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场中土豆淀粉丙烯酸接枝浆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丽[1](2020)在《异淀粉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改性淀粉对其结构和上浆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纺织经纱上浆过程中,聚乙烯醇(PVA)浆料越来越多地被淀粉浆料所取代,但由于淀粉天然结构的缺陷导致其浆膜脆硬,对疏水性纤维黏附性差,无法很好地满足上浆的要求。为了改善淀粉的上浆性能,通常会采用物理添加浆纱助剂和淀粉化学结构改性的方法。本课题利用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对淀粉分子的水解特性制备分支极限糊精(BLD),并将其用作淀粉浆料增塑剂,研究其对淀粉浆膜机械性能及淀粉糊化、老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异淀粉酶对淀粉侧链的水解作用,研究部分脱支对淀粉分子结构和糊化性能及对涤/棉粗纱黏附性的影响;将异淀粉酶对淀粉的脱支作用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可以催化淀粉分子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相结合,引发阳离子单体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接枝到部分脱支淀粉分子链上,达到改善淀粉上浆性能的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酶法脱支和酶法接枝聚合复合改性的接枝淀粉制备方法;利用HRP酶催化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制备接枝淀粉,研究原淀粉精细结构对接枝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规律及接枝淀粉分子结构对其上浆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浆膜及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能的影响。以玉米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对淀粉分子的水解特性并通过乙醇沉降法制备6种不同分子结构的BLD,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PAD)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BLD的分子结构;分别测定加入和未加BLD淀粉膜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别测定淀粉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及淀粉糊黏度,并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SM)观察BLD和糊化淀粉的超微结构;利用DSC、X射线衍射仪(XRD)和淀粉老化动力学方程研究BLD对玉米淀粉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BLD的分子量大小顺序为:C9<W9<C8<W8<C7<W7,其中C7、C8、C9和W7、W8、W9分别表示来源于玉米淀粉(C)和蜡质玉米淀粉(W),最终沉降时乙醇浓度分别为70%、80%、90%的BLD;BLD可降低淀粉浆膜的断裂强度,提高断裂伸长率,分子量较小的C9和W9有更好的增塑作用;BLD通过进入淀粉分子内部与淀粉发生相互作用,提高了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包括糊化开始、糊化峰值和糊化终止温度),降低了糊化焓;C7、C8和C9提高了玉米淀粉糊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C7和C8使得玉米淀粉糊的崩解值增加,而C9则使其降低;BLD通过延缓淀粉的老化速率抑制淀粉的老化,分子量越小的BLD抑制淀粉老化的效果越明显。其次,研究了异淀粉酶部分脱支淀粉对其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蜡质玉米淀粉和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异淀粉酶对其进行部分脱支改性,分别通过还原糖法和1H NMR测定部分脱支处理前后淀粉的DE值和分支度;利用DSC测定部分脱支前后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考察脱支改性前后的蜡质玉米淀粉和玉米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力。结果表明:经异淀粉酶部分脱支改性后,淀粉分子的直链淀粉含量和DE值均较原淀粉增加,而分支度则有所降低;经异淀粉酶脱支处理后,淀粉的糊化温度(包括糊化开始、糊化峰值和糊化终止温度)均较原淀粉有所升高,而糊化焓则有所降低;部分脱支改性的蜡质玉米和玉米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性均较原淀粉低。再次,研究了HRP酶催化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TAC)改性。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异淀粉酶对淀粉侧链的水解作用及HRP酶可以催化淀粉分子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引发阳离子单体ATAC与部分脱支淀粉成功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制备接枝淀粉;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性表征,利用1H NM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量表征,计算得到接枝淀粉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利用热重(TGA)和DSC测定接枝淀粉的热性能;考察原淀粉及接枝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性。结果表明:随着脱支时间的增加,接枝淀粉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也同时增加;接枝淀粉的热稳定性较原淀粉差;脱支处理10 min后再接枝得到的接枝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力由原淀粉的91.72 N增加到98.20 N,提高了约7%。然后,研究了原淀粉精细结构对接枝淀粉结构的影响。