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_思维障碍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_思维障碍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创新思维论文,学中论文,习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它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思维流畅性,即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二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地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三是思维的独特性,也称思维的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有新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就要为学生创造反复运用创新思维的条件,坚持经常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训练他们运用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何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经常运用创新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呢?

一.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同一问题出发,探求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教师应当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线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一方面,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模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和想象,促进他们思维发散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围绕着问题的解决过程,借助“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发现,促进他们思维发散性的提高。

二.开展讨论交流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讨论交流活动主要应当围绕着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其思维过程,并积极组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典型问题或错误,充分地暴露学生的思维障碍,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探索调整的具体思路与方法,促进学生对其探索过程的变通。在组织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中,教师切不可过分地牵制学生的思路,更不可用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探索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在其自主的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自己的内化过程来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三.通过独立探索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是提高他们思维独特性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并将其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使其成为“准发现者”。主要应当围绕着问题的发生、知识的形成及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使学生在概括、想象、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见解。对于学生的探索和积极性,要给予热情的鼓励,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和“独出心裁”,对于学生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地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与变通。这样就能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他们探索发现的实践过程,促进他们思维独特性的提高。

总之,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是提高学生思维独特性的保证,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把学习的探索“权”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经常地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式的学习,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标签:;  ;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