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1]2001年在《深圳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文中指出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正如经济发展有其一般规律一样,产业结构演变也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区域产业结构是整体产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是区域产业结构的简单组合相加。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跳跃性特征,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快速发展和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圳经济发展经历了叁个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经过叁次调整。深圳的产业结构具有特殊性:城市化的经济结构;轻型化的制造业结构;产业结构空心化迹象;此外从发展的角度看产业结构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不高,经济结构畸形发展问题。 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经济发展状况有相关性。一切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体制创新是深圳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关键因素;政府的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环节,新型的投融资机制在深圳产业结构实现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过程中意义重大。内联经济的发展和外国投资是深圳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条件下,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特区的基本政策普及化,特区应该首先突出区域内产业结构的高度以及由此高度所产生的综合优势。今后特区的“特”应定位在市场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技术创新和与国际接轨方面;要处理好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深港经济进一步合作,以及区域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和西部开发的关系。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该经济区内所形成的经济增长极增长所提供的动力以及区域内产业存在的“外在规模经济”。事实证明,深圳、香港、珠江叁角洲地区单独作为区域经济主体,其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叁者作为整体的区域经济区或者说都会经济区将是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必然。
刘戈戈[2]2017年在《劳动力流动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圳特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由最初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人口也呈现爆炸性增长。其中外来劳动力的涌入是深圳人口增长的主要形式,由此深圳形成了特有的发展模式。深圳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分别描述了深圳产业结构演进趋势与劳动力流动变化,并结合相关理论以及深圳产业调整历程,对深圳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深圳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与升级,产业结构总体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演进,呈现非农化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入深圳,也淘汰了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劳动力,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对劳动力进行筛选的过程;劳动力的涌入不仅创造了生活需求,而且为深圳带来了创新、拼搏等思想,也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灰色关联度分析了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存在关联性,且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劳动力流动的关联性,相较产业结构合理化更高。为了进一步探究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影响程度,本文运用深圳历年统计数据以及深圳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VAR模型分析得出,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流动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长期内,劳动力流动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劳动力流动对深圳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最后,根据对深圳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总结,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放宽户籍制度,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在加大对高素质人才引入的同时,降低低技能劳动者流入门槛;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加强深圳与周边城市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徐国献[3]2015年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推动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的未来走势。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保证土地利用结构与城市产业结构相适应,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探索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和作用关系,对于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瓶颈和问题,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首先梳理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土地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主要研究理论、方法和观点。根据系统论及小世界理论,定性分析了土地配置模式对于产业结构的传导机理、传导驱动力以及在传导过程中的遇到的障碍和约束;其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国家关于土地用途分类及产业结构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需要,对产业和土地结构体系进行了归纳梳理,引入了信息熵结构模型,选择信息熵值与均衡度作为评价指标,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再次,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收集和统计了2008-2011年间深圳市的土地利用变动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产业产值情况。在实证分析中,通过信息熵和均衡度指标对深圳市土地结构、产业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了评价分析。引入了结构相关系数指标,通过SPSS软件分析土地配置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定量的说明了土地资源配置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资源配置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深圳市土地配置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经济效益上,罗湖、福田、南山土地利用率较高,而宝安、盐田等原先处于关外的区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最后,依据研究分析结果,深圳市土地配置情况及产业发展状况,提出了通过调整和创新土地利用模式,进而促进产业转型的建议。