以6组不同种类的淀粉为原料,包括2种玉米淀粉(CS和WCS)、3种大米淀粉(RS1、RS2和RS3)、4种小麦淀粉(WS1、WS2、WS3和WS4)、2种木薯淀粉(TS1和TS2)、3种土豆淀粉(PS1、PS2和PS3)及1种绿豆淀粉(MS),利用HRP酶可以催化淀粉分子链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引发丙烯酰胺(AM)成功接枝到淀粉分子链上,制备接枝淀粉;通过1H NM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计算得到接枝淀粉的分支度、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利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SEC)测定原淀粉的分子尺寸大小?Rh和直链淀粉含量,并对原淀粉分子结构参数与接枝淀粉结构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利用两种淀粉生物合成模型对原淀粉的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链长分布进行拟合,将直链淀粉链长分布和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情况参数化,分别得到四个结构参数(βAp,i、βAp,iii、hAp,i和hAp,iii)和六个结构参数(βAm,i、βAm,ii、βAm,iii、hAm,i、hAm,ii和hAm,iii),对小麦淀粉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精细结构参数与其接枝淀粉分子结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接枝淀粉RS1-g-PAM的分支度最大为4.3%,TS2-g-PAM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最低分别为0.021和0.9%,WS4-g-PAM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最高分别为0.139和6.1%;接枝淀粉的接枝率与原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间存在正相关;接枝淀粉的接枝率与βAm和βAp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直链淀粉结构和支链淀粉结构均会影响淀粉的接枝效果,βAm中βAm,i的影响相对强烈,说明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容易发生在聚合度低的直链淀粉上,βAp中βAp,i的影响相对明显,说明接枝反应更易在支链淀粉的外链上发生。最后,研究了接枝淀粉结构对其上浆性能的影响。利用HRP酶可以催化淀粉分子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引发丙烯酰胺单体(AM)接枝到不同种类的淀粉(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土豆淀粉和木薯淀粉)分子链上,制备了4种不同种类的接枝淀粉;通过FT-I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性表征;利用1H NM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量表征,计算得到接枝淀粉的分支度、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测定原淀粉和接枝淀粉的黏度、对纯棉粗纱的黏附力及浆膜的机械性能,并对接枝淀粉分子结构(分支度和接枝率)与上浆性能(浆液黏度、对纯棉粗纱的黏附性和浆膜的机械性能)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蜡质玉米淀粉的接枝淀粉分支度最低为3.30%,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最高,分别为0.0686和3.01%;与原淀粉相比,4种接枝淀粉浆液的黏度和对纯棉粗纱的黏附力均有所增加,浆膜的断裂强力有所降低,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接枝淀粉的黏度与接枝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接枝率越高,接枝淀粉的黏度越大;纯棉浆纱的断裂强力与接枝率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接枝率越高,纯棉浆纱的断裂强力越大;接枝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与分支度存在负相关关系,接枝淀粉的分支度越高,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越低。
徐少军[2](2018)在《HRP酶促AA/MA共聚竞聚率的测定及淀粉接枝AA/MA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淀粉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高分子资源,具有来源广、价格低、可降解等优点,这使其成为三大浆料之首,并在天然纤维素纤维及其与化纤混纺经纱的上浆中大量使用。但淀粉材料分子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其成膜性、韧性差且易腐败,影响了其在经纱上浆中应用效果。为弥补淀粉结构缺陷及改善其性能上的不足,需要对淀粉进行改性处理。目前,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一种高活性酶,以其引发效率高、污染小、生态友好的特点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并被应用于乙烯基单体与淀粉的接枝聚合反应中,但接枝类型多为一元单体接枝共聚,受接枝单体种类限制使得接枝产物性能单一,达不到纺织浆料的标准,制备的接枝淀粉并不适用于纺织行业。本课题探究结构相似、性能互补的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在HRP酶的引发作用下发生共聚反应的可行性以及聚合类型,并引发两种单体接枝到淀粉主链上以制备柔韧性好,成膜性佳且易于调浆的多元接枝淀粉。本文分成了三个大的章节:(1)在HRP/ACAC/H2O2的三元引发体系作用下,选取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为单体在水相条件下发生共聚反应。探讨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在HRP酶引发体系下共聚反应的可行性及共聚规律。用FTIR与1H NMR对共聚产物进行表征并得出共聚物中二者的组成比例。以DTG与Py-GC/MS对产物热性能与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聚合类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HRP酶可以诱发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发生共聚反应生成二元共聚物。通过Fineman-Ross与Kelen-Tudos计算方法分析得出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的竞聚率分别为0.485、0.215。该值表明HRP酶促条件下,丙烯酸单体相较于丙烯酸甲酯单体更容易发生自聚,且两单体共聚方式趋向于交替共聚。故而,当单体丙烯酸投料相对少时,其投料比例总小于产物中的比例,反之亦然。(2)在此研究的基础之上,探究了HRP酶三元体系引发淀粉与丙烯酸/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的规律。利用FTIR、1H NMR、GPC、TG与DSC以及Py-GC/MS对淀粉接枝丙烯酸/丙烯酸甲酯的分子结构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单体均以小分子链的形式接枝至淀粉大分子链上,且其支链的结构与两单体间共聚时的结构相似。接枝后的二元接枝淀粉仍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丙烯酸及丙烯酸甲酯的引入破坏了淀粉分子间致密的结构,致使淀粉分子结构变得疏松,降低淀粉的结晶倾向。