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开局良好还需加强宏观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还需论文,开局论文,宏观调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6经济形势回顾
1996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年初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在缓解社会供求总量矛盾、治理通货膨胀、降低物价涨幅、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基本实现,整体经济进入了一个稳定、适度、快速的增长轨道。
一、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物价上涨率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率
“治胀”是1993年下半年以来强化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经过3年多的努力,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估计1996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8%),不仅超额实现了年初确定的10%左右的调控目标,而且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
物价涨幅的明显回落得益于连续几年适度从紧的总量调控政策、农业特别是粮食持续几年获得好收成、市场供求状况的进一步改善、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国民经济增长平稳回落到适度快速区间,稳定性增强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左右,增幅虽比前几年有所减缓,但总体上仍在适度快速区间运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全年经济持续在“绿灯”区间运行,年内各季的经济增长率基本稳定在9.5—10%之间,自1993年以来年度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落差也比前几个经济周期大为缩小。
第一产业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粮食再获大丰收,主要农产品供求偏紧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初步测算,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6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中,粮食在1995年获得好收成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总产量超过48000万吨(9600亿斤),增产幅度仅次于特大丰收的1990年。粮食的大幅度增产,除气候条件外,主要得益于粮食收购价格提高等政策性措施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棉花、油料由于面积调减,产量有所下降,但市场供求状况良好。畜牧业、渔业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增长近一成。
第二产业增速在回落中保持稳定增长。初步测算,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3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工业生产增速减慢所致。预计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左右,增速比1995年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除三季度外,各季之间增速大体稳定在13%左右;轻工业增长略快于重工业,产品结构有所调整,“老三件”及排油烟机、吸尘器、多数纺织产品等的生产下降,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录相机、组合音响、空调器等的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增势平稳,产销衔接水平逐季提高。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大环境下,企业的“质量、品种、效益”意识有所增强,生产的盲目性减少。
第三产业稳定增长。初步测算,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8%,增幅与上年持平。
三、社会需求增长基本适度,投资与消费关系改善
1996年以来,国家在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总量调控政策的同时,加大了结构性灵活调整的力度,重点加强了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等的资金投入,社会需求保持适度增长,对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起了积极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基本适度,投资结构得到改善。估计1996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238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8.9%,扣除投资品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2.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率约为34.6%。从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我国所处发展阶段以及资金、资源的支撑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的投资总量是基本适度的。
投资内部结构呈现出两个积极变化:一是资金投向相对集中,突出“保重点、保投产、保收尾”的大中型项目,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完成计划较好;二是更新改造投资回升较快,1996年1—11月累计完成投资2339亿元,增长16.2%,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6.3个百分点。但房地产投资持续在高位运行,结构不尽合理问题仍较突出。1996年前11个月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20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7%,其中尤以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投资增长为快。
商品供应丰富,市场运行平稳。1996年以来,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停办保值储蓄、两次调低存款利率等一系列举措,但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估计199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约增长13%。市场商品货源充裕,总体上呈现出“供略大于求”的格局,内贸部商品供求排队信息表明,1996年下半年供求基本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商品比重已达93.8%,比上半年又提高3.2个百分点,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购物环境和折价促销等主要方式的商业竞争更趋强化。
外贸出口由降转升。1996年上半年,受出口退税率的再次调低和退税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外贸出口持续下降。进入下半年以来,随着出口退税进度的加快及企业自身适应性调整能力的增强,外贸出口开始逐月有所回升。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可达290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长3.3%。其中出口1540亿美元,增长3%左右,进口1390亿美元,增长5%左右,贸易顺差约150亿美元。
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996年1—10月累计,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39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28亿美元,增长15.8%。外资的投向也朝着有利于我国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发展。投向机械、电气、交通运输(增长63.3—99.4%)及农业(增长32.4%)的资金大幅度增加,用于宾馆饭店业和金融保险业等的投资有程度不同的下降;平均投资项目规模明显扩大,前10个月达30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扩大43.2%。
四、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形势相对稳定正常
估计1996年全年财政收入增幅达到18%左右,近年来首次超过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缓解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下降的状况。
金融改革进展顺利,金融形势基本平稳。1996年以来,银行在适时调整利率、试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以及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等方面的改革举措,收到了积极的成效。两次调低存贷款利率,既减轻了企业的利息负担,降低了投资成本,又大大增强了货币的流动性。狭义货币(M1)的增速由1996年年初的11%提高到年底的17%左右,广义货币(M2)的增幅也回落到基本适度区间(25%左右)。居民储蓄存款虽增势有所减缓,但仍较上年增多。前11个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新增8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894亿元。贷款在强化风险管理、优先保证重点的同时,比上年有所增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约增加1万亿元,比上年多增加660亿元,增长近20%,全年投放现金增长13%左右。
针对外汇占款大量增加,银行适时采取了发行金融债券、收回商业银行再贷款等措施,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大体稳定,1996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在8.3∶1的价位上。
