从事每天的劳动,否则我们就必然灭亡。[1]193在列宁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劳动就业和社会建设及其关系的深刻论述。
列宁首先强调了发展经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并指出了劳动就业对于发展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发展经济是进行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社会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起步阶段,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列宁指出:“我们应当十分清楚,管理国家的任务现在首先是归结为纯粹经济的任务:医治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创伤,恢复生产力,调整好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计算和监督,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归结为经济改造的任务。”[3]122-123另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优化劳动组织,“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并且为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劳动组织。”[3]168-169这就为社会主义劳动就业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无产阶级专政并不仅仅是对剥削者采用暴力,而在于无产阶级代表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社会劳动组织和社会管理,“只有比先前多十倍百倍的群众亲自参加建设国家,建设新的经济生活,社会主义才能建立起来。”[1]416使劳动群众真正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基本要求。
同时,列宁思想中也体现出了劳动就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作用。列宁指出:“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国家里,第一个任务就是拯救劳动者。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4]346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体现了以关注民生问题为核心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追求,解决劳动人民的就业问题,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是解决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也是进行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劳动就业是社会稳定的根基。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就业同时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它不仅能使劳动者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收入,还能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获得社会承认并实现自我发展。
(二)全面确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劳动就业观
劳动总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实现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必然产生不同的劳动就业观念。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作为领导这个政权的领袖,列宁确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劳动就业观。
由于苏维埃俄国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工人们只为自己及其所在的社会工作和劳动,这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有着本质的不同。列宁认为,俄国的“农奴制和资本主义都是对劳动的剥削,在这个意义上两种制度都是‘绞索和盘剥’。”[5]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雇佣劳动的普遍程度差不多具有最大的意义。资本主义是商品生产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这时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资本主义的基本趋势是:国民经济的全部劳动力,只有经过企业主的买卖后,才能应用于生产。”[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工人的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剥夺,他们若想使用自己的劳动力,就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在此过程中,资本家凭借其生产资料而占有工人的劳动力,并对工人进行剥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或是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需加入某一社会主义集体,如农场、机关等,就可以自由使用自己的劳动能力而免受剥削,“他们千百年来都是为别人劳动,被迫为剥削者做工,现在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而且可以利用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最新成就来工作了。用为自己劳动取代被迫劳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更替。”[7]203
此外,由于社会主义苏维埃消灭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剥削制和封建主义的农奴制,社会主义劳动作为对资本主义劳动一种否定和超越,而成为一种真正自由的、创造性的、本质上为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劳动。“资本家把劳动叫作自由劳动,然而农民和工人却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结果是他们只有饿死的自由。我们把这种劳动叫作雇佣奴隶制。”[8]97而在社会主义的苏维埃俄国,剥削制度的消灭为实现劳动自由创造了前提条件,劳动第一次变成了劳动者为自己、为自己所在的社会而进行的自由活动。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再不会有人替别人当雇工,所有的劳动者都是为自己工作,工作中的一切改善和全部机器都是为工人自己造福,都是为了减轻他们的劳动,改善他们的生活。”[9]159进一步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劳动在价值上所具有的与资本主义乃至人类其它一切旧社会的劳动就业形式完全不同的取向和追求,这是社会主义劳动就业观的最高价值目标。
二、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建设实践的科学探索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提供了历史新契机。1918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指出,“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3]49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劳动就业制度的实践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就业建设的先河。
(一)改造旧社会劳动群体,促进其对新社会劳动的适应
建立社会主义劳动制度,必须改造旧社会的劳动群体,使他们适应新社会劳动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贡献力量。