(3)为进一步探究二元接枝淀粉的浆料性能,先工艺优化得出:HRP酶浓度为12U/mL,温度为40℃、pH为7.0、反应时间为4h、总单体/淀粉质量比为4:6、AA/MA摩尔投料比为3:7时,淀粉接枝两单体效果最佳,接枝率为39.16%,接枝效率为30.26%,并得知当总接枝率过高,丙烯酸投料比过低时产物会难以成糊。故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制备并探究了总接枝率为10%时,不同的丙烯酸投料比对淀粉浆液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丙烯酸投料比的增加,淀粉接枝改性后浆液相较于原淀粉粘度增大,粘弹性增加,亲水性也得到了改善。通过调整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的投料比,接枝淀粉浆液在保证对纯棉粗纱粘附性不下降的同时,提高其对涤/棉混纺经纱的粘附性。本文首次探究了两种乙烯基单体-丙烯酸/丙烯酸甲酯在生物环境友好型的HRP酶为引发剂条件下的聚合反应并测得二者的竞聚率,分析两单体聚合反应规律。为HRP酶促乙烯类单体间多元聚合提供了新思路,对改善酶促乙烯基聚合分子结构及性能与提升乙烯类高聚物环保合成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以HRP酶促两种单体接枝改性接枝淀粉,经聚合-沉淀-抽提等简易工序制备二元接枝淀粉,使多元接枝淀粉的酶法制备成为可能,对改善淀粉性能与提升淀粉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黄阳阳,夏云,孙晨晓[3](2017)在《纺织浆料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括了纺织浆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淀粉、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酸三类浆料的研究进展。其中改性淀粉的种类不断丰富,性能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针对PVA浆料不易降解的问题,改善其降解性能的研究较多,但目前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与此同时,其代替产品的研究不断深入,正越来越多地取代PVA浆料;聚丙烯酸类浆料的综合性能较好,对聚丙烯酸类浆料进行改性研究,及将其与改性淀粉等其他浆料复合使用的趋势不断显现。最后,对纺织浆料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张斌,王璐,赵国瑛,杨自治,贾舜华[4](2011)在《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研究中存在的优缺点,并剖析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指出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需进行系统研究,以促进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发展。
夏登城[5](2010)在《接枝淀粉浆料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接枝淀粉浆料是由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类单体与淀粉通过接枝共聚合反应制成的,为了提高接枝淀粉浆料的接枝效率,降低单体消耗量和生产成本,获得高性能的接枝淀粉浆料,筛选出在制备接枝淀粉浆料时引发效果好、来源广及性价比较高的引发剂,本文分别选择丙烯酸(AA)和丙烯酸甲酯(MA),作为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类单体的模型单体,依据前人研究成果,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与评价了5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制备接枝淀粉浆料适宜条件下的引发效果。这5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种类为Ce(NH4)2(NO3)6、FeSO4/H2O2、KMnO4/C6H8O7、K2S2O8/Na2S2O3及(NH4)2S2O8/NaHSO3。实验结果表明:在引发酸解淀粉接枝丙烯酸或丙烯酸甲酯时,引发剂Ce(NH4)2(NO3)6引发效果最好,(NH4)2S2O8/Na2S2O3和FeSO4/H2O2次之,K2S2O8/Na2S2O3和KMnO4/C6H8O7最差;(NH4)2S2O8/NaHSO3和FeSO4/H2O2可以作为接枝淀粉浆料引发剂使用。在接枝共聚合反应前将淀粉经马来酸酐预处理,可以提高接枝淀粉浆料的接枝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预处理型接枝淀粉浆料的接枝效率,降低单体消耗量和生产成本,获得更高性能的接枝淀粉浆料,筛选出在制备该接枝淀粉浆料时引发效果好、来源广及性价比较高的引发剂,本文又采用了含碳-碳双键马来酸酐酯化淀粉(MES)为原料制备接枝淀粉浆料。实验所采用的引发体系为研究所得引发效果较好的前三种引发剂,并另外选择了理论上引发效果较好的H2NCSNH2(TU)/H2O2引发剂,研究了上述4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制备接枝淀粉浆料适宜条件下引发马来酸酐酯化淀粉与丙烯酸单体或丙烯酸甲酯单体分别接枝时的引发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引发马来酸酐酯化淀粉接枝丙烯酸或丙烯酸甲酯时,引发剂的引发效果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Ce(NH4)2(NO3)6、FeSO4/H2O2、H2NCSNH2(TU)/H2O2、(NH4)2S2O8/NaHSO3; FeSO4/H2O2及H2NCSNH2(TU)/H2O2可以作为马来酸酐酯化预处理型接枝淀粉浆料引发剂使用。此外,本文采用制备MES-g-PMA浆料时引发效果较好、价格低廉的FeSO4/H2O2为引发剂,制备一系列丙烯酸酯类接枝淀粉浆料,一方面,考察该引发剂对丙烯酸酯类接枝淀粉浆料应用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MES-g-PAL浆料性能的评价与研究,筛选出制备丙烯酸酯类接枝淀粉浆料较为适宜的接枝单体。实验结果表明:FeSO4/H2O2在制备MES-g-PAL浆料时的应用性能良好;当采用丙烯酸乙酯作为制备MES-g-PAL浆料的接枝单体时,所得产物性能较好。
李海红,赵小峰,沈艳琴[6](2010)在《微波与水浴热源条件下接枝淀粉聚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微波与水浴热源条件下淀粉-丙烯酸丁酯接枝聚合规律的差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测试了微波与水浴热源条件下制备出的淀粉丙烯酸丁酯接枝聚合物的接枝率、接枝效率、接枝分子量,并对比了所制取出的两种接枝淀粉浆料浆液的黏度、黏度热稳定性、黏附力及浆纱性能。结果表明,在微波热源和水浴热源条件下,都能完成淀粉-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在微波热源条件下淀粉-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要比水浴热源条件下容易得多,微波引发淀粉-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时间短,接枝率高,对涤棉混纺纱上浆效果良好。
