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非正式制度变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促进非正式制度变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增进非正式制度变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42(2002)03-0021-03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到现 在,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演变 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在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经济 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1](P371-403):经济信用的严重失常, 急功近利的短期市场行为,职业道德的缺乏,千奇百怪的寻租现象,等等,这些在市场 化体制变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越来越影响着市场体 制的稳固和完善。有的学者从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但是均未能揭示 问题的本质,也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 ,本文试从制度变迁、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并 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加速推进非正式制度变迁,使之与正式制度相适应,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以期消除这些问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制度,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制度通过提出一系列的规则来界 定人们选择的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交易费 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2]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 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2](P10)正式约束又称正式制度, 一般是指由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它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 非正式约束又称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 世代相传、渐进演化的一种文化。它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 意识形态等因素,其中意识形态和习惯在非正式制度中影响最深,处于核心地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正式制度只有在被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 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持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 相互融合、协调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

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和来源不同。非正式制度的出现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的 渐进的演化过程,它是人们多次重复博弈的结果。在正式制度设立之前,人们从收益和 效用最大化出发,当与他人发生不断重复相互作用时,选择了某种相互合作的结果,这 种合作的结果一旦成为人们的共识与习惯,就形成了非正式规则。它往往是一种历史积 淀与文化演进的结果,因此,它并不是完全按照理性原则来发展的,它更多地受到意识 形态、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约束。

正式制度的产生是需要各方面明确认可的。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在多次重复的情况下 ,它也是各方面多次博弈的结果,即非正式制度的形成一旦成为人们有理性的选择,作 为博弈的规则,也就演变成为正式制度。另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个 人为获取信息而花费的交易费用可能十分高昂,同时又没有一项非正式制度或正式制度 降低它,因而合作很难达成。但由于外部利润的存在,博弈双方主体都想获得,于是, 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博弈双方主体共同进行制度设计,提出了正式的博弈规则(注, 这种博弈规则也应来自博弈双方的共识与习惯的约束),降低了交易费用与成本,带来 效益,进而,就产生了正式制度。因此,一般说来,正式制度是一种有理性选择的结果 。

2.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可移植性不一样。一些正式制度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 一个国家,如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基本原则,但与之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由于其内在的 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其可移植性就要差得多,它要取决于文化遗产对移植对象的相容 程度。

3.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发挥机制与作用不相同。正式制度的变迁,需要得到其行 为受这一制度安排约束的一群当事人的一致性同意,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则不需要群体行 动来完成。正式制度的发挥有赖于强制性的实施机制,而非正式制度的发挥则依赖于文 化的功能、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正式制度固然可以用来严格规范市 场主体,构成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但正式制度不是万能的,因为非正式制度可以在形 成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发挥它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在复杂的社 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的互补性是极其隐晦的,作用的方式 也不一样。

4.正式制度变迁与非正式制度变迁的速度不同步。正式制度变迁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式制度变迁是由博弈中双方利益集团为 了降低交易费用和成本,获得最大效用与效益而采取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式制度可以 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而由于内在的传统根性和历史沉淀,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就不象正 式制度那样具有突变机制,而是一个长期缓慢渐进的过程。与正式制度的变迁相比,非 正式制度变迁具有一种滞后性,很难发生突变。即使有政府的行动,像价值观、伦理规 范、习惯、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不易改变的。如我国改革开放20年了,还有 人反对市场经济体制,主张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

由于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只有达到制度均衡状态才能发挥效用,而制度均衡意味着正式 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具有相容性,因此,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为更好地发挥制度推动经济 发展的作用,就必须要求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协调,彼此相互融合。如果正式制 度与非正式制度不相协调,则有可能出现剧烈的文化冲突,影响制度的稳定,从而导致 严重的后果。

二、中国的制度变迁情况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所谓制度变迁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 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速度、突破口、时间、路径等的总和。我国 于1992年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这种以政府为制度变迁主体,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来推进制度变迁,是一种典 型的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3](P118)这是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制度变迁方式。其特征是 :第一,政府作为主体参与社会博弈,并在社会博弈中占优势,成为制度创新的主体; 第二,政府主体借助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经济刺激,自上而下地组织、规划、实施、 监控制度创新;第三,政府主体偏好于渐进式的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特征是:其一,增 量改革,即着眼于在资产的增量配置上引入市场机制;其二,试验推广,即每次改革方 案先在一定范围内试验,然后再推广;其三,非激进式改革,即充分利用已有的组织资 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4](P40-49)

这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使中国的制度变迁表现出如下特征:

1.正式制度变迁失衡。政府作为制度设计的主体,又是社会博弈中占优势的主体,在 引进制度与设计制度时,必然体现出自己的偏好,以便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 就很容易导致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在引进中国时,发生变异,甚至误导,进 而导致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畸形发展,如中国的股市如同官市。

2.非正式制度变迁的严重滞后。导致非正式制度变迁严重滞后的根源有:第一,非正 式制度的可移植性很差;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 的国度,自古以来,不管有多少外来文化的冲击,最终还是溶入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使 得中国文化沉淀淤积,难以发生崭新的变迁,也就导致这种以文化为基础的非正式制度 确实难以发生变迁。尽管这20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大多数中国人的 骨子里仍保存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的重农轻商思想、平均主义思想、以“家”为核心的远 近亲疏关系网等,并严重地阻碍着市场经济知识存量的增加。因此,非正式制度变迁就 必然严重滞后。