列宁认为,俄国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我国的无产阶级不但是少数,而且是极少数,占大多数的是农民。”[10]而农村在文化、教育、经济等各方面都比城市要落后很多,农村中大量存在的文盲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极不相容的。1920年,国际工人运动及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克拉拉·蔡特金在访问苏联时与列宁就俄国文盲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克拉拉·蔡特金劝诫列宁不要埋怨文盲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在某些方面给俄国的革命事业减轻了困难,它保护了工农的心灵,从而使俄国革命的宣传和鼓动在一片处女地上播下种子,而这种播种是比较容易收获的。列宁反驳说:“是的,那是不错的,但只是在某种限度以内,或者更正确地说,只是在我们斗争的一定时期。文盲现象同夺取政权的斗争、同破坏国家机器的需要是可以相容的。但我们是否仅仅为了破坏而破坏呢?我们破坏,是为了建设更好的。文盲现象是同建设的任务不相容的,根本不相容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建设必须是工人自己的事业,而我还要加一句,那也必须是农民的事业,如果他们希望得到自由的话。”[11]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农民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而“靠小农经济是摆脱不了贫困的”[12]309。据此,列宁关于改造、管理农民劳动并安置农民就业的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提升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能力;二是帮助农民克服私有观念,形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列宁认为,改造教育农民,实质上是把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还给人民,他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指出:“在实际上使被剥削的劳动者能够真正享受文化、文明和民主的福利,这正是苏维埃政权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而且今后应当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4]86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使之逐步摆脱宗教的愚昧和私有观念的束缚,正如列宁指出的:“现时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二个任务,就是从精神上影响农民。”[13]335应当努力使“最落后最散漫的农村无产者和半无产者群众同先进工人更紧密地联合起来,使他们摆脱农村富农和农村资产阶级的影响,组织和教育他们进行共产主义建设”[4]83。这种做法将工人和农民紧密结合起来,为工农联盟奠定了基础,也为实现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吸收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普通工人和农民中,忠于劳动群众利益、能够做领导工作的人是很多很多的。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多是有组织才能和管理才能的,资本主义不让这些人发展,我们却尽力帮助他们,而且应当帮助他们涌现出来,让他们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12]216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苏维埃俄国的“工人和劳动农民已经在用几千几万几十万双手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大厦了”[3]469。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利用资产阶级专家的政策,是以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俄国首先提出并实施的。其实,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红军队伍的时候,列宁就曾谈及并实践过利用非无产阶级专家的问题,列宁认为这是用血换来的经验,应当把这种经验运用到经济建设、国家管理中去,尤其是在没有旧的资产阶级专家的经验和科学素养、自己力不胜任的那些建设领域内,必须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因为社会主义要求广大群众自觉地在资本主义已经达到的基础上向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迈进。列宁指出:“这(指工人阶级管理国家——引者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不但没有可能管理国家,而且没有可能学习文化,我们知道,要他们一下子把什么都学会是很困难的。”[1]375-376因此,只有使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科学技术专家都能参加工作,只有把剥削阶级所积累的全部经验和知识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动性、毅力和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架设起从资本主义通往社会主义的桥梁。所以,吸收和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参加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产阶级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也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4]6但是,“专家大多数必然是资产阶级的,这是把他们培养成为专家的整个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3]161对此,列宁认为抛弃资产阶级专家,就是害了无产阶级自己,只能战胜他们,改造他们,教育他们,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要做的工作。但是,吸收和利用资产阶级专家不能靠暴力,而是需要有组织、有威望,使资产阶级自觉地在思想上接受和服从无产阶级,“我国这个由资产阶级的医生、工程师、农艺师、合作社工作者所组成的阶层是很广大的,当他们实际看到无产阶级吸引愈来愈多的群众参加这种事业的时候,他们就会在精神上完全折服,而不仅在政治上和资产阶级割断关系。”[4]151-152通过体现新社会之于旧社会的优越性,使资产阶级专家改变对无产阶级的态度,割断同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系,会更容易地吸收和利用他们到苏维埃政权的各种机构中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同时指出,在苏维埃俄国,资产阶级专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必须使他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更好,包括物质、权利、思想等方面。通过吸收教育改造,苏维埃吸收和利用资产阶级专家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对工人进行职业教育,提升其从事建设社会和管理国家的能力
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社会主义时曾指出:“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政治活动家的最好的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14]列宁也曾深刻地指出:“学会工作,这是苏维埃政权应该充分地向人民提出的一项任务。”[3]170也就是说,苏维埃新政权成立后,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工人阶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在政治思想有巨大的进步,而且在职业素养上必须有巨大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从事建设社会和管理国家的能力。
