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在新专业市场中的主观博弈机制:一个比较系统分析框架_电子商务论文

电子商务诱致新型专业市场生发的主观博弈机制:一个比较制度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观论文,框架论文,机制论文,制度论文,电子商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业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条重要的制度创新路径。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以其高效性、集成性、全球性等特征,正在引发传统专业市场在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与变革。作为自然的市场竞争的结果,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的日益融合正在重新构建一种新的运营方式、新的业态和生态,划分新的利益分割线,最终实现向以电子商务化为根本特征的新型专业市场①的嬗变。[1]但是,新型专业市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系统性与体制性问题需要厘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一个复杂的命题:专业市场制度究竟是怎样演化的?事实上,主流经济学迄今为止对这一命题仍难以解释。尽管以威廉姆森、阿尔钦、德姆塞茨、诺斯等为代表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然而,由于以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模型为发展背景的新制度经济学存在根本性的理论渊源不足,因此解释很多实际经济问题时表现得捉襟见肘,甚至与其理论模型相悖。

      诺斯把新制度经济学给制度分析留下的缺陷寄希望于认知结构及博弈论的研究发展。运用博弈论来探究和解决制度选择与制度演化变迁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进化博弈法”和“重复博弈法”。然而,单单以博弈论用作系统研究制度的理论工具本身尚不完备,需要在以下方面对研究方法加以补充:(1)纵然存在着一致的技术水平状况和被同样的市场所联结,制度安排也会由于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化特征。换句话说,制度演化在本质上具有比较属性。(2)应用日益广泛的博弈论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分析制度生成问题,不过在探究制度的内生演化方面却一直难以给出满意的答案。[2~4]因此,仅仅局限于博弈论框架充当系统研究制度的分析工具是不够的,无论是基于理论的困解还是现实的考察,我们需要借助比较和历史的知识。若要运用博弈论更深层次、全面地对制度进行分析,就需要将制度的内生演化问题归在其理论分析框架之中。比较制度分析②理论在探索制度生成或均衡以及制度内生性演变方面有着天然的适用性,其相关理论为我们继续深化和完善上述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与方法上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拟运用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一种制度分析的概念性框架,以解释传统专业市场向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演进过程中的制度生成以及制度演化的内生性问题。

      二、电子商务诱致新型专业市场生发的主观博弈逻辑与机制

      (一)新型专业市场的制度起源和内生性演进机制

      尽管一项制度会因规模递增或网络外在性等因素使得整体性制度安排表现得更具稳固性和持久性,但作为共有信念系统性变化的制度演化或变迁终究会使原有均衡实现向另一个均衡的嬗变。倘若采用传统的外生博弈规则理论来分析传统专业市场向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变迁的内在机理,这就使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一新型制度的起源、形成及实施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外生博弈规则理论的分析就需要在新型专业市场相关制度规则所产生影响的经济域之外(如政治域)来探究,抑或在理性的当事人从多种多样可能存在或产生的规则中共同选取一种规则的超级博弈中进行分析。[5~6]然而,对于新型专业市场规则产生影响的经济域之外的域(如政治域),其博弈规则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超级博弈的当事人又是怎样把握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所有可能的规则呢?如此分析下去就会陷入无边无际的循环推理泥潭,而跳出这一无限推理胡同的路径就需要将制度视为博弈过程的内生稳固的结果。比较制度分析的博弈均衡制度观虽然会将新型专业市场这一制度安排看作为域中“内生的博弈规则”,却并没有把模型中存在的每一项制度都理解为内生的。这是由于当事人觉得行得通的特定行动可能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而当事者在特定范围内行动决策的结果,在相当程度上会被这一域中所存在的制度环境决定。但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是将外生给定或人为设计的规则系统理解为从历史延续下来的社会结构,而并非将“外生博弈规则”因素引向无限循环推理的超级博弈的逻辑结构。