由于正式制度变迁的失衡与非正式制度变迁严重滞后,因此,导致正式制度与非正式 制度严重地不协调。尽管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正式制 度主要是在求强求富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自上而下的人为选择过程而导入的,而非正式 制度却仍然更多地表现为以适应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和习惯习 俗体系,这样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就必然会产生剧烈的冲突与震荡。

第一,传统文化中的平均主义与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义的矛盾。“夫有国有家者,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平均主义思想在中国沉淀了几千年,深深地根植于 人们的头脑中,这与市场竞争的利益主义所产生的收入不均及社会不安存在矛盾,自然 就会产生对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结果的不满,从而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 善。

第二,家族主义与市场游戏规则的矛盾。传统的家族文化使得社会博弈中的参与者在 市场经济体制移植到中国后,采取传统文化的先验模式处理与看待市场体制,因此,冲 突的产生是必然的:(1)关系结构与市场结构的冲突。以家庭为核心的关系结构,分远 近亲疏,三六九等,这与市场经济中以经济效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市场结构是相冲突的 。所以,有的经济学家说中国的市场是依托人际关系的网络而发展起来的,价格并不反 映真实成本,企业办社会,政府包企业。[5](P69-79)(2)利益原则与关系原则的冲突。 正式制度对市场供求、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力求用普遍取向 、利益取向、成就取向和契约取向来加以约束,这与中国人所遵循的传统的非正式制度 中的家族主义的关系原则产生了矛盾。

第三,理与情的冲突。市场经济讲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市场游戏规则来对参与 市场竞争的各个主体进行约束。遇到问题,用法律来解决。而中国人却是用以“家”为 核心发展形成的关系及亲疏的情感作为处理市场竞争产生的问题的规则,公平竞争的市 场规则与与公正的法律规则被弃之不用。

第四,信用危机与市场经济运行的矛盾。曾经有经济学家说过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信用 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用来减少社会交往复杂性的机制,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发 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信用体系。但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 的“信用危机”。其根源有:(1)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用,知 识分子是最典型的“信用”体现者与榜样者,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怀疑主义的盛 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用品质受到了沉重打击。(2)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市场经 济信用体系中的互利思想并没有深入国人的思想意识中,这就容易导致在这场制度变迁 过程中出现信用转换真空。因此,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官员腐败、贪赃枉法、“杀熟” 现象等比比皆是,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的建立。而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降 低寻求信息不完全,降低交易费用至关重要的机制之一,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不可 缺少的。

此外,对商业牟利行为的反感,即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科举制度积淀下来的知识分 子对政治的偏好,也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格格不入。无疑,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碰到的最大障碍来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人们的习惯性行为以及 在计划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的知识、较低的信息成本等)。政府主导强制性制度变迁改变 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正式制度,却没有相应地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的文化 基础,即非正式制度。如当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时,没有象资本主义企业那样用长期积 累的许多市场规则行事,而是按以往的“习惯”行事。市场成了对计划经济的补充。事 实上,在中国,尽管市场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政府不仅是制度的主要设计者,而且还 是社会博弈中占优势的主体,自然就摆脱不了计划体制中的潜意识角色。

三、增加非正式制度变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针对当前我国制度变迁中出现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不相适应的矛盾,我们应当采 取以下措施来保证市场经济中二者的协调、相容,达到制度的均衡状态,这样才能发挥 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效用:

1.加强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教育,积极推进传统经济思想意识的转变,培育市场经济 的文化基础。对于象我国这样一个通常将价值取向的信念伦理置于首要地位的民族来说 ,与传统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极为深刻。因而思想意识的转变 是我国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核心内容。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 与传统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家族观念、平均主义、关系取向、人情观念等,还有与传统计 划经济相适应的官本位制、城乡分割、身分等级制等思想文化意识为表现的非正式制度 ,并严重地影响市场经济制度的运行。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了,市场经济的思想文化意 识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在非正式制度中仍是与传统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意识占主体地 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却只是一种补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扩大并加强市 场经济思想文化意识的教育与影响,培育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基础。尤其在我国这种政 府主导强制性制度变迁与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情况下,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更要求 我们切实推进市场化文化基础的建立,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加速渐进式改革的步伐,促进非正式制度的变迁。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一般涉及到文 化系统、价值系统、社会习俗等内层因素,这些都属于思想方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因而 要改变它们是极不容易的,所以,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但是,这种以“增量改革 ”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使市场成为了一种补充。而且,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与路 径依赖效应,导致渐进式改革的速度更慢,甚至停滞,这势必危及已初步建立起来的市 场经济体制。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其影响则更严 重了。因此,必须加速渐进式改革,一方面,加速工业化、市场化,促进市场经济体制 的健全;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转播,促进非正式制度的变迁。

此外,还应发挥知识分子在非正式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制度 变迁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他们不仅深谙传统文化的基本特 征与本质,而且也深知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非正式制度变迁的作用。因而,在非 正式制度变迁过程中应当发挥知识分子的主导作用,因为他们是市场经济文化的研究者 与传播者,代表着文化的先进潮流,推动着非正式制度的变迁。

收稿日期:2001-11-26

标签:;  ;  ;  ;  ;  ;  ;  ;  ;  ;  

促进非正式制度变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