在建设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工人阶级还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文明,学会自己建设社会和管理国家,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最终需要工人阶级来担负和完成。列宁为工人的职业教育作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他认为:“要使社会主义变革巩固下来,除非我们能发动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进行管理,做到由无产阶级来管理俄国,做到使这种管理成为全体劳动者个个都来学习管理国家的艺术的过渡,而且不是从书本、报纸、讲演和小册子中学习,而是从实践中学习,让每个人都能试试自己从事这种工作的能力。”[1]407在教育工人阶级方面,主要是提高工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掌握使用技术的能力。列宁认为,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非常充分的政治权利,同时也掌握着主要的经济力量,“所缺少的主要的东西是文化,是管理的本领。举几个小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15]63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提高工人阶级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水平是历史的客观需要。对此,列宁号召工人阶级像资产阶级专家学习,学习其组织托拉斯大生产的本领。在这个问题上,“左倾共产主义者”讥讽列宁的“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社会主义”的提法。列宁大力反驳这种看法,认为这种看法是一种丝毫没有马克思主义味的观点,“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建立或实施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要靠夺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去掌握和运用托拉斯所造成的东西。”[3]289-290在列宁的号召下,俄国优秀的工人开始向资本家组织者学习,向工程师领导者学习,工人们也不再害怕“国家资本主义”,而是向资本家学习办“国家资本主义”。在列宁的启示下,广大劳动者也逐渐地认识到,在苏维埃政权之下,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可靠条件。
由于工人阶级中的党员干部普遍缺乏管理和组织的本领,在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尚处于外行,要胜任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就必须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初期,经济领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列宁认为:“整个关键不在于政治权力,而在于会管理,会正确安排人员,会避免细小的冲突,使国家的经济工作不致被打断。我们没有这种本领,我们的错误就在这里。”[15]105因此,党员干部要组织和管理国家,就必须由外行变内行,精通现代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素养。从1921年开始,商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环节,列宁号召党员干部从事经济工作,“大家都去做经济工作吧!……就让他们(指资本家——引者注)发财吧,但你们要跟他们学会做经济工作。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够建成共产主义共和国。从必须赶快学会做经济工作这个角度来看,任何懈怠都是极大的犯罪。必须向这门科学进军,向这门艰难、严峻、有时甚至是残酷无情的科学进军,否则就没有出路。”[2]193经过努力,先进的工人阶层逐步地担负起管理国家、建设新社会的重任,通过不断地深入下层,大胆起用新人,“无产阶级已经选拔了几千也许几万无产者去做管理国家的工作。”[1]439
(三)培养青年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劳动后备军
青年人是最重要、最富创造力的劳动力资源,是人才的“富矿”,对青年人的培养和就业安排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青年的劳动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是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密不可分的。列宁认为苏维埃俄国“需要年轻力量。……俄国的人才多得很,只是必须更广泛和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吸收青年参加工作,不要对青年不放心。”[16]因此,列宁号召人们抛弃一切因循守旧、论等级地位之类的旧习气,到青年中去建立数以百计的前进派小组并鼓励他们竭尽全力地工作。他认为:“这会给我们造就出年青的工作干部,使我们得到百倍的报偿,使我们得到大批年青的新生力量。我们补充力量没有别的来源。我们只能前进,大胆起用年青工人,把无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放到重要岗位上去,而且不断提拔他们。”[1]417如果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不善于组织并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培养青年人,他们就会跟着孟什维克走,那时他们的没经验将会带来更大危害。
无产阶级的新型的青年劳动者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这需要党和国家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去培养和造就。1920年,“列宁号召青年学习共产主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成就,用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并且使它们为新社会的建设服务。”[17]为了从青年中有计划地给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熟练的工人,苏维埃俄国从1920年开始陆续创办了工厂附设学校(也称工厂徒工学校),对青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培训,使之能够担任独立工作。除了工厂附设学校以外,苏维埃俄国还设立了工农大学预备班来培养青年工人进高等学校学习,青年工人在那里可以受到中等教育,“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共产主义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必须向这个目标前进,并且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8]29在进行青年技术培养的同时,列宁也强调:“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8]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列宁十分注重对广大青年进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
(四)开展劳动竞赛,促进劳动就业公平发展
劳动竞赛是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一种形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方式,对于促进劳动就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仅不窒息竞赛,反而第一次造成真正广泛地、真正大规模地运用竞赛的可能,把真正大多数劳动者吸引到这样一个工作舞台上来,在这个舞台上,他们能够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本领,发现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在人民中间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资本主义却把他们成千上万乃至成百万地摧残、压制和窒息了。”[7]200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劳动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工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劳动竞赛,可以打击和清除新社会中诸如富人、骗子、懒汉和流氓等不劳而获的人群。