洪伟东[4]2017年在《深圳市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文中认为海洋经济是以一定的海洋地理空间(包括海岸带)为基础,依托海洋资源与环境而形成的产业经济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海洋经济本质上属于特定资源、环境条件的区域经济范畴,即海岸带经济。海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海洋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较严重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人口不断向海岸带集聚,我国逐渐形成了以环渤海、长叁角和珠叁角为核心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同时,污染海域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及珠江口等近岸海域,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与污染海域空间高度耦合。如何科学地评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加全面地认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及空间差异的真实情况,应当成为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紧紧抓住区域海洋生态经济的本质属性,尝试运用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和生态经济叁大理论,深入总结区域海洋生态经济的理论发展及技术演进趋势,形成了系统化的区域海洋经济分析和评估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选择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广东省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了基于空间格网的海洋生态经济核算及区域空间差异和动态演化分析,最终提出了深圳市海洋生态经济区划方案及对策建议,为海洋管理及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首先,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概念及其发展脉络的分析,尝试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围绕区域海洋生态经济的本质和内涵,将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分析,即海洋生态经济是由海洋生态、海洋经济与海洋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特殊复合系统。其中,海洋生态子系统由海洋自然资源与环境构成,其功能是为海洋经济和社会子系统活动提供支撑、容纳、缓冲、净化等服务;海洋经济子系统以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其功能是实现各类海洋资源物质从分散向集中运转、能量由低效到高效聚集、信息自低序向高序反馈、价值由低质到高质积累;海洋社会子系统以人为核心,其功能是向海洋经济子系统提供劳力与智力支持。海洋生态经济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和动态性特征,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海洋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必须遵循海洋生态子系统的承载能力,才能达成整个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研究基础来看,目前,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框架已基本成型,但对核算、评估及发展对策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本文系统总结国内外海洋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及实践,通过对海洋生产总值(gop)和绿色海洋生产总值(绿色gop)核算内容的合理拓展与核算方法的有效优化,形成了更具实操性、能更好地反映海洋生态价值(由海洋资源环境成本和海洋生态调节收益两部分构成)的海洋生态经济核算方法体系。有效结合gis和遥感技术,建立了基于空间格网的海洋生态经济核算方法,即将传统行政区划单元内的海洋生产总值及海洋资源环境成本、海洋生态调节收益数据合理分布到一定的空间格网内,构建空间数据库。通过对每一个单元格网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数据的迭加分析,更加精细化地实现整个区域海洋生态经济的可视化表达,更加准确地透视区域海洋生态经济的空间差异特征,为科学实施海洋生态经济区划,制定差异化的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对策提供决策支撑。其次,本文将广东省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渔网(fishnet)工具生成5km×5km网格,并按照深圳市海陆空间边界进行剪裁,形成了对深圳市海陆空间全覆盖的158个空间格网。将涉及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各类统计数据、普查数据进行格网化处理和空间迭加分析,得到了2011-2015年深圳市海洋生态经济空间分布图。在此基础上,采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深圳市2011-2015年各区的海洋生态经济数据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深圳市全局moran’si值均在0.10-0.17范围内变化,表明深圳市区域海洋生态经济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呈现空间集聚现象,也就是说具有相对较高生态经济水平的地区在空间上互相邻接聚集,相对较低水平的地区在空向上相互靠近,且五年中总体空间集聚格局变化不大。此外,通过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isa)进一步分析发现,深圳市海洋生态经济主要集聚在福田-罗湖、南山蛇口两个核心地带,形成双中心、多次级中心的空间格局,东部盐田区和大鹏新区等区布局少量企业,整体集聚程度较低;全市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并且倾向于集聚于南部离岸线较近的地区,随着向北内陆区域延伸,海洋生态经济的集聚程度迅速下降。最后,根据空间格网的分析结果,通过对同类海洋生态经济空间格网进行归并,将深圳市划分为珠江口海洋生态经济限制发展区、深圳湾海洋生态经济优化调整区、大鹏湾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区和大亚湾海洋生态经济储备保护区四个类型的海洋生态经济区划,形成差异化的海洋生态经济空间发展策略。从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加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海岸带和临海区域空间管制以及制定差异化的海洋立体空间开发利用导向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刘官站[5]2013年在《深圳非户籍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在其城市化进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深圳,致使深圳非户籍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并出现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比例倒挂现象,形成了深圳特殊的人口结构。大规模非户籍人口的涌入,对深圳的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伴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带动了非户籍人口就业及人口结构的改善和优化。对非户籍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是全国大中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需要去面对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引起了政府部门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文献主要偏向于把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区分开来进行分别研究,或是研究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影响,而把两者结合起来系统研究则比较匮乏,实证分析更少。因此,本文对非户籍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在验证两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或因果关系的基础上,从两者互动影响的角度,对两者相互变动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的思路及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非户籍人口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的理论基础。对非户籍人口与产业结构的概念进行解析及界定,分别对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及模型进行介绍,奠定两者研究的基础。第叁章,深圳非户籍人口与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关系分析。本章先是对深圳非户籍人口数量和平均文化程度的演变历程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从经济意义层面,对非户籍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互动影响进行了双向逻辑分析。第四章,深圳非户籍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为全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分别对非户籍人口数量、平均文化程度与叁次产业做协整分析,并做格兰杰检验,验证两者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或因果关系。其次,在验证两者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从就业结构的角度出发,运用产业就业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两种分析工具分别对叁次产业变动给非户籍人口带来的变动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非户籍人口数量、平均文化程度分别与叁次产业建立回归模型,对非户籍人口变动给叁次产业带来的变动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并结合深圳实际,分别就非户籍人口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方向阳[6]2005年在《穗深港服务业结构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服务业内部结构入手,探讨了珠叁角叁个最大的城市广州、深圳、香港服务业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以及叁城市的发展与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关系。 本文的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设计及主要的创新之处作了提纲挈领的阐述。第1章,首先对服务及服务业的涵义进行了解释,接着探讨了产业的分类及服务业的范围,在产业分类中,对比分析了产业结构研究采用较多的分类法,即叁次产业分类法和标准产业分类,提出本文认为的服务业的范围,大致与国际上接轨。然后对国内外服务业分类方法及其内涵进行了比较,提出本文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体系的架构,即主要采用服务业四分法进行本论文的分析。作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铺垫,本文的第2章对服务业内部结构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穗深港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实证研究进行归纳评析。