五、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高于城镇居民。估计199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438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左右。农村居民由于国家收购粮食价格的提高和产量的大幅度增加,1996年全年人均纯收入约1900元,实际增长8%左右,比1991—1995年平均增速高出3.5个百分点。但城镇减收面扩大、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生活困难加剧,对此应引起高度关注。
总起来看,1996年是我国宏观调控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经济与物价、工业与农业、投资与消费、国际收支等主要关系都处于较为合理的范围,社会总供求关系明显改善。初步测算,1996年全年社会总供求差率为-4.2%,处于基本正常范围,基本上达到了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调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二是调控力度适中,坚持总量适度从紧和灵活调节相结合;三是调控手段灵活多样,强调市场导向和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四是调控与改革相结合,通过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宏观调控能力;五是注重各项政策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较好地兼顾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初步的,相对于“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现经济增长又快又好的要求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总量矛盾虽得到缓解,但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赤字、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当前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1997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香港回归和党的15大召开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两件大事,保持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是搞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从经济增长环境来看,总体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有利的方面很多,如市场物价的低涨幅,粮食的持续丰收,较充足的外汇储备,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日趋成熟的宏观调控经验等等。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隐患,如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较大,停产半停产企业和下岗待岗职工人数增多,结构不合理矛盾比较突出等。宏观调控还必须居安思危,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与调整。
总的看,1997年要积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坚持稳中求进,适时微调,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在继续巩固和扩大已取得各项成效的基础上,把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大力开拓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坚持总量适度从紧,加大结构灵活调整的力度
目前总量平衡的基础尚不牢固,各地要求大干快上的新一轮扩张愿望仍十分强烈,部分国有企业眼前的困难局面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不是单纯靠松动银根所能解决的,加上1997年经济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有必要加强对需求的调控,不宜松动过度,还必须从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继续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加快,贸易量扩大,相对宽松、有利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为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支柱、主导产业需要大力加强,企业改革力度要加大,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培育和扶持等等,这些都要求宏观调控表现出适当的灵活性,也不宜继续加大控制力度,还必须保持社会需求的稳定增长。
按照我国资源、市场、经济增长等多种因素综合测算,今年宏观总量调控的适度数量界线是: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幅保持在13%左右,15%为警戒线;银行贷款增幅均衡控制在20%左右,25%为警戒线,货币投放不突破1500亿元。关键是要注重资金的使用结构和效益,突出重点,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盲目建设和生产中的循环“短路”现象。
二、继续加强农业基础,确保主要农产品的稳产增产
农业连续两年获得较好收成、农产品供求出现阶段性的宽松、农产品价格回落等,极可能引发一些地区放松农业生产,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当前,一方面要解决好丰收后农业出现的问题,如市场价低于收购价,粮食调拨不畅,部分产区库存增多,仓容不足等,积极筹措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认真搞好粮食的收购、储藏和调销工作,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保护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着手逐步解决农业发展中一些带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如耕地资源的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结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问题,结构调整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下大力气加以解决。首先,要认真把好增量调整关。投资的重点,既要“补短”,继续加大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又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结构变化,集中有限资金,抓紧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对调整结构具有显著作用的重点项目,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防止新一轮的盲目重复建设。其次,要立足于盘活现有企业的资产存量,努力推动存量结构的优化重组。要消除资产跨地区、跨部门流动的行政性障碍,利用价格和竞争等市场经济的手段,大力推进企业间的兼并与联合,通过扶优扶强,使资产逐渐向支柱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转移,走集约发展和规模经济发展的路子。只有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调整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结构的不断优化。再次,要按照市场需求,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工作,一方面要继续搞好限产压库促销等各项工作,避免产生新的积压与拖欠;另一方面要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增加有效供给。
四、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争取在一些“重点”和“难点”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没有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推进,就难以巩固已取得的调控成效,就不得不再度松动银根,陷入“松—紧—松”的死循环。总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搞争论,坚持以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改革办法。当前要抓紧进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体系方面的配套改革,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卸下企业社会负担过重、过度负债等方面的包袱,扫清企业改革的外部障碍;要进一步调整和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市场主体。
五、抓紧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好困难居民家庭生活
在改革调整进程中,职工失业人数增多、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日趋突出。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以内,如果结合考虑目前在亏损企业工作、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的近2000万职工,农村尚有近6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等情况,劳动就业、解困济贫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艰巨。要下决心改变现有社会保障政出多门、管理办法、标准不一的局面,尽快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制度,使困难居民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妥善安排,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从目前的政策环境和可预见的信息看,1997年宏观经济将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基本态势,总体形势进一步趋向好转。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