      (二)历史、制度环境与新型专业市场的协同演化机制

      如果在探讨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的博弈模型中会产生多重均衡解的背景下,博弈均衡制度观能够解释新型专业市场制度安排中那些“人为设计”[7]的一面,而不仅仅是经济域的技术水平、工业条件或市场环境所决定的那些方面。倘若对博弈结构给予一定的技术假设,博弈结果仅仅产生一个均衡解,那么这个均衡就只能称之为特定技术前提的一种表征,而非我们所理解的制度。按照比较制度分析理论的观点,通过采用均衡分析来探究新型专业市场制度,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制度的产生虽然是通过参与者实现的,但却绝非随意安排或随便达成的结果。确切地说,制度分叉一旦产生,即使不同区域的专业市场之后经历相同的技术和生态环境,其各自的整体性制度安排或许依旧会表现得千差万别,它们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由它们自身制度演化的历史轨迹所决定。所以,均衡和历史分析对于新型专业市场形成的研究是互补的,且缺一不可。此外,专业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唯独各项体制能够实现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充满活力和自我维系的。比较制度分析可以把那些直观上具有现实意义的现象置于精确的分析框架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证研究市场中不同域的博弈基础上,进而探讨当事者在某个域的均衡决策与其他当事者(同一域或不同域)的均衡决策的彼此关联。采用这种分析方法,我们就能够掌握专业市场长期存在的条件,以及解释这一制度安排在现实中为何具有差异性和多重性。

      (三)新型专业市场制度生发中的不同符号系统的竞合机制

      在概要表征③的引导下,当事人就会培养出适应博弈内生规则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然而,如果专业市场所处的环境面临重大变化时(如电子商务、大型超市等新型业态的兴起),市场主体已养成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就可能很难继续适应新的环境,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制度危机”。这必然导致此前在专业市场的传统制度安排中被看作当然的部分被动摇,市场主体也必然会在外界影响下参照原有制度安排之外的新信息,重新思考他们本身的决策习惯和规则。新型专业市场制度的产生只有当市场主体的决策习惯在新的环境中彼此一致,其意会的或符号的信息浓缩引发的参与者的信念系统彼此趋同时才可以达成。传统专业市场向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的变迁并非单单是在既定的博弈框架下从原有均衡向新的均衡的过渡,它或许还会出现从市场主体某种策略安排集合下的均衡向其他策略安排集合下的均衡演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包含新行动策略的各种可能决策安排在市场主体彼此间的竞争中会不断被实践和检验。在此背景下,怎样才能使专业市场中市场主体对于采纳电子商务的信念和实际决策的双重收敛同步达成呢④?根据比较制度分析,在传统专业市场向新型专业市场过渡过程中,如果基于电子商务行为的符号系统在大量竞争性系统中的影响力不断凸显,且被市场主体普遍视为是显著和重要的,那么借助该指导性的符号系统,在向新型专业市场变迁过程中信念的收敛和新决策的协调就是有可能实现的。当市场主体的决策接近均衡时,基于电子商务的符号系统将与众多参与者的实践检验一致,在不断得到市场主体的核实和认可后,最终将会慢慢趋于平衡。

      (四)成文法和公共政策对新型专业市场形成的促发机制

      专业市场这一制度安排中所包含的博弈规则究竟应视为自发于各自域,亦或是在政治域给予设定?这一问题对于理解新型专业市场形成过程中公共政策所能发挥的作用具有很大影响。假如人们认可政府对于专业市场的博弈规则影响较大并支持这一制度安排对经济绩效有重要作用,那就意味着:一旦传统专业市场向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转型出现问题或不理想,就需要通过设计和实施更有效的规则来实现改革。对此有两点需要解释:一是,政府作为由拥有自己利益和信念的个人所组成的组织单位,其政策的设计和推行都是基于政府、市场管理部门、个人等当事人的策略互动实现的;二是,倘若人才储备不够或者某项政策与其他域的已有制度不相“耦合”,都或许会造成政府意想不到的后果。在本文中,笔者结合专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把成文的法律法规看作博弈的外生规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市场主体策略互动的结果。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内生地理解政府并不代表博弈过程和结局会被通盘决定,现实中也会存在一定政策建议实施影响的余地。当新型专业市场的演化过程中,市场主体对于博弈的实际情形缺乏明确的预期,或者他们的预期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分歧时,就需要产生一定的空间使外生性符号系统(例如新的政策或政治家的建议)发挥作用,其作用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这些外生性符号系统和政治域之外通行的实践“耦合”的程度。