富人和骗子是资本主义豢养的两种主要寄生虫,懒汉和流氓也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只有工农群众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自愿地和诚挚地进行合作,共同对富人、骗子、懒汉和流氓实行计算和监督,才能清除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残余,清除人类的这些渣滓,清除这些无可救药的、腐烂的、坏死的部分,清除这些由资本主义遗留给社会主义的传染病、瘟疫和溃疡。”[7]206要使社会主义社会不受这些寄生虫的危害,就必须通过劳动竞赛,使工人和农民能够开展计算和监督,打击和清除社会中那些不劳而获的人群;通过劳动竞赛,选拔那些有组织能力的人才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业之中,“工人和农民中间有组织才能的人无疑比资产阶级想象的要多,但问题在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环境里,这些有才能的人绝对不可能涌现出来,绝对不可能站住脚,获得自己的地位。”[3]133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广泛吸收新的有组织才能的劳动者参加管理国家的工作,使一批新的实际的生产组织者涌现出来。列宁在《怎样组织竞赛?》的最后指出,“各个公社、村社、消费生产合作社和协作社以及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应当展开竞赛。正是应当通过这些工作让有组织才能的人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并且把他们提拔上来,参加全国的管理工作。”[7]211通过竞赛将那些有组织能力的人选拔出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此外,通过劳动竞赛,可以充分激发和发挥广大劳动者在劳动就业中的创造精神,社会主义的苏维埃俄国为广大人民真正广泛地、普遍地开辟了表现进取心、进行竞赛和发挥大胆首创精神的可能性和现实基础。
(五)成立劳动介绍所,创造劳动就业机会
在新旧政权更替的时期,大量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为了促进劳动就业的发展,列宁还号召“设立劳动介绍所以合理安排失业者的就业事宜”[19]491。劳动介绍所是第一个旨在直接解决失业问题、促进劳动就业的专门机构。苏维埃俄国劳动就业的机构设置在1918年的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俄宪法中得到正式的法律确认。根据苏俄宪法规定,苏维埃国家的中央机关,按照个别的管理部门,由1917年的十三个人民委员部扩展和提高到十八个人民委员会,劳动委员会仍是其中的一个独立委员会,这为苏维埃劳动就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上的保证。为了落实劳动就业政策,1919年3月18—23日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纲领》明确指出:“一定的机关,即苏维埃和工会所属的劳动力的计算和分配部门,负责为失业者安排工作。”[4]422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机会,成立劳动介绍所就是其中一项最具特色、最富实效的工作。
列宁在号召设立劳动介绍所的同时,还就劳动介绍所的组织原则和经费问题作出了详细部署。首先,列宁认为劳动介绍所应当是无产者的阶级组织,而绝对不是工人和企业主双方权利对等的组织,无产阶级对劳动介绍所的领导和管理是列宁坚持的首要原则,这在根本上保证了劳动介绍所的性质,规定了劳动介绍所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其次,劳动介绍所应当同工会和其他工人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吸引和动员群众参加新社会的建设。最后,劳动介绍所应当从社会自治机关方面取得经费。
三、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权益维护与劳动保护思想
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的建立,为苏维埃俄国维护所有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并为其提供劳动保护奠定了基础。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权益维护和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有:
(一)自由从业权利
在苏维埃俄国劳动就业体制的就业权益中,首先强调的是自由从业权利。早在1899年列宁写就的《我们党的纲领草案》中就强调必须赋予全体人民“选择职业的自由”[20]。1917年的《关于修改党纲的草案》明确指出,俄罗斯民主共和国宪法应当保证全体公民有“从业的自由”[19]487。1918年的《党纲草案草稿》中再次强调要将“重心从形式上承认自由(如在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下那样)转到在实际上保证推翻了剥削者的劳动者享受自由”[3]68。作为一个体系,自由从业权利包括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两个方面。一方面,所有苏维埃俄国的公民享有普遍的劳动权和就业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公民都有权得到同等的机会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在公共的土地(工厂)上从事工作,这也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不仅保证每一个公民不受剥削,而且也保证他们免于失业;另一方面,自由从业权利必然地包含着普遍劳动义务。恩格斯曾指出,在新的生产组织中,第一方面的要求就是:“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倒别人身上。”[21]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每个成员完成一定份额的社会必要劳动,就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完成了多少劳动量。……这样,扣除了用作社会基金的那部分劳动量,每个劳动者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22]普遍劳动义务保证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再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区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劳动就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二)保障妇女就业权利,实施女工劳动保护,禁止雇用童工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苏维埃俄国不仅保障妇女的劳动就业权利,同时给予妇女相应的劳动保护并禁止雇用童工。列宁认为:“直到现在,妇女还处于被称为奴隶的地位;妇女被家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把她们从这种地位中解救出来。只有当我们从小农经济过渡到公共经济和共耕制的时候,妇女才能得到完全解放,彻底翻身。”[1]181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妇女的经济、社会等地位大大得到提高,这为其参与社会就业和参加社会劳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列宁还积极促进妇女的劳动就业,高度重视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使女工不但在法律上而且在实际生活中都能同男工平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女工愈来愈多地参加公有企业的管理和国家的管理。”[13]170在妇女获得与男子同等地位后,其参与社会就业和参加社会公共劳动和社会建设就成为一种需要。因为,“女工和农妇中有组织才能的人比我们知道的要多许多倍,她们善于举办有很多工作者和更多使用者参加的实际事业。”[12]21-22而“只有依靠妇女,依靠她们开动脑筋,依靠她们的觉悟,才能搞好新社会的建设。”[1]516此外,列宁还要求各部门必须做好妇女的劳动保工作。在1917年修改党纲时,列宁强调禁止在对妇女身体有害的部门使用女工,新增“禁止妇女做夜工”等规定,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对妇女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保障、生活关怀和劳动保护。关于劳动就业中的未成年人保护,列宁尤其强调禁止雇用童工,因为16岁以下的儿童,一方面他们的身体素质尚未达到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这个年龄的儿童正值学龄(未满16岁)时期,因此,“16岁以下的儿童应该受到免费教育,因此不准雇用不满16岁的儿童做工。”[9]152
