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遂志”论文

《论语》中的“遂志”论文

《论语》中的“遂志”

李 阳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 “君子以致命遂志”,不同学派所看重的“志”不同,相应的如何“遂志”也是不同。从《论语》一书中谈及何谓“遂志”与何为“遂志”。在《论语》中,“遂志”中的“志”指“志于道”,而“道”的核心是“仁”,也就是说“遂”的“志”是“仁”。那何为“遂志”呢?其一,认为“孝”是“为仁”的根本;其二,将“忠”和“恕”视为“成为仁”的功夫和方法;其三,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四,认为“勇”是统摄于“仁”;其五,将“仁”落实到具体的现实实践当中。

关键词: 论语;遂志;仁

“遂志”最早出现在《周易·困·象》中的“君子以致命遂志”,是指在困境中,不管情况多么糟糕,都要欣然接受,来成就自己的志向[1]。“遂”的解释是:“亡也。从辵 声”,“遂”字从结构上看是“辵 ”,有满足、成就之意。“志”的解释是:“意也。从心ㄓ。ㄓ亦声”,“志”字从结构上看是“之心”,从形似上看是“士心”,有意向、抱负、决心之意。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NIPPV单用,纳洛酮联用NIPPV能显著增加PO2水平和降低PCO2水平,增加SaO2水平,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纳洛酮联用NIPPV能显著纠正机体酸碱平衡,纠正低氧血症;其次,住院死亡率和再次有创气管插管率显著降低,说明纳洛酮能显著降低NIPPV治疗失败率,同时显著减少住院时间,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说明纳洛酮联用NIPPV安全性较好。

“遂志”不同学派所看重的“志”不同,相应的如何“遂志”也就不同。笔者从《论语》一书中谈及何谓“遂志”与何为“遂志”。

1 何谓“遂志”

《论语》中载,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说如果早上能够认识到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孔子用他的一生在推行他的“仁政”思想,但是,他的“仁政”思想并未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用,因此他便开始周游列国,各地讲学,用一生时间在宣传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仁政”,以此来实现他的“志”,孜孜不倦。可知孔子一直都在“志于道”,认为“道”比生命还要可贵,可以说孔子是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述而》中,孔子提到:要将“道”作为志向,将“德”作为依据,将“仁”作为皈依,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乐的范围。这章直接表明孔子是将“道”作为志向的,孔子“遂”的“志”变为“道”。朱熹非常详细的注解了这句话,朱熹认为,孔子所说的“道”,是指人文伦理日常生活所用到的,是人能够成为人的道。张岱年先生曾明确说过,《论语》中的“道”,是指“人道”,与老子等说的“道”并非是一个“道”。《论语》中的“道”是“人道”,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仁者,人也”说明“仁”是人本身固有的本质,“道”与人关系密切,那么孔子所说的“道”也就是“仁”。根据朱熹的理解,若将人道作为人内在的精神品格的时候,就是德;而将这种道德上升为最高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仁。可见道德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仁”。孔子所要“遂”的“志”是“道”,但最根本“遂”的便是“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有每天都做到“克己复礼”,才能够“天下归仁”。“克己复礼”是“仁”的一部分的表露,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最终“天下归仁”,是对整个“仁”的全面诠释。

孔子在《卫灵公》中说:志于仁的人,完全不会为了活下来而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仁人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恪守仁义。“杀身以成仁”并不是说“仁”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而是人们为了不违背仁义可以不顾生命的安危。这涉及到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与水火的性质不一样。孔子在《卫灵公》中还说:“当仁,不让于师。”孔子是非常重视尊重老师的,注重师道,学生是不可以违背师命的。但是在“仁”面前,即使是老师,也是谦让于“仁”的。由以上两处可见孔子是非常重视“仁”,并将“仁”放在首位,孔子所倡导的最高的人道理想和道德标准便是“仁”。

在《论语》中,“遂志”的“志”是指“志于道”,孔子的“道”是指“人道”,是人能够成为人的正道,与老子等所说的“道”并非同一个“道”。“人道”是人能够成为人的正道,孔子又说过:“仁者,人也”(《中庸》),“仁”是人自身固有的本质,而“仁”又是“道”的核心,我们可以理解在《论语》中所要“遂”的“志”便是“仁”[2]