英瑜,刘慧娟,高艳,蒋文伟[7](2009)在《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概述近期国内外接枝变性淀粉纺织浆料的研究进展。对影响接枝淀粉上浆性能的关键因素——接枝单体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一元、二元及多元接枝淀粉的制备方法、接枝率、取代PVA的效果及应用情况。指出:一元单体接枝性能受到单体的限制;二元单体接枝可通过改变两种单体的种类来提高接枝物的性质;多元接枝可根据不同单体性质设计出适合的浆料,但接枝技术较难掌握。
韩世洪[8](2008)在《纺织浆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文章详细介绍了淀粉、PVA、聚丙烯酸三大主浆料和纺织助剂,并讨论了目前纺织厂对纺织浆料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文中的一些数据和建议可作为纺织厂在浆纱生产时的参考。
李梁[9](2007)在《接枝淀粉浆料的清洁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用于经纱上浆的主浆料有三种,分别是变性淀粉、聚乙烯醇(PVA)和聚丙烯酸类浆料。PVA浆料具有优良的成膜性和粘附力,对涤/棉混纺纱有优良的上浆性能,曾一度被认为是理想浆料;但存在生物分解困难,退浆后的废水对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因而制备一种能替代PVA的浆料已成为浆料工作者的紧迫任务。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替代PVA的新型接枝淀粉及它的清洁制备工艺。接枝变性淀粉是以淀粉为原料,在其大分子主链上接枝一些其他高分子聚合物,由于接枝侧链是应用性能优良的聚合物,接枝主链是淀粉,因此接枝变性淀粉有着优良的上浆性能和生物降解性,是替代PVA的最佳浆料。制备接枝淀粉的工艺较多,本课题采用干法制备工艺;其过程能耗低,无污水,后处理简单,是一种相对清洁的制备工艺。首先,本文采用干法清洁制备工艺,在化学引发剂引发条件下制备接枝淀粉浆料,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试验证实得到的产物为接枝淀粉。试验探索了反应温度、引发剂量、反应时间以及接枝单体加入量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同时通过正交设计法设计试验,得到相应的接枝淀粉。其次,本文对反应得到的接枝淀粉的降解性(BOD5CODcr)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接枝淀粉浆料是一种清洁的浆料。最后,本文对不同接枝率的接枝淀粉进行涤/棉单纱上浆试验。同时,也对由最优制备工艺获得的接枝淀粉、含PVA的组合浆料及酸解淀粉三种浆料进行浆液性能、上浆性能等方面对比测试。得到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制备出的接枝淀粉浆料可满足涤/棉混纺纱的上浆要求,大比例的替代PVA的结果。
韩美娜[10](2007)在《多元淀粉接枝共聚型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以玉米淀粉为接枝骨架,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分别与接枝单体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乙酯,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合成的淀粉接枝共聚物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性能优良的、成本低廉的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混合单体配比、单体浓度和聚乙烯醇(PVA)浓度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玉米淀粉与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乙酯接枝共聚的较佳反应条件是:当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65℃、引发剂浓度9.7×10-3mol/L、混合单体浓度为1.2mol/L、VAc和EA的体积比为6:4、PVA浓度为0.15mol/L时,接枝共聚产物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都较高。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是:引发剂的浓度为0.010mol/L,反应时间为3h,VAc和EA的体积比为6:4,PVA浓度为0.15mol/L。用极差法分析出的各因素对胶粘剂剪切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是:PVA浓度>引发剂的浓度>反应时间>单体的体积比。制备的胶粘剂粘度为131 mm2/s,剪切强度为19.2MPa。通过单因素实验,玉米淀粉与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的较优反应条件是:当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60℃、引发剂浓度10.0×10-3mol/L、混合单体浓度为1.0mol/L、VAc和BA的体积比为5:5、PVA浓度为0.20 mol/L时,接枝共聚反应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都较高。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是:引发剂的浓度为0.010mol/L,反应时间为3h,VAc和BA的体积比为5:5,PVA浓度为0.20mol/L。用极差法分析出的各因素对胶粘剂剪切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是:PVA浓度>引发剂的浓度>单体的体积比>反应时间。制备的胶粘剂粘度为130 mm2/s,剪切强度为19.4MPa。采用IR,XRD和DTA对淀粉接枝共聚物进行了结构分析与表征。IR谱图除了保持淀粉的特征吸收峰外,在1730~1740cm-1之间出现了羰基特征吸收峰。XRD衍射峰多为弥散峰,证明淀粉接枝共聚物基本为少量结晶态与无定形态共存的结构。DTA曲线证实了接枝共聚反应的发生,且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能方面优于纯玉米淀粉。制备的淀粉基木材胶粘剂是白色或乳白色的粘稠乳液,乳液细腻,无可见粒状凝聚物,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粘接性、耐寒性和储存稳定性;各种指标已达到了国家标准HG/T2727-95中的聚乙酸乙烯酯木材胶粘剂的性能指标,特别是压缩剪切干强度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
二、微波场中土豆淀粉丙烯酸接枝浆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场中土豆淀粉丙烯酸接枝浆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异淀粉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改性淀粉对其结构和上浆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纺织浆料研究现状 |
1.1.1 浆料 |
1.1.2 淀粉浆料 |
1.2 淀粉改性技术 |
1.2.1 化学结构改性技术 |
1.2.2 物理掺杂改性技术 |
1.3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改性 |