      三、电子商务诱致新型专业市场生发的主观博弈模型

      下面将建立一种概念性框架,以解释专业市场参与者在电子商务诱致下,面对复杂环境中种种因素的影响去探索新的博弈方式的机制,以及市场主体的非线性交互作用如何使得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制度变为自我实施的机制。为此,我们做以下假设:

      (一)模型基本假定

      (1)博弈的当事人为特定专业市场的参与主体。

      (2)博弈的参与者只具备有限的主观认知。现实中市场主体的认知源于对过去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这些认知不足以使其能够对市场其他参与者的策略或环境状态做出完备的推断。

      (3)对于每个市场参与者i的“技术可行”策略的客观集合

(i∈N),不妨用一个无穷维度的空间来表示。在实际的演化博弈中,无论在哪一时点都只存在一个有限维度的子集处于启用状态。

      (4)所有的博弈参与者共享一个公共信念系统

,即专业市场具体的制度安排。除了专业市场主体目前所达成的公共信念之外,博弈的各方还会形成其自身的私人剩余信息

(s)。每个市场主体对于电子商务诱致下新型专业市场形成的博弈形式,都会有自己的主观认知,但这种有限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偏差。

      

      根据上面的假设,我们就可以得到电子商务诱致下新型专业市场形成过程中市场主体的主观博弈模型(见表1)。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根据现实中电子商务诱致新型专业市场生发的阶段性特征,[8~9]我们将新型专业市场形成的主观博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演化的初期,是有限理性的专业市场主体在复杂环境中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电子商务的出现给市场经营户带来了思想的冲击与转变,少部分市场主体开始试探性地运用电子商务这一新型商业模式,其组织结构与安排相应地进行了适应性创新,市场参与者在这个阶段通过不断地主观学习和尝试为以后主观博弈模型的建立积累原始信息;在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的融合期,市场催生了大量多元化的网商群体、电子商务支撑服务群体以及衍生服务群体等,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潜在需求与利益的诱致下,这些群体所构成的多元体系(快递、教育培训、法律、支付等)获得了互补性发展,并在开展电子商务的符号系统中不断衍生新的功能结构。市场主体通过对应用电子商务的经验知识进行归纳(包括编码与抽象),从而建构其对新型专业市场理解和认知的主观博弈模型。在新型专业市场的形成期,由于这种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互动发展的模式,存在着交易对象、品种、地点的可选择性和价格、质量、服务的比较性优势,并且符合现阶段国内外贸易发展的趋向,已经被市场参与交易的主体广泛接受。交易量的增多在促使摄影、快递、支付、软件等专业服务商不断进入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同时,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相互融合的生态在这种多元体制有机互动的演化博弈中逐步向更高级的形态转变。市场参与者则在这一显著的、指导性的符号系统中,根据自身认知的主观博弈模型展开博弈。

      如果在电子商务诱致下,专业市场的各单位主体不断运用相同的规则测度环境、预测报酬和选择行动决策,同时对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制度的认知能够达成一致,这时,市场各参与单位的主观博弈就是再生(即处于认知均衡)⑥的。[10]按照之前我们对于制度

的论述,假设下述不动点性质在域层次上成立,即对所有的i∈N,有:

      