本论文的第3、4、5章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首先从穗深港叁个城市服务业发展总的特征出发,比较叁城市总的发展特征的差异,然后分别从增加值结构、就业结构、规模结构、叁个方面对叁个城市服务业内部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在综合水平方面,香港最高,广州次之,深圳最低;在增加值结构方面,香港生产性服务业最具优势,广州在分配性、消费性和社会性服务业叁个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在就业结构方面,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叁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效率都很高,其中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最低的,叁个城市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劳动效率都很低,而香港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劳动效率在叁城市中最高;在服务业平均从业规模来看,香港最小,深圳最大,香港的平均规模比较稳定,广州和深圳的变化较大。接着探讨了穗深港城市发展与服务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主要从经济增长、工业化和经济规模叁个方面进行探讨。论文的第6章,是结论章,对全文进行总结。
唐源[7]2015年在《基于能源贸易的口岸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落实在空间地域中所形成的产物。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较成熟时期的阶段性发展趋势。因此,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性得到多个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反映了一个区域空间中不同城市整合形成的经济实体对内对外的空间发展和演进方式。口岸城市群作为城市群中较为特殊的空间实体,它既是国内外能源流动的通道,也是国际能源流动格局中的节点。这些特征使得口岸城市群不仅在国家能源贸易方面有着极高的战略重要性,同时在实际的能源经济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区位优势和对能源进行流动、储存、吸纳、调控的作用。本文运用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城市群发展研究、统计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从文献和理论出发,在归纳和总结前人结果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理论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定义。本文通过研究和探索城市发展和城市群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框架,根据区位论的研究方法和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进行相关总结评述,定义城市群的核心内涵是一个特定地理区域范围内多个城市的空间组合结构。其核心特征为地理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和城市职能。通过能源安全研究和能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根据能源获得、能源流动和区位空间等能源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其他学科知识,定义能源安全的核心内涵是利用其经济影响力,通过能源供需和能源稳定流动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其核心特征为能源供需关系与经济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源贸易的定义与内涵,能源贸易的核心内涵是指能源要素之间的交换或者能源要素转换成经济要素的双向变化。其核心特征在于经济承载能力、区位条件、综合发展实力叁个方面。在具体研究方面。本文通过对城市群与能源贸易的核心内涵及特征的定义与总结。在对能源贸易与口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探讨之后,以珠叁角城市群作为理论框架的实例验证。在验证口岸城市群处于协同发展的前提下,就经济空间、产业空间、产业结构和功能空间定位四个方面分别探索和研究口岸城市群对能源安全的作用机制,通过数据整理与影响分析,证明口岸城市群的经济、产业空间、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定位这四个方面都对于能源的四个不同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并且在能源经济、能源物流、能源加工产业和能源进出口能力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与作用力。在实例研究上。本文基于能源贸易的视角对广西北部湾口岸城市群的能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广西北部湾口岸城市群的能源经济影响弱、能源流转弱和能源定位重迭形成无序竞争等问题。最后在基于能源贸易的北部湾口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对策上,根据广西北部湾口岸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提出重构能源经济空间,重点发展能源加工产业与衍生产业,强化能源仓储物流功能空间发展,确定能源差异化功能等战略对策。
李战杰[8]2010年在《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走过了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保持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付出沉重的代价。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命题。深圳市的改革实践似乎为这一命题提供了可行的答案,即通过自主创新、分工深化、产业集聚、专业劳动力培育与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增长。这种升级和发展,不是一味模仿,也不是简单的“雁形理论”的跟从,而是依靠创新和专业化分工,实现以简单劳动力静态比较优势为主向以专业化劳动力动态比较优势为主的转变。时至今日,深圳不仅拥有华为、中兴等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有服装、珠宝等产品远销海外的传统优势产业,深圳还培育出了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创新的现代物流业,走向全球的文化产业,并创建了国际一流的人居环境。本文通过对增长理论的梳理,以增长理论的最新扩展即内生专业化劳动力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做了进一步推演,构建了专业化劳动力的升级模型和基于专业化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分析模式。并以此为分析框架,选取深圳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生物基因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样本,选取深圳黄金珠宝业、服装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的样本,对深圳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案例研究,总结发现了一条发展中国家基于专业化劳动力比较优势实现赶超的可能路径,从而回答了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叁大核心问题。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全球化分工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来自由分工和专业化形成的、富于创造和创新的专业化劳动力。2、通过促进产业聚集,深化分工,从而增加专业化劳动力的种类和数量,推动专业化劳动力升级,是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与技术差距的关键。3、依托专业化劳动力动态比较优势,推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业的开发,新产业的创造,是发展中国家加快长期经济增长速度,拉近甚至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4、中国可以通过发挥专业化劳动力的动态比较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可以依托专业化劳动力的升级,实现产业的升级;中国可以借助基于专业化劳动力的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级化,巩固和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战略产业,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长期较快增长。
郭永航[9]2010年在《政府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中指出全文大致分成五章,第一章中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如文化产业、区域文化产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评析,为此后的政府治理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文中的第二章中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政府治理现状进行总体介绍和初步研究。主要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和介绍,从而为第叁章分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治理创新奠定基础。文中的第叁章将重点分析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政府治理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该章中首先对我国部分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简单介绍,从中看出政府治理的特点与不足。其次,对国外一些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做了介绍和分析。第四章具体分析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及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政府治理创新的具体表现,从实际案例入手,把区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关系更为直观的展现出来。文中的第五章,即本文最重要的章节,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放在政府治理创新的视域下进行解读和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同时也指出了政府文化治理创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误区。文章在最后给出了政府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具体结论和相关的讨论。