1.3.1 HRP酶 |
1.3.2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改性机理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浆膜及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分支极限糊精(BLD)的酶法制备 |
2.2.4 老化淀粉的制备 |
2.2.5 淀粉浆液浆膜的制备 |
2.2.6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OLDI-TOF-MS)测试 |
2.2.7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PAD)测试 |
2.2.8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
2.2.9 淀粉浆膜机械性能测定 |
2.2.10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
2.2.11 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测试 |
2.2.12 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SM)测试 |
2.2.13 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支极限糊精分子结构分析 |
2.3.1.1 分支极限糊精分子量大小分析 |
2.3.1.2 分支极限糊精链长分布分析 |
2.3.1.3 分支极限糊精糖苷键比例分析 |
2.3.2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浆膜机械性能影响的分析 |
2.3.3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糊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
2.3.3.1 淀粉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分析 |
2.3.3.2 淀粉糊黏度分析 |
2.3.3.3 分支极限糊精与淀粉的相互作用分析 |
2.3.4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老化性能影响的分析 |
2.3.4.1 淀粉相对结晶度分析 |
2.3.4.2 淀粉老化焓分析 |
2.3.4.3 淀粉老化动力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异淀粉酶部分脱支淀粉对其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部分脱支淀粉的制备 |
3.2.4 淀粉浆液的制备 |
3.2.5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3.2.6 异淀粉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
3.2.7 还原糖含量(DE值)测定 |
3.2.7.1 吸光度-还原糖浓度标准曲线绘制 |
3.2.7.2 样品测定 |
3.2.8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
3.2.9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
3.2.10 淀粉浆液黏度测定 |
3.2.11 淀粉浆液黏附性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异淀粉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
3.3.2 部分脱支对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分析 |
3.3.2.1 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
3.3.2.2 还原糖含量(DE值)分析 |
3.3.2.3 分支度分析 |
3.3.3 部分脱支对淀粉糊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
3.3.4 部分脱支对淀粉浆液黏度的影响分析 |
3.3.5 部分脱支对淀粉浆液黏附性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HRP酶催化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HRP酶活测定 |
4.2.4 部分脱支淀粉的制备 |
4.2.5 HRP酶催化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
4.2.6 还原糖含量(DE值)测定 |
4.2.7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
4.2.8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
4.2.9 热重(TGA)测试 |
4.2.10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
4.2.11 淀粉浆液黏附性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反应条件对HRP酶活的影响 |
4.3.1.1 pH对HRP酶活的影响 |
4.3.1.2 温度对HRP酶活的影响 |
4.3.2 部分脱支淀粉分子结构分析 |
4.3.2.1 还原糖含量(DE值)分析 |
4.3.2.2 分支度分析 |
4.3.3 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分子结构分析 |
4.3.3.1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反应机理 |
4.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3.3.3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
4.3.4 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 |
4.3.4.1 热重(TGA)分析 |
4.3.4.2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 |
4.3.5 接枝淀粉对涤/棉粗纱黏附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淀粉精细结构对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淀粉提取 |
5.2.4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 |
5.2.5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SEC)测试 |
5.2.6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
5.2.7 直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
5.2.8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淀粉分子结构分析 |
5.3.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
5.3.3 直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
