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埝坛水务所 1026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也在不断建设革新。水利水电工程是百年大计,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内容包括:影响所在区域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泥沙淤积,对地质的影响。结合这些内容,总结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内容有水环境保护,环境空气保护措施,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和植物保护,最后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化建设,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和生态环境协调,工程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生态建设施工管理等等。
一.前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提出的生存和发展基本战略,这一关键也是人类对社会以及经济等作出的新的界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迅发展,开始不断对自然界进行索取,从而引发大量资源和能源浪费情况。水利水电工程的大量兴建,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如何防治水利水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影响所在区域气候
修建水利水电工程,会促使的当地降雨量增加,水利工程大面积蓄水,阳光辐射提高蒸发量。降雨区域划分出现变化,水库温度降低某,库区临界降雨量减少。在一定距离之外的区域的降雨量增加。如果所在区域地势较高,背风区域的降雨量会减少。此外,所在区域原有降雨时间会发生改变,以贵州省为例,一些大型水库在夏季,水面温度比较高,促使大气流增强,从而增加了降雨量。当水库建成之后,水库区域的下垫面从陆面变成水面,和空气之间进行能量的交换,交换的方式和交换的强度均发生变化,这就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年平均气温也有所提高。
2.对水文的影响
当水库修建完成之后,水库下游的河道在流量过程中,会导致周围的环境受到影响。在水库当中,存储了一定的汛期洪水,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汛期基流进行截留,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下游位置的天然胡泊或者池塘,导致水大来源别断绝。下游位置的地下水位开始下降,入海口河流量缩减,导致河口位置出现淤积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海水倒灌。这时的和流量不断降低,河水的自净能力下降。针对那些以发电为主的水库来说,一般在电力系统当中均承担着峰荷,促使下泄流量每天的变化幅度逐渐增大,这种情况下的下游河道水文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导致航运、灌溉引水以及养鱼等方面均收到一定影响。如今,水库下游的河道水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河流出现断流,这就会导致水质发生恶化。
3.对水体的影响
水库中开始蓄水,库内水流速度减缓,滞留时间延长,导致大量在水上的悬浮物下降,导致水体变得浑浊,色度也有所降低。水库内部的流速降低,藻类活动增多,呼吸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水中钙,导致水体硬度被降低。水流速减缓,水、气之间交换速度变慢,这时的污染物被迁徙和扩散。如果水流速减缓,对藻类的光合作用带来帮助,藻类大量生长,会导致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4.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水利水电工程对周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的主要体现在陆生动物、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四个方面,对于生物的影响有直接性影响和间接性影响两类在对陆生动物的影响上,一方面在施工期间直接对陆生动物本身进行直接破坏,另一方面陆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赖以生存的土壤、植被、气候等发生变化,间接影响到陆生生物的生存4[]。在陆生植物上,工程施工直接对地表植物进行的铲除破坏,新建水库与外界的公路交通系统对原有的森林进行改造。在水生植物的影响以藻类植物为主,促进藻类植物生长,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变化水生植物以对鱼类的影响最大,水库大坝的建立切断了鱼类的徊游通道,徊游鱼类无法进行季节性的生长徊游,导致泪游性鱼类的数量减少甚至鱼种的消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在解决徊游性鱼类的问题上,主要采取对徊游性鱼类进行人工养殖和人工建设徊游通道两种方式。除此以外,水库在下泄清水时,水势较猛,水流较快,水温较低,对鱼类的正常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
5.对地质的破坏
在地质影响方面,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可能会导致地质结构发生改变,引发水坝地震、水库浸没和水库渗漏等。水库在大量蓄水情况下,地下岩层表面由于受到不平衡的重力和切力,地壳表层的应力增大,引起地质构造发生变化,从而加大了水库局部区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同时,水库蓄水使得周围流域及农田的地下水位出现不同幅度的升高,随着水库水位的上升水库土体的抗强度能力相应减弱,容易引发水库土体塌方滑坡的可能。水流电解质和碳酸盐含量发生变化容易引起的土壤的盐碱化,水质污染导致随着土体渗透至周围流域,导致局部水体污染,水质下降。陆地的地下水水位升高,也提高了沼泽变化的可能。水利水电工程在土壤的影响可分为有利影响和有弊影响。在有利影响上,在汛期水库蓄水,对下流的农田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了农田在大流量降水下淹没;水流放缓使得土壤结构发生变化,更适宜农作的生长。在土壤破坏方面,水利水电工程促进了下流农田的沼泽化和盐碱化,地表植物的生长能力减弱,对农业种植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部分农作物产量减少。
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提高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各个环节均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高相关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工程开发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应当对工程的合理规划、调度等方面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指标,尽量较少对陆生动植物和水生动植物的破坏,以最小的生态环境破坏换取最高的经济效益。政府及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对刁;利水电工程工作人员的知识宣讲和法规培训,了解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帮助树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深刻认知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在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过程中,需要借助相关法律法规或奖惩机制来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鼓动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到工程项目的施工监督中。
2.优化工程对生态环境核算评估
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破坏的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植被破坏等,这些对环境的破坏需要较长的周期恢复。在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审批过程中,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评估审核,要求对工程涉及的生态环境改造各个项目进行利弊说明,并用得出的利弊相关关系来分析该项工程的开发建设可行性。在生态环境损失价值核算过程中,依据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将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经济社会效益与环境折损的相关关系进行梳理。在生态环境影响核算评估过程中运用多种评估方案,从农作物产量变动、恢复生态环境的人力支出、搬迁选址补贴支出、预防性支出等多角度进行全方面核算。根据核损评估利弊结果,科学性预测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合理选择开发水利水电项目,寻求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3.建立完善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核算评估结果,综合分析项目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方案。根据补偿方案提供补偿资金,在以往的工程项目失踪,补偿资金往往不能完全弥补工程对于周边生态环境及生态资源的破坏,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参与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完善中,由政府部门直接参与生态环境补偿,补偿资金由政府部门进行统筹调配,在短期内未用于的生态补偿使用的资金作为未来生态补偿基金,由于未来恢复生态环境和资源使用,政府部门在参与过程中保证了补偿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将生态补偿资金真正落到实处用于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人工养殖鱼类、人工建立徊游通道等相关措施,使工程项目的生态核算评估与补偿机制相适应,最大程度减小对生态的破坏。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对促进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着重要作用,而为进一步发挥水利工程应用价值,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实现经济、生态共同发展,还需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并构建评价机制、影响预测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来有效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将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环境的改变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程幸福. 浅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3):250~251.
[2] 张海峰.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哲学反思[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05):143~145
[3] 孙晓岩. 浅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0:125一126.
论文作者:张,琨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7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水库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生态论文; 鱼类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