      事实上,这构成了纳什均衡的条件。此模型说明,新型专业市场制度的形成是基于期望获得报酬(效用)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在其所在特定环境中通过与其他博弈当事者的交互作用或策略互动,能够达到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时才可以实现的。在这种状态下,当市场参与者推断其他主体不会变动决策时,他们自身也不会变动之前的策略选择,要不然会使其自身的利益遭受损失(新型专业市场的形成在本质上是一种博弈的“纳什均衡”)。当维持各自稳定策略的知识成为市场博弈主体共有的信念后,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制度就形成了。当然,在新型专业市场整体结构与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市场主体会随着环境的细微变化探索新的知识与策略,从而促进市场制度安排的渐进演化。但是,只要市场主体所在博弈环境没有出现剧烈或较大变化,那么市场各参与者就会继续维持之前形成的信念,从而使这一制度能够得以持续地被再生产出来。

      四、实证分析:以“中国小商品城”与“中国塑料城”为例⑦

      (一)两大新型专业市场生发的主观博弈机制

      以中国小商品城为例,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到2011年,虽然在电子商务的诱致下,义乌小商品市场基本实现了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互动、多元体系互补发展的态势,但在义乌市场上存在着全国性、本地性、全局性或行业性等多种多样的网上平台,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功能上相当悬殊。而在B2B与C2C电子商务平台上,阿里巴巴与淘宝网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除此外的大量平台尚未在经营方式、功能定位等诸多方面获得实质性突破,这就导致不同网上平台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各类电商平台亦或各淘宝网点在产品上的恶性竞争,最直接的严重后果就是造成网上商品品种及价格信息的混乱。此外,受资金及人员规模的束缚,分散式经营的网上经营户想要大规模网上推广及物流运作都很难实现,而第三方平台针对性的、符合需要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相对缺乏,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市场整体的发展,从而引发现有的传统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结合模式出现“制度危机”。与此同时,专业市场各个博弈主体或参与单位根据他们策略的启用集合

(i∈N)选择策略,在既定的制度选项中(这时基于中国小商品城自建电商平台的新型专业市场制度安排已成为可预期的制度现象),市场参与者根据其形成的

(s)与

预测报酬,并进行行为决策,那么其选择的策略应该让其获得的报酬(效用)实现最大化。由于之前众多电商平台的无序竞争以及相应配套机制的缺乏,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开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再加之义乌市政府以及市场管理部门在电子商务方面的鼓励和引导,基于中国小商品城自建电商平台的新型专业市场意会的或符号的信息浓缩逐步引发市场参与者的信念系统彼此趋同。

      当市场参与者对这一新型专业市场制度的认知达成一致,且维持各自稳定策略的知识成为市场博弈主体共有的信念后,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中国小商品城就形成了⑧。如前所述,既然新型专业市场的形成在本质上是一种博弈的“纳什均衡”,这就意味着,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良性生态的形成,最终将取决于博弈各方——市场经营者、市场管理者、生产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电子商务平台、网商服务公司、支付平台、物流配送企业等能否演化成协同的电子商务运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高度融合的网络集群,进而实现博弈各方共赢的局面。事实上,这种高度融合的集群能够实现的基本条件,就需要建立一套基于专业市场主体的多方参与的网络平台架构体系。电子商务诱致两大专业市场建设新型专业市场的动因主要表现在:(1)第三方电商平台汇聚着大量的不同行业,涉及信息范围较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为单独行业提供垂直搜索的能力,这就造成采购方在网上交易中一般不可能获得全面的供应商信息,以及行业的相关数据;(2)当今贸易时代,厂商或用户在交易中所涉及的不再局限于供应商的信息,还会涉及产品展示、仓储物流、支付等诸多重要环节。现实中,大多数传统B2B电商平台不能满足专业市场主体交易的需求;(3)构建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高度融合、联动发展的新型专业市场形态,不仅对于促进传统专业市场的转型提升具有现实紧迫性,而且对于形成商品交易、培训、商品展览、支付、快递等各行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商业生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两大新型专业市场生发的比较分析