5.3.4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分析 |
5.3.4.1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机理 |
5.3.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
5.3.5 淀粉精细结构与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对其上浆性能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 |
6.2.3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 |
6.2.4 淀粉浆液浆膜的制备 |
6.2.5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6.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
6.2.7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
6.2.8 淀粉浆液黏度测定 |
6.2.9 淀粉浆液黏附性测定 |
6.2.10 淀粉浆膜机械性能测定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原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
6.3.2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分析 |
6.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6.3.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
6.3.3 淀粉上浆性能分析 |
6.3.3.1 淀粉浆液黏度分析 |
6.3.3.2 淀粉对纯棉粗纱黏附性分析 |
6.3.3.3 淀粉膜机械性能分析 |
6.3.4 接枝淀粉分子结构与上浆性能相关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2)HRP酶促AA/MA共聚竞聚率的测定及淀粉接枝AA/M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生物酶法接枝改性 |
1.2.1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及其引发机理 |
1.2.2 HRP在接枝淀粉浆料中的应用现状 |
1.3 竞聚率理论 |
1.3.1 共聚合反应竞聚率 |
1.3.2 常用共聚物组成检测方法 |
1.3.3 竞聚率的测定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HRP酶促法制备丙烯酸及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
2.3.2 淀粉浆液浆膜的制备 |
2.3.3 HRP酶引发淀粉接枝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 |
2.3.4 接枝支链的水解 |
2.4 测试方法 |
2.4.1 接枝效率及接枝百分率测定 |
2.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4.3 核磁共振(NMR)测试 |
2.4.4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
2.4.5 热重法(TGA)测试 |
2.4.6 示差扫描量热(DSC)测试 |
2.4.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 |
2.4.8 浆液静态剪切流变性测试 |
2.4.9 浆液动态粘弹性测试 |
2.4.10 浆液粘附性测试 |
2.4.11 浆膜亲水性能测定 |
2.4.12 浆膜机械性能测定 |
第三章 辣根过氧化物酶引发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共聚 |
3.1 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表征 |
3.1.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1.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
3.2 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组成及竞聚率的计算 |
3.2.1 AA/MA共聚物组成 |
3.2.2 竞聚率的计算 |
3.2.3 竞聚率分析 |
3.3 热重法(TGA)分析 |
3.4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辣根过氧化物酶引发淀粉接枝丙烯酸及丙烯酸甲酯 |
4.1 淀粉接枝丙烯酸及丙烯酸甲酯表征 |
4.1.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1.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
4.1.3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4.2 接枝淀粉的热性能研究 |
4.2.1 热重法(TGA)分析 |
4.2.2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4.2.3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酶促二元接枝淀粉浆料的工艺与性能 |
5.1 反应条件对糊化淀粉接枝丙烯酸甲酯的影响 |
5.1.1 酶用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5.1.2 反应时间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5.1.3 单体总用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5.1.4 单体投料比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5.2 接枝淀粉浆液性能分析 |
5.2.1 浆液流变特性分析 |
5.2.2 浆液粘附性分析 |
5.3 接枝淀粉浆膜性能分析 |
5.3.1 浆膜的亲水性分析 |
5.3.2 浆膜的机械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纺织浆料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浆料 |
1.1 淀粉及改性淀粉浆料 |
1.1.1 接枝改性淀粉 |
1.1.2 氧化淀粉 |
1.1.3 磷酸酯淀粉 |
1.1.4 交联淀粉 |
1.1.5 醚化淀粉 |
1.1.6 酯化淀粉 |
1.1.7 其他的改性淀粉 |
1.2 聚乙烯醇浆料 |
1.2.1 研究促进废水中PVA降解的方法 |
1.2.2 研究PVA浆料的替代品 |
1.3 聚丙烯酸类浆料 |
1.3.1 改性聚丙烯酸浆料 |
2展望 |
(4)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现状 |
2 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 |
3 结束语 |
(5)接枝淀粉浆料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接枝淀粉浆料的概况及研究现状 |
1.1.2 制备接枝淀粉浆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技术 |
