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与弓形体混合发病的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猪瘟论文,弓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镇朱文朝养猪场位于镇西,交通方便,人员流动量大,给其疾病预防带来了严重隐患。2009年5月15日该场发生了猪瘟与弓形虫混合感染。现将其诊断与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一、发病情况
朱文朝养猪场饲养的21头妊娠母猪、135头断奶仔猪及肥育猪,初突然发病,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便秘,流产和产出死胎等临床症状,根据平时经验,随即用青霉素、链霉素和安乃近等药物肌肉注射治疗,但效果不好,4天累计发病妊娠母猪15头,仔猪及肥育猪86头,死亡肥猪23头,母猪流产与产出死胎2窝。
二、临床症状
起初病猪精神委靡,食欲不振或废绝,发烧,体温高达41~42℃,稽留热,眼和鼻流出黏性分泌物,常卧地不愿起立,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呼吸,咳嗽,便秘,排出算盘珠状干硬粪便,小便色黄,全身体表淋巴结肿大;妊娠母猪出现流产和产出死胎;后期病猪耳朵、鼻、四肢下部及腹下部出现紫红色斑点、出血,最后呼吸极度困难,后躯摇晃,共济失调,体温下降而死亡。
三、剖检变化
全身黏膜、浆膜等处都有程度不一的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充血,暗红色,切面多汁,呈弥漫性出血,有的呈大理石状,尤其是颈部、肠系膜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喉头会厌软骨上有出血点。心包、胸腔有浅黄色积液,肺脓肿大,间质增宽,有点状坏死灶,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的液体。肝脏肿大、硬度增加,有针尖大的坏死灶和出血点。肾脏色变淡,有出血点。膀胱有许多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脾脏有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在脾脏的边缘呈黑色,略突出于脾表面,大小不一。胆囊黏膜可见溃疡和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病程较长的猪,盲肠、回盲口黏膜上有坏死,突出于肠黏膜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同心轮层状的纽扣状溃疡。个别脑膜和小脑充血、水肿,有出血点。
四、细菌、病毒检测
我站无菌采病死猪扁桃体和肾,送江苏农学院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检测(制作压片、染色和镜检),可见呈明亮黄绿色荧光点。同时无菌采肝脏、肺脏、淋巴结、胸腔积液送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姬母萨氏染色后镜检,均发现有一端稍细,另一端钝圆,呈月牙或香蕉形的弓行虫。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等综合分析,诊断为猪瘟与弓形虫混合感染。
五、治疗
1、首先立即将病猪进行隔离饲养治疗,彻底清扫猪圈垃圾和粪便,并集中焚烧处理;对猪舍及周围环境、饲槽、饮水槽等器具用2%烧碱溶液或0.01%百毒杀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每日1次。其次,防止猫、狗等动物进入或靠近猪舍,对养猪场进行灭鼠。
2、对于弓形虫,患病猪用磺胺-6-甲氧嘧啶针剂,按60~80mg/kg体重(首次量加倍),维持量30~40 mg/kg体重,一次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日,同时配合使用30%安乃近5 ml、5%维生素C 5~10 ml、1%维生素B 1 3~5ml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3、对于猪瘟,病猪用本场自制的猪瘟高免血清,进行肌肉注射,每头10~15ml,隔天重注1次,剂量减半。在应用血清后1周后再注射猪瘟疫苗,每头猪5头份。对尚未发病的猪进行猪瘟疫苗的紧急接种,剂量按5头份/头进行肌肉注射。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治疗措施,基本控制了病情的发展,除7头患病较重的仔猪死亡外,其他病猪慢慢好转。
六、小结
1、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和防治效果的综合分析,确诊该猪场发生的疫病为猪瘟与弓行虫混合感染。
2、目前猪瘟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不够典型,只凭眼判断易造成误诊,必须经过实验室检验等综合诊断,特别是混合感染的病例,一定要分清主次,才能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3、猪群发生本病后,必须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必须应用两种病的特效药物来控制,否则会使疫情加重,死亡率增高,造成较大的损失。
4、该场爆发本病,主要是从外来人员携带病菌,以及天气变化、饲养管理的不当,使猪的抗病力下降,引起本病原的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防治本病的根本办法是消除外来疫源和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的环境卫生,增加多种维生素,搞好防疫灭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