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王娟瑾

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 215200

【摘 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吞咽障碍评分、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吞咽障碍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症状,缩短其鼻饲置管时间,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护理总有效率。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患者出现吞咽障碍,极易引发误吸、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进食恐惧、营养不良、脱水及肺部感染机率增加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不仅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1]。为此,在脑梗死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症状时,需尽早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对其进行干预,才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2]。本研究主要探究了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均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并存在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排除标准:存在脑肿瘤者、多脏器衰竭者以及意识障碍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9~76岁,平均(57.6±3.5)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50~77岁,平均(58.1±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遵循医嘱为患者提供日常的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护理。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营养支持护理。将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低脂及热量适宜的食物完全捣碎,对患者进行鼻饲。在鼻饲的过程中为避免患者发生胃内容物反流而引起误吸,需要将床头抬高30~40。若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则需禁食直至出血症状完全消失后,才可进行鼻饲。对于具有一定进食功能的患者,需引导其取仰卧位,并将头部抬高30,以前倾颈部方式进食,给患者提供的食物需柔软、容易移送和咀嚼。在喂食患者的过程中,速度需匀速且缓慢,以使患者咀嚼充分。待其进食完毕后,需观察有无食物滞留在其咽部。为避免患者因进食过快而出现哽噎或将食物吸入肺部,护理人员还需引导患者掌握空吞咽、重复吞咽、交替吞咽及点头式吞咽等方法[3]。②吞咽功能训练指导护理。先引导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然后使用冷热棉棒快速刺激其咽部,刺激动作需迅速、轻柔,在此过程中需引导患者自身作吹气、空吞咽的动作,并对颊部进行按摩。为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舌体运动功能,还需引导患者进行舌肌训练,若患者舌头萎缩或伸缩无力,护理人员可采用消毒舌钳对其进行帮助。另外,还需引导患者进行喉上抬、咽肌、唇部运动和声带闭合等一系列动作的训练.每次训练控制在30min左右,早晚各1次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吞咽障碍评分、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和护理效果。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患者的吞咽障碍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其吞咽障碍症状越严重。护理效果判定标准:显效为护理后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且可恢复自主饮食;有效为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但未达到正常值;无效为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无明显改善,进食困难[4]。护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吞咽障碍评分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吞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吞咽障碍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吞咽障碍评分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比较()

3讨论

脑梗死是因脑部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氧坏死而引发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5]。脑干是神经纤维集中的最重要神经束之一,当该部位发生梗死后,极易引发患者出现多种多样的不良症状和并发症状,如高热、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偏瘫、意识障碍、发音困难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取决于梗死发生的部位、梗死面积的大小,病情轻者多出现上述各种肢体或器官障碍症状,病情重者则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

吞咽功能障碍作为脑梗死患者的多发并发症之一,有数据显示脑梗死发生急性期吞咽障碍的概率高达23%[7]。吞咽功能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稳定情况和治疗效果,同时还极易引起患者出现误吸、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进而导致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8]。为了缓解和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需尽早恢复其吞咽功能,早期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速度,如对早期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提供鼻饲和喂食护理,能够保证患者机体摄入充足和均衡的营养,从而有助于提高其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另外引导患者进行简单的舌体运动功能、舌肌功能、喉上抬、咽肌、唇部运动、声带闭合等系列动作训练,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咽喉处的血液循环,并对其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进而有效促进其吞咽功能的恢复[9]。

本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吞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吞咽障碍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和护理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蔡月梅[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症状,缩短其鼻饲置管时间,还能有效提高护理总有效率。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夏莎莎,罗晓敏,李静静.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39(06):706-707.

[2]王敏,符晓艳,江礼,等. 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中国临床护理,2017,9(03):210-213.

[3]曹淑娟,王永昌.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3):188-189.

[4]谭高小,莫素莹,卢雪云.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5):170-172.

[5]马莉.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管饲营养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6):34.

[6]赖若芸,农秀明,张美花,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1(02):115-117.

[7]刘伟,常娜,张朝钢,等. 早期保护性气管插管对脑干梗死并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 肺部感染及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9):83-85.

[8]周敬华,揭毅,熊从珍. 早期保护性气管插管对脑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吞咽功能、肺部感染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5):332-334.

[9]周德艳. Vital Stim电刺激治疗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J]. 医疗装备,2019,32(06):180-181.

[10]蔡月梅.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9):65-66.

论文作者:王娟瑾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3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王娟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