      电子商务诱致下中国小商品城与中国塑料城的发展,都表现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动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传统专业市场数十年所积累的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为其发展电子商务奠定了良好的信任基础。而以实体市场为中心的分工协作网络集聚着大量的中小企业与客户资源,这为网上市场贸易产业链的整合与会员的扩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撑。可以这么说,实体市场所形成的需求和供给的整合能力是电子商务能够在虚拟市场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此外,虽然电子商务的交易效率高于实体市场,但对于专业市场中的很多产品种类、采购方或客户无法通过网上平台对其信息全部掌握,尤其是对不同产品在心理刚性和质量考核成本等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电子商务难以替代实体市场的全部功能,需要借助实体市场的展示等功能实现互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可以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明显提高市场信息资源的整合、配置以及传递的效率,有效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历史难题,这会促使专业市场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得到释放,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促进实体市场供应链技术的适应性创新,进而对客户潜在需求的发掘以及产品特征的创新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促使市场分工不断细化,从而拓宽了以专业市场为中心的分工协作网络。与此同时,网上市场的发展对传统专业市场业态与形态的再塑造,以及物流、仓储等配套体系的升级都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专业市场的发展是在特定环境(历史的、制度的、文化的)中适应性演进的,再加之经营商品种类的客观差异,在电子商务诱致下两大专业市场呈现了多样性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新型专业市场建设的成熟程度不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电子商务在近几年发展较快,网商集群效应明显,但市场经营户大多数网上交易仍是以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主实现的。这主要是由于义乌购上线时间不长,中国小商品城正处于加速实体市场与义乌购深度融合发展的时期,其新型专业市场的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较于义乌购,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则成立较早,且一直处于不断地完善之中,目前已打造出“中塑仓单”、“中塑现货”和“现货即期交易”三大互为依托、相互补充的电子交易平台,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交易情况来看,余姚中国塑料城的网上交易市场已相对比较成熟。此外,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在保护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企业标准化建设方面做的相对比较完善。第二,经营模式不同。义乌购与中国小商品城实体市场基本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一对应的互通融合发展,开创性地推出了适应其产品特征的B2R模式以及跨境电商“合计划”。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作为我国首家塑料全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形成了独特的、适合塑料流通的“中塑现货”、“中塑仓单”、“现货即期”三种交易模式和“中塑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交易服务、金融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的无缝对接,并拥有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无缝集成与协同管理技术。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电子商务诱致新型专业市场生发的过程中,市场中各要素(市场经营者、市场管理者、电子商务服务商、生产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等)通过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不断进行适应性演进,与此同时,市场内会持续催生出新的结构和功能,只有那些适应市场环境的新结构或功能会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其次,在此过程中,专业市场主体通过与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交互作用或策略互动,逐步形成多层级、多元体制的互补性进化。当“新型专业市场”这一制度安排意会的或符号的信息浓缩所引发的参与者的信念系统彼此趋同时,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就会逐步达成为稳定的均衡策略;再次,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良性生态的形成,最终将取决于博弈各方能否演化成协同的电子商务运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高度融合的网络集群,进而实现博弈各方共赢的局面;最后,由于专业市场的演进是在其特定环境(历史、制度、文化等)中内生性或自组织演进的,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的演化会呈现出多样性。并且,政府等权威力量在这一演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市场主体的演化环境和条件促进新型专业市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补充性和阶段性功能。

      基于本文的分析,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在演化初期,个体收益是诱发专业市场中微观经济主体安排创新的需求,管理层要确保自由、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及其与外部经济环境有机的流动性,这是专业市场开展电子商务并实现与之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演化的协同阶段要协调系统中各种体制、机制创新的兼容性,综合运用和完善财税、检验检疫、金融、海关、知识产权和人才等方面政策,以此来优化专业市场系统中各体制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在保障资源共享权益秩序的同时降低风险成本;演化的最后,新型专业市场制度的形成需要采用法律等形式确立不同系统中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和产权规则,在确保博弈规则公平公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制度、法律、人才等需求,以全方面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向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经济形态转型。