1.1.3 接枝淀粉引发剂的研究现状及在制备接枝淀粉浆料时的应用概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氧化还原引发剂在HS-g-PMA(PAA)合成中引发作用及产物性能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1 原料 |
2.1.1.2 实验药品 |
2.1.1.3 实验仪器 |
2.1.1.4 粗纱参数 |
2.1.2 原淀粉的精制 |
2.1.3 淀粉的酸解 |
2.1.4 接枝共聚合 |
2.1.5 HS-g-PMA接枝参数的测定 |
2.1.5.1 均聚物的去除及含量的测定 |
2.1.5.2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
2.1.5.3 HS-g-PMA接枝效率及接枝率测定 |
2.1.6 HS-g-PAA接枝参数的测定 |
2.1.6.1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
2.1.6.2 淀粉接枝丙烯酸接枝率以及接枝效率的测定 |
2.1.7 接枝淀粉浆料黏度的测试 |
2.1.8 HS-g-PMA(PAA)黏附性能的测试 |
2.1.9 接枝淀粉浆料浆膜性能的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HS-g-PMA及HS-g-PAA结构特征 |
2.2.2 引发剂对淀粉接枝共聚合的影响 |
2.2.3 引发剂对浆液黏度的影响 |
2.2.4 引发剂对黏附性能的影响 |
2.2.5 引发剂对浆膜性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氧化还原引发剂在MES-g-PMA(PAA)合成中的引发作用及产物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粗纱、实验药品及仪器 |
3.1.2 原淀粉的精制和酸解 |
3.1.3 马来酸酐酯化淀粉的制备 |
3.1.4 接枝共聚合 |
3.1.5 MES-g-PMA和MES-g-PAA接枝参数的测定 |
3.1.6 黏度的测试方法、黏附性能的测试方法以及浆膜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MES-g-PMA及MES-g-PAA结构特征 |
3.2.2 引发剂对马来酸酐淀粉酯接枝共聚合的影响 |
3.2.3 引发剂对浆液黏度的影响 |
3.2.4 引发剂对黏附性能的影响 |
3.2.5 引发剂对浆膜特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eSO_4/H_2O_2在MES与PAL接枝共聚合中的应用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粗纱、实验药品及仪器 |
4.1.2 原淀粉的精制、酸解及马来酸酐酯化淀粉的制备 |
4.1.3 接枝共聚合 |
4.1.4 MES-g-PAL接枝参数的测定 |
4.1.5 黏度的测试、MES-g-PAL浆料黏附性能的测试以及浆膜的制备与测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接枝单体对接枝共聚合的影响 |
4.2.2 接枝单体对浆液黏度特性的影响 |
4.2.3 接枝单体对浆液黏附性的影响 |
4.2.4 接枝单体对浆膜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微波与水浴热源条件下接枝淀粉聚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热源条件下接枝淀粉的制备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1.2 制备方法 |
1.2.1 微波场中的接枝聚合工艺 |
1.2.2 水浴热源下的接枝聚合工艺 |
1.2.3 接枝聚合产物及接枝链的分离 |
2 不同热源条件下的接枝反应比较 |
2.1 微波热源与水浴热源接枝比较 |
2.2 接枝链分子量对比 |
2.3 微波热源辐射功率及时间的影响 |
3 接枝淀粉性能比较 |
3.1 黏度及黏度热稳定性测试 |
3.2 黏附力测试 |
3.3 浆纱性能测试 |
4 结论 |
(7)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一元接枝物 |
2 二元接枝物 |
3 三元及多元接枝物 |
4 结束语 |
(8)纺织浆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淀粉浆料的使用与存在的问题 |
2 PVA的使用与存在问题 |
3 聚丙烯酸类浆料的使用与存在的问题 |
4 助剂的使用与发展 |
5 其它 |
6 结语 |
(9)接枝淀粉浆料的清洁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浆料概述 |
1.1.1 上浆目的 |
1.1.2 浆料简述 |
1.2 淀粉结构和性质 |
1.2.1 淀粉的化学结构 |
1.2.2 淀粉的化学性质 |
1.3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和内容 |
1.3.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
1.3.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接枝淀粉制备路线设定及支链设计 |
2.1 接枝淀粉的反应机理 |
2.1.1 化学引发 |
2.1.2 物理引发 |
2.2 反应制备路线 |
2.2.1 反应路线的选择 |
2.2.2 淀粉的预处理 |
2.2.3 接枝反应工艺 |
2.3 接枝淀粉支链结构设计 |
2.3.1 设计原理 |
2.3.2 支链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接枝淀粉的制备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1 主要化学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干法反应装置的准备 |
3.2 干法接枝淀粉的反应与表征实验 |
3.2.1 干法接枝淀粉浆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
3.2.2 原淀粉的酸解 |
3.2.3 干法接枝共聚反应方案 |
3.2.4 接枝聚合物的化学引发反应 |
3.2.5 接枝聚合分离、表征实验 |
3.2.6 淀粉主链的水解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接枝淀粉结构及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
4.1 接枝淀粉结构分析 |
4.1.1 扫描电镜图分析 |
4.1.2 接枝淀粉红外光谱图分析 |
4.2 干法接枝反应共聚的影响因素 |
4.2.1 表征参数及其计算 |
4.2.2 反应温度对接枝淀粉接枝率的影响 |
4.2.3 引发剂的量对接枝淀粉接枝率的影响 |
4.2.4 接枝单体的加入量对接枝淀粉接枝率的影响 |
4.2.5 反应时间对接枝淀粉接枝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接枝淀粉浆料性能及分析 |
5.1 接枝淀粉浆液性能 |
5.1.1 接枝淀粉浆料的粘附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2 浆液粘度及粘度稳定性 |
5.1.3 浆液沉降性 |
5.1.4 接枝淀粉浆料的BOD_5/COD_(cr) |
5.2 浆膜性能测试及分析 |
5.2.1 浆膜的制备 |
5.2.2 接枝淀粉浆膜性能测试 |
5.2.3 接枝淀粉浆膜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 单纱上浆 |
5.3.1 单纱上浆试验 |
5.3.2 纱线表面形态 |
