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消费增长潜力与消费调控目标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十五”期间消费增长潜力与消费调控目标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十五”时期消费增长潜力和消费调控目标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潜力论文,时期论文,目标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到“九五”期末,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将总体上达到“小康”。“十五”时期消费政策的目标是在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基础上,使居民小康生活比较宽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由于经济发展中存在“重生产、轻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偏向,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目前最终消费率主要是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成为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十五”时期起,我国应实行鼓励消费政策,达到适度消费目标。

一、“十五”时期我国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出现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的现象,这并不是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扩张潜力不足。我国居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居民消费率),我国1997年为47.5%,而被世界公认为国内消费不足的日本1996年为59.8%,国内消费需求旺盛的美国1996年为68%。可见,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的比重较低。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快速成长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

1、GDP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我国居民消费同步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国际比较看,1985—1994年,全世界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1.9%,其中,高收入国家为1.9%,中等收入国家为-0.1%,除中国、印度之外的低收入国家为-1.1%。同期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高达7.8%,增长速度举世瞩目。由于前几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加大了对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通信、农业等“瓶颈”产业的投资,我国的“瓶颈”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使我国GDP 潜在增长率的供给下限抬高。同时,市场竞争加剧对需求扩张的自发抑制作用,使我国GDP潜在增长率的上限下移。据我们初步测算,今后10年内我国GDP潜在增长率年均约为7—8%,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仍位于前列。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收入分配货币化将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可保持较快增长。根据模型测算,城乡居民收入在“十五”时期可以分别保持6%和5%左右的增长速度。1998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53407.5亿元左右,居民金融资产总额超过60000亿元。 巨额的结余购买力和今后一段时期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为扩大消费购买力创造可能。

2、我国城镇居民已经具备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条件。从1989年起,我国消费需求主流群体——城镇居民进入了消费结构变动平缓的积蓄准备期,开始为下一次消费结构升级积蓄能量。根据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品市场成长经验,消费革命第一浪与第二浪之间一般要经历7—10年的积蓄准备期。 从消费结构变动周期的经验波长和我国近年的市场表现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开始从变动平缓的积蓄准备期向变动剧烈的消费革命期过渡。虽然目前经济景气短周期和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过程中居民收支预期变化对新一轮消费升级有一定影响,但短期因素变化不会改变消费需求变化的长期趋势。

3、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将带来巨大需求。 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为30%。根据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口转型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城市化现实水平推算,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加速期。1978—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以0.636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据此推算,2000 年我国城市化率应达到32%;2001—2005年如果城市化进程能以每年1个百分点推进, 则到2005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会提高到37%,每年将有2000—40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目前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3.3倍,2000—4000万人口转型每年可增加消费需求800—2000亿元。

4、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十分可观。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看, 已经接近家用电器普及化所要求的收入价格比水平。以彩电为例,可以看出家用电器进入农家的速度在加快,1985—1990年,每百户农家拥有彩电数由0.8台增加到4.72台,5年增加近4台;1990—1995年,由4.72台增加到16.92台,5年增加12台;1996年达到22.91台,1年便增加6 台。今后几年家用电器在农村将进入销售高峰期,开拓农村市场的前景将十分光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及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商品市场,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消费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的发达国家不可比拟的,也是处于经济衰退和调整期的其他经济转型国家不可比拟的。

二、“十五”期间消费调控目标选择

为了扭转消费率的继续下降,充分考虑政府消费政策在实施中的实际效果,我国21世纪初国民消费政策的基本取向应是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经过经济运行中的政策效果磨损,达到适度消费的目标。

具体的政策目标选择如下:

1、居民消费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每年高出1—2 个百分点。“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时期我国政府一直实行适度消费的方针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努力保持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快速增长,使消费增长率不超过经济增长率,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不超过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从长期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仍然必须坚持适度消费政策。但是,“九五”后两年和“十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这一时期促使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制约因素较多。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适度消费政策,经过经济运行中各种制约因素的磨损,实际政策效果将可能是消费不足。因此,“十五”时期要扩大内需,将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就应选择鼓励消费政策,在宏观调控中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使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一步目标是使最终消费率由目前的59%逐步回升到接近东亚国家65%的水平,居民消费率由目前的47%逐步回升到接近东亚国家52%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应当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

2、保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改革开放2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9%,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6.1%,两者综合年均递增7.8%。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相差2个百分点左右,从而使20年中最终消费率下降9个百分点。要使最终消费率5年回升5个百分点,必须配合收入总量政策,千方百计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保持基本同步,二者递增速度的差距控制在1个百分点以内。若“十五”时期经济增长率调控目标为7%,城乡居民收入年均递增速度调控目标应在6%。 其中城市居民因有住房工资货币化程度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6.5%;随着城乡人口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5.5—6%。虽然6%比前20年的7.8%略低,只要保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率回升就有坚实的基础。

3、实施城镇居民住房改善计划。1980—2000年, 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计划,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实现了达到小康目标的计划。2001—2010年,我国将实施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再“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也应提出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城镇居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以后,“吃、穿、用”的消费问题基本解决,下一个消费热点在住房。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1998年为9.3平方米,也就是说在改革以前人均住房由于“欠帐”,处于很低基数上,我国经济“翻两番”的同时,城镇人均住房虽有较大改善,但仍属低水平。1992年法国巴黎、德国柏林、俄罗斯莫斯科、意大利米兰、捷克布拉格等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8.5、33.9、18.5、36.9、25.1平方米。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到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使用面积达到9 平方米和12 平方米,成套率达到70 %以上;到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和使用面积达到14平方米和18平方米,成套率达到85%以上。与人均GDP 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数量和质量明显偏低,人民群众要求改善住房条件愿望十分强烈。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巨大,土地资源紧张,在住房面积上不可能太大,但适当扩大人均住房面积,并使住房质量有明显改善,是应当也能够做到的。为了将居民储蓄引导到居民愿意投资和消费的领域,将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或高消费率,建议“十五”时期明确提出和实施改善居民住房的计划,使每户居民都能住上一套与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水平相称的、面积适度、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较好的住房,并使中等及其以上收入水平的居民都拥有住房产权。

标签:;  ;  ;  

“十五”期间消费增长潜力与消费调控目标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