      第二,新型专业市场的形成需要充分发挥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自组织性,以释放更多新的利润流和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与技术进步有关的生产率),进而诱致专业市场生态系统中更多新功能和结构的产生,这是传统专业市场向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适应性”进化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其自组织演化的复杂性:一是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融合演化的内生性天然允许各个地方存在差异,例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B2R商业模式就是针对其产品特征应运而生的;二是即使规划者对于制度变迁的目标即最优新制度体系的认识已很明确,但由于现实经济的复杂性,制度变迁的过程也很可能并不按照预期的那样“标准”。故传统专业市场在电子商务诱致下进行制度演变的同时,需要顶层设计通过一种包容性的、互补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支持,在秉承市场主体博弈规则公平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对市场演进的效率、结构互补和均衡方面适时加以引导。

      ①将新型专业市场定义为“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高效融合的市场生态系统”(陆立军、张友丰、杨志文,2014),文中所提到的“新型专业市场”均指这一概念。

      ②比较制度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青木昌彦、保罗·米尔格罗姆、阿尔文·格雷夫、钱颖一、约翰·利特瓦克等,其中,青术昌彦因在比较制度分析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理论贡献,被认为是比较制度分析最具代表性人物。

      ③按照比较制度分析理论的观点,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显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表征,该表征差不多能够被相关域所有当事人所感知,可以理解是与他们策略决策相关的。

      ④经济学目前尚无法证明,实际决策和信念的双重收敛通过一种相互作用的合理机制是可能的,尤其在行动决策包含新奇因素的情况下,证明双重收敛就更为困难。

      ⑤更一般地,可以假定每个参与人对于策略决策和私人信息的每项组合赋予一个定义在后果空间上Ω(T)的概率分布。

      ⑥更一般和现实的情况可能是,专业市场参与者在整个时间过程拥有多个推断和预测规则,它们在有些方面是竞争性的,在另一些方面是互补的。这样,市场主体面临一种连续变化的制度,可能会尝试其中的每一种,然后从中选择他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最适合的规则。市场参与者将发展出一种类似于综合规则之类的东西,决定在哪种情况下选择哪种规则。但是,当多种规则的固定集合一直被参与人作为通常的决策工具时,我们仍然可以说其主观博弈模型是不断再生的。

      (⑦关于电子商务诱致下中国小商品城的历史演进分析,陆立军、刘猛(2013)等已做了相关探讨(本文更注重于专业市场主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主观博弈分析),中国轻纺城电子商务的开展大体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小商品城在电子商务诱致下发展的三个阶段为:萌芽期(1998-2002),多元体系互动发展阶段即融合期(2003~2011),新型中国小商品城形成期(2012~)。中国塑料城在电子商务诱致下发展的三个阶段为:萌芽期(1994~1997),融合期(1997~2003),新型中国塑料城形成期(2004~)。中国塑料城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标志性事件为,1994年(中国塑料城成立之后的第二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与中国塑料城发展相应的配套服务结构——中国塑料城信息中心便建成运行。之后,依托中国塑料城信息中心,以ICP信息提供商形式诞生的中国塑料信息网于1997年成立。2004年9月,余姚中国塑料城物流有限公司组建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目前,中国塑料城与网上市场经过九年多的互动创新、融合发展,已经打造为集塑料电子交易、结算和信息资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中国塑料城市场生态系统也在不断成熟完善。

      ⑧2012年10月,以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为依托、集信息发布、信息担保、交易支付、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专业B2B电子商务平台——“义乌购”正式上线运营。“义乌购”的诞生,使得中国小商品城真正实现了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其由传统专业市场向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专业市场的转变。

标签:;  ;  ;  ;  ;  ;  

电子商务在新专业市场中的主观博弈机制:一个比较系统分析框架_电子商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