5.4 浆纱性能测试 |
5.4.1 测试方法 |
5.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3 接枝淀粉的上浆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多元淀粉接枝共聚型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
1.2 淀粉接枝聚合物的种类及其应用 |
1.2.1 淀粉与一元单体的接枝共聚 |
1.2.2 淀粉与二元以上单体的接枝共聚 |
1.3 淀粉接枝共聚反应的方法与机理 |
1.3.1 化学引发法 |
1.3.2 物理方法 |
1.4 胶粘剂 |
1.4.1 木材胶粘剂概述 |
1.4.2 淀粉胶粘剂概述 |
1.5 目前存在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 |
1.6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的来源 |
2.1.2 实验选用玉米淀粉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单体的主要性能 |
2.1.3 共聚单体的选择与引发剂的选择及配制 |
2.2 实验仪器 |
2.3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后处理 |
2.3.1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
2.3.2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后处理 |
2.4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4.1 红外光谱分析(IR) |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3 热分析(TA) |
2.4.4 固体含量的测试 |
2.4.5 剪切强度的测试 |
2.5 淀粉接枝共聚物参数的计算 |
2.5.1 接枝效率(GE) |
2.5.2 接枝率(G)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淀粉与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乙酯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 |
3.1 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2 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3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4 单体配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5 单体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6 PVA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7 正交实验 |
3.7.1 正交表的制定 |
3.7.2 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淀粉与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 |
4.1 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2 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3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4 单体配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5 单体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6 PVA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7 正交实验 |
4.7.1 正交实验方案 |
4.7.2 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表征与性能研究 |
5.1 红外光谱研究 |
5.2 X射线衍射 |
5.3 热分析 |
5.3.1 热重法 |
5.3.2 差热分析法 |
5.4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性能研究 |
5.4.1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外观 |
5.4.2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固体含量 |
5.4.3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粘度 |
5.4.4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pH值 |
5.4.5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灰分 |
5.4.6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稳定性 |
5.5.7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贮存期 |
5.5.8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性能比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微波场中土豆淀粉丙烯酸接枝浆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异淀粉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改性淀粉对其结构和上浆性能的影响[D]. 王丽丽. 江南大学, 2020
- [2]HRP酶促AA/MA共聚竞聚率的测定及淀粉接枝AA/MA的研究[D]. 徐少军. 江南大学, 2018(04)
- [3]纺织浆料发展综述[J]. 黄阳阳,夏云,孙晨晓. 丝绸, 2017(07)
- [4]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张斌,王璐,赵国瑛,杨自治,贾舜华. 材料导报, 2011(01)
- [5]接枝淀粉浆料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效果的研究[D]. 夏登城. 江南大学, 2010(03)
- [6]微波与水浴热源条件下接枝淀粉聚合对比研究[J]. 李海红,赵小峰,沈艳琴. 棉纺织技术, 2010(10)
- [7]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进展[J]. 英瑜,刘慧娟,高艳,蒋文伟. 棉纺织技术, 2009(06)
- [8]纺织浆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韩世洪. 纺织导报, 2008(02)
- [9]接枝淀粉浆料的清洁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梁. 东华大学, 2007(08)
- [10]多元淀粉接枝共聚型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韩美娜. 大连交通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