“有事询问,你可以不答。”是萧飞羽淡然的声音。鬼算盘没有收回目光。萧飞语冷漠地道:“为何给萧家百日限期?”鬼算盘空洞地道:“我也是生意人,所以喜欢萧家做生意诚信为本。百日可以使萧家细思量得失,也算计萧家最终会选择远逸。”萧飞羽若有所思地道:“如果你愿意尽所知告诉我一些想知道的事也许生命之路可以拉长一些。”

“忠”的解释是:“敬也。从心中声。”“忠”从结构上分析是“中心”,有尽心做事、诚意待人处事的美德之意。“忠”在《论语》中,虽然出处不一样,但都说明一个成为“仁”的功夫。“忠”不管是尽自己之心来做事或者待人,都是将自己设身于度外,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论语》中记载,樊迟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说:“仁人都是先经历困难,然后才会有所收获,这就是仁。”尽自己之心做事是“成己”,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是“成物”,只有“成己”和“成物”同时具备,才是成仁[4]

2 何为“遂志”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论语》中“遂”的“志”是“道”、是“仁”,那何为“遂志”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虽然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但并未对其做出明确地定义。徐复观先生认为:就仁的自身而言,它只是一个人的自觉地精神状态[3]81。使仁的这种自觉精神能够明明白白的诠释出来,一方面就是对自己的内在而言,要不断地学习,发出无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外在而言,要有责任感。也就是说仁的自觉地精神状态不仅要成就自己,同时也是要成就别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努力于学的动机,努力于学的方向,努力于学的目的[3]81。如果将这种精神状态在具体的生活行为上进行实践,那么就是实现了仁的一部分;从仁的整体来看,是一种方法。也就是“仁之方”(《庸也》),“仁之方”是仁的某一层面上的意思。孔子教育他的弟子,就是告诉他们“仁之方”。孔子的每一位弟子所接受的教育的程度,其自身情况是不同的,孔子根据弟子具体的情况对其进行指导,使其成为作为仁的方法。接下来就是从不同的弟子向孔子问仁中,根据孔子的不同回答来进行阐述说明何为“遂志”。

2.1 孝为仁本

“宽”的解释是:“屋宽大也。从宀苋声。”“宽”从结构上分析是“宀苋”,有饶恕、度量大之意。孔子非常强调宽厚这一品格,如“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和责备自己,对待别人就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要求和责备别人的时候尽量能够做到宽容和忠厚。“为人忠。”(《子路》)与别人相处交往忠厚老实等等。这些都是说要宽容、忠厚。“宽则得众”只有为人宽容忠厚,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

2.2 忠恕而已

“恭”的解释是:“肃也。从心共声。”“恭”从结构上分析是“共心”,有尊敬、谦和之意。“恭”在这里是指恭敬。“恭则不侮”自身仪表端庄就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外表端庄有礼,这样人们就会尊重他,并认为那些花言巧语,伪善的人,是不会有太多的“仁德”的。孔子在回答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候,孔子说:“居处恭。”(《子路》)日常生活起居态度端正。说明不仅仅只要自身仪表端庄、行为守礼,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端正,这样才可以以“仁”教化天下,因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如果不庄重,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本研究使用的全景相机为尼康KeyMission 360,全景相机拍摄的照片如图2所示。拍摄的时候使用自拍杆,选取拍摄点后即可拍摄。拍摄后由相机自动将图片拼接成全景图片,不需要再使用图片拼接软件进行拼接处理。

“恕”的解释是:“仁也。从心如声。”“忠”从结构上分析是“如心”,意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论语》中记载,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就好像是去接待重要的宾客,役使百姓就好像是去承当大祭典。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要有怨言,不是在岗位上也不要有任何怨言。”出门工作就好像是去接待重要的宾客,役使百姓就好像是去承当大祭典,这是对自身内在而言的,是“成己”。自己不想要的、所厌恶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这是对自身对待万物而言的,是“成物”。《论语》中还记载,子贡说:“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不断地给百姓好处,并且能够救济众人,怎么样?可以称之做到了仁吗?”孔子说:“能够做到这种事的人,不应该称之为仁,必须是圣人啊!尧舜或许都很难做到啊!做到仁的人,你要想站稳脚步就要让别人站稳脚步,你要想飞黄腾达就要让别人也飞黄腾达。能够从眼下的事实中选择例子一步一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能够不断给百姓好处并且救济众人,是“仁”的一种功能或效果,没有体现愿意这样做的动机,因此孔子提出你要想站稳脚步就让别人站稳脚步,你要想飞黄腾达就让别人飞黄腾达。这种既是“仁”的功夫,又是方法。只有将“仁”的这种精神落实到功夫和方法,而只有在具体的现实行为中才能体现这一功夫和方法。另外,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是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具体表述;不帮助别人的坏事,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延展。