(三)八小时工作制
规定并执行一定的劳动时间长度是实施劳动保护的重要举措,这也是维护劳动者休息权的必然要求。八小时工作制是苏维埃俄国的基本劳动时间规定,即工人和职员应该按规定完成交付给他的工作的时间。在列宁领导下,社会主义政权刚刚建立之时,苏维埃政府就公布了八小时工作日和分配工作时间的法令,即工作日应规定一昼夜不超过8小时,每星期应有一天休息不做工,加班加点应该绝对禁止,做夜工也应该绝对禁止。1917年修改后的党章规定,一切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应限制为一昼夜8小时,在连续工作时,其中至少有1小时为用餐时间。在危险的和有害健康的生产部门,工作日必须减到4—6小时。因此,列宁指出:“在各国都向工人阶级进攻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一个牢固确立劳动立法原则(例如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典,这是苏维埃政权的一大成就。”[15]244在列宁看来,八小时工作制对于苏维埃俄国来说,是一项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和优越性的伟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时间是不受剥削的劳动者为自己、为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的时间。严格遵守劳动时间的长度是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实行劳动保护和劳动者休息权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保证工人和职员积极参与苏维埃社会政治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工人工资保障
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苏维埃俄国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工资制度,保障劳动的平等和工资的平等,并努力实现从形式平等到事实平等的转变,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苏维埃俄国的工资制度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随着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的建立和货币工资制度的实行,列宁主张通过立法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劳动者的工资。第一,必须按照规定以货币的形式支付工人的工资,这是保障劳动者工资的首要原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明确规定:“禁止用商品支付工资;在一切雇工合同上应规定每周用现金发工资,并在工作时间发给。”[9]429工资必须是现钱而不是商品,这对工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雇主把各种质次价高的商品硬塞给工人顶工资的不合理现象。如此,苏维埃俄国就可以或直接提高货币工资或通过不断降低日用品价格来提高劳动者的实际工资。第二,必须按时支付工人的工资,不得拖欠。列宁指出:“对一切雇佣工人都应该发工资,而且应该总是每星期发一次,而不应象对农村雇工那样,常常两三个月才发一次。”[9]152由于工人依靠工资来支撑自己和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因此按时支付工资对每一个工人来说十分重要。第三,必须足量支付工人的工资,不得克扣。《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规定,禁止企业主以任何理由和为了任何目的(罚款、检验等等)克扣工资。雇主任意克扣工资,这是违法行为,业主不得以任何形式、以任何克扣的办法来减少工人的工资。除工资之外,苏维埃俄国还实行了一系列的奖金制度、保障制度等。
除以上理论主张和实践探索之外,列宁的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还包括他对“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劳动义务制”等的深刻论述,这些理论一起构成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的宝库。
四、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启示
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是列宁在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形成并成为其劳动就业建设的理论指南。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虽然列宁亲自领导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时间很短,但他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就业思想的基础上,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国情出发,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的劳动就业建设进行了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付诸实践,并以劳动就业建设为突破口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和实践探索必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我国劳动就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以及思想启迪和实践指导。党的十七大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劳动就业问题是直接关系着人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是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首次实践,列宁的劳动就业思想和实践对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劳动就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要求我们深刻领会“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精神,将劳动就业工作纳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领域进行全面考虑和贯彻落实,统筹处理好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劳动就业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劳动就业在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大劳动就业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并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而且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社会建设创造一种和谐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和利用列宁关于劳动就业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如工人职业教育、培养青年劳动者、开展劳动竞赛、成立劳动介绍所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此外,列宁所强调的诸如自由从业权利、妇女儿童劳动保护、八小时工作制和工人工资保障等劳动保障和保护思想对我们亦有重要启迪,那就是必须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是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机构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和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也对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标签:苏维埃论文; 苏联论文; 列宁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自由资本主义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