胡筱舟[10]2002年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当90年代开始政策优势消失怠尽的时候,是什么力量使深圳高速发展的大旗屹立不倒?是什么使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实力位居第五的大城市?是什么使深圳重新超过上海,在2002年的调查中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使深圳有了持续发展的魔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当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浪潮扑面而来的时候,深圳把握了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脉搏,顺应了潮流,抓住了机遇,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重点突破,创造条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特色经济和第一增长点。本文正是研究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创造的条件、形成的特色、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进入新世纪,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具有昭示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一章高新技术产业化概论主要研究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含义和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就是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称,其目标就是加快科技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益,缩短技术创新的发明、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可以分为叁个流派,即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的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和国家创新体系学派。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科学知识到技术知识、从技术知识到科技发明成果、从科技成果到生产企业、从生产企业到最终消费者,这中间存在着许多<WP=3>环节和惊险的飞跃,每一个环节和飞跃之中都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就成为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核心内容。高新技术产业是指把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开发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新产品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通过生产开发和经营管理,使高新技术成果实现规模化生产,把高新技术变为可供广泛应用的新产品、新资源和新服务,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也是一个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规模化的动态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前瞻性和带动性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本身具有远大发展前途,并对其它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渗透、带动作用,会引起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变革,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结构或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生的基础,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结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具有借鉴作用: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体制和产业化网络,加强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领导推动。二是建立完整的中长期科学技术政策体系,促进和实施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叁是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四是发挥政府的作用,采取政府资助、政府采购、灵活优惠的信贷政策和担保政策、税收优惠、设立专板证券市场等灵活多变的政策措施,为创新性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各种便利。第二章论述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经历了初创阶段(1958年-1978年)、重点开拓阶段(1978年-1988年)和迅速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上了一个较大台阶,通过组织实施“863"计划、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企业间、产业间的技术创新链条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产业经济初步形成,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第叁产业发展和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为特色的示范城市。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叁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在我国,(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与改造传统产业有机结合。(2)必须加强信<WP=4>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嫁接和改造,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3)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本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4)必须制定人才的引进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创业。(5)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6)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制度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7)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将引进外资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第叁章是对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和作出了对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分析之后,本文研究了深圳自然资源、人口状况、收入水平、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详实的数据和事实说明,深圳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先机,发挥了市场机制的?
参考文献:
[1]. 深圳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D]. 张磊. 厦门大学. 2001
[2]. 劳动力流动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D]. 刘戈戈. 深圳大学. 2017
[3]. 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理分析[D]. 徐国献. 深圳大学. 2015
[4]. 深圳市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D]. 洪伟东. 吉林大学. 2017
[5]. 深圳非户籍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D]. 刘官站. 江西财经大学. 2013
[6]. 穗深港服务业结构的比较研究[D]. 方向阳. 华南师范大学. 2005
[7]. 基于能源贸易的口岸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D]. 唐源. 广西大学. 2015
[8]. 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 李战杰. 南开大学. 2010
[9]. 政府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D]. 郭永航. 武汉大学. 2010
[10].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D]. 胡筱舟.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经济论文; 深圳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海洋污染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