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仁”。“仁”作为一种内在状态,“忠恕”就是成为“仁”的功夫和方法。“忠”是对自身的内在而言的,是“成己”;“恕”是对自身的外在而言的,是“成物”。

2.3 克己复礼

《论语》中记载,颜渊问孔子怎样做才能成为仁。孔子回答说:“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礼的要求便是仁,只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天下人就将把你归为仁人。要想做到仁人是需要靠自己的,不能依赖于别人!”颜渊又问具体的条目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何万贯(2007)认为,写作是一个过程,包含第一写作过程和第二写作过程。前者指学生收到写作任务,完成后上交作文的过程;后者指学生收到批改过的作文并根据评语修改的过程。在第二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分析并理解评语和反馈信息,重新组织与修改作文。这是一项高级认知活动,对提高作文质量至关重要(何万贯,2007)。

“复”的解释是:“行故道也。从夊,畗省声。”“复”从结构上分析是“畐夊”,有行于故道之意。“礼”的解释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豆。豆亦声。”“礼”从结构上分析是“示乚”,有人类的行为规范、规矩恭敬的态度或行为、仪式等之意。“复礼”就是按照规章行事,在视、听、言、行上符合礼的要求,也是“成己”。“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命题,就是克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欲望,使行为符合礼仪的要求,这样就能够从“成己”方面达到“仁”。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离开水火的,孔子强调说人们应该将“仁”看的比生活用的水和火都重要,水和火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但是存在着危害,对人是不友好的,当你不小心掉入水里或者火里,可能就会要了你的性命;而“仁”是友好的,不会危及任何人的性命。

斜对面卡位上有个中装男子很注意她。也是一个人,在那里看报。比她来得早,不会是跟踪她。估量不出她是什么路道?戴的首饰是不是真的?不大像舞女,要是演电影话剧的,又不面熟。

那为何从“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呢?首先,孔子所“复”的“礼”是指周礼,“复”不是说要返回到周礼那个时代,而是继续继承和发展周礼。礼在很早之前就产生了,只是在西周时候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在的表现,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既是遵守“礼”那又有什么用呢。“礼”既然是“仁”的外在表现,那么,遵守礼就会达到“仁”。“仁”并非是孔子创造的,而是在之前就存在,孔子只是将其从模糊状态变得更为清晰。其次,“仁”的含义是:“仁,亲也,从亻二”,也就是说“仁”是在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中产生的。人虽然表面上是自由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受到社会伦理要求的。当人与人之间交往符合了规范,也就是礼,那么也就是达到了“仁”。如果一个人要想做到“克己复礼”,就要从具体的功夫下手,也就是在视、听、言、行上做到符合“礼”的要求,这样从内到外最终会做到“仁”。

“克”的解释是:“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凡克之属皆从克。”“克”从结构上分析是“克”,形似“十兄”,有制服、约束之意。“己”的解释是:“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属皆从己。”作为代词指自己、己身。“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有欲望的,只有达到欲望,才能成就自己。这样就会产生“私欲”,而这个“私欲”就是不能为“仁”的重要原因。“克己”就是克制住这种私欲,对自己严格要求,也就是指人要克制住自己生理、心理的欲望,也就是“成己”。

2.4 仁者必勇

论语中记载,孔子认为具有仁的人必然是勇敢的,而勇敢的人不一定具有仁。

“勇”和“仁”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孔子认为志于仁的人,绝对不会为了活命而做出有损仁义的事情,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恪守仁义。“仁”包含了忠恕、恭、宽、信、敏、慧等多方面,而“勇”是统领于“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勇气,是不会为了仁义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所以说有“仁”的人才是最有勇气的。

但是有勇气并不是具有仁的人,一个人如果有勇气,但是他的行为举止不符合礼的要求,那么他也不是一个仁人。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一个好勇的人,孔子批评子路的好勇,认为他的好勇是“喭”,是粗俗鲁莽的。孔子认为喜好勇敢但是不爱学习的人,会犯上作乱。只有具有以“仁”为基础的“勇”,才能成为如孟子所说的不被丰富的财产和高贵的地位所迷惑、不因为贫困和地位低下而改变志向、也不向权利和武力屈服的人,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丈夫。

2.5 仁之五德

《论语》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慧。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论语》中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庸》中记载,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仁”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美德,“亲亲”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孔子所说的“爱人”与其他学派是不一样的,孔子的“爱人”是具有差序格局的,首先是要爱自己,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爱自己就是爱父母,然后是爱兄弟姐妹,最后是爱朋友。“亲亲”是一个“亲”是指亲近,第二个“亲”是指父母,就是说亲近父母是人为仁最基本的起点。孔子要求弟子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

“信”的解释是:“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从结构上分析是“人言”,有诚实不欺之意。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人世间,不可以无信。孔夫子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就像是车没有輗軏,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非常重视诚信,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一个人不讲究诚信,不知道怎么行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与朋友交往,说话要讲究诚实守信。“谨而信”(《学而》),少说话,说的话是必诚实可信。“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说的话一定要可信,行动一定要果断。“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言语忠实可信,行动忠厚可敬。诚信一方面是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另一方面就是要将言语落实到实际中去。所以说诚信是“仁”的品德之一。

比较常见的嫁接方法主要是切接法。需要进行嫁接的幼苗应该比茄子砧木幼苗提早播种15天,一般砧木播种65天内就可以进行嫁接了,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幼苗成活。砧木生涨到5-6个真叶后,茄子幼苗生长到3-4片真叶后,进行嫁接。在嫁接前一天下午,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兑水15 kg,均匀喷洒苗床,杀菌处理。

“敏”的解释是:“疾也。从攵每声。”“敏”从结构上分析是“每攵”,有聪慧、勤敏之意。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我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爱好古文,勤敏好学获得知识。“执事敬”(《子路》),执行任务认真谨慎。“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对工作敏捷勤劳,说话上小心谨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子认为一个人在言语上小心谨慎,在行事上勤快敏锐,就会有所作为。

“慧”的解释是:“儇也。从心彗声。”“慧”从结构上分析是“彗心”,有聪明才智、敏捷之意。”以慈惠的方式对待别人,就可以使天下人服从。

孔子非常注重“力行”,认为“力行近乎仁”(《中庸》),只有进行实际行动才更接近仁。孔子通过“恭、宽、信、敏、慧”这五种品德将“仁”落实到具体的现实当中,用这五种品德来“成己”,对“成己”这一层次上的某一方面进行加深,便会“成物”。如果能在行事中体现着这五种品德,那么就做到了“仁”。

①依据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临床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以临床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整合成14个工作任务领域、43项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相应任务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入院护理工作任务领域包括实施入院护理、病人运送、生命体征观察及护理技术、医疗与护理文件书写、标本采集技术5项典型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又对应不同职业核心能力。②将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转化为临床情景,并将每个临床情境分解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确定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在内的三维教学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遂志”实现自己的志向。在《论语》中,何谓“遂志”,孔子的“遂志”就是实现他的“仁德”的志向。关于何为“遂志”,也就是如何为仁?其一,认为“孝”是“为仁”的根本,“孝”是一切情感的首位,要想成为仁人,首先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其二,孔子将“忠”和“恕”视为“成为仁”的功夫和方法,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进行具体的说明。其三,孔子认为“克制住自己的私欲,使其符合礼的要求”。“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只要符合礼,就会体现仁。其四,认为“勇”是统领“仁”的,具有仁的人必然是有勇气的。其五,将“仁”落实到具体的现实实践当中,从恭敬、宽厚、信用、敏锐和慈惠五个方面,具体说明如何为“仁”。

弹性蛋白酶(Elastase)是从胰腺中分泌的一种酶。弹性蛋白酶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吸湿性,等电点9.5±0.5,适用的pH范围为8.6~9.2,易溶于水和稀盐酸溶液,在pH 4~10.5的范围内,溶解度可达50 mg/mL。弹性蛋白酶可从鸡的胰腺中提取。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2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4 ]王恩来. 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收稿日期: 2018-07-05

作者简介: 李阳(1995-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382( 2019) 01-0027-04

(责任编辑 孙胜文)

标签:;  ;  ;  ;  

《论语》中的“遂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