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思想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46(2004)01-0052-06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形成于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成为这段社会历史深刻变革中的各项经济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恢复、改造与发展同步的战略规划思想
毛泽东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思想,萌发于新中国诞生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面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新形势,毛泽东提出了全党工作中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战略决策,“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主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P.1428)毛泽东预见新中国诞生之后的最艰巨任务,就是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的基础或出发点不是主观设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现实状况决定的,即从旧中国延续下来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并存便是这一阶段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这种客观的现实状况,“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的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的明确的认识和解决,是我党当前的重要任务”。[1](P.1430)根据这种发展规划思路,毛泽东预言,新中国将出现“经济建设的高潮”和“文化建设的高潮”,[2](P.6)并且作出战略部署,“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2](P.9)
因此,毛泽东把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导性战略,并作出了战略性规划,即通过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争取“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2](P.18)处理好革命和生产的关系,“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2](P.24)并且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2](P34)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毛泽东关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性规划、部署,只用两年半就实现了,“而且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建设了”。[21(P.69)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了使所有制改造与经济发展同步,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P.81)这条总路线虽然表现了急于求成的弊端,但却是新中国之初最明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之一,其核心是实现生产关系改造,通过改造,建立国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技术体系。[2](P.188)改造与发展同步的战略重点是生产建设,“不顾人民生活是不对的,但是重点还是要放在生产建设上”。[2](P92)改造与发展同步的战略基础则是农业合作化和农业机械化,“这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中心”。毛泽东把农业合作化和农业机械化称之为两种革命,两种革命紧密联系,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根本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问题,“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2](P187)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并且又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了新的生产力,保证了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及任务的完成。二是制订各项建设规划,并全方位地加以实施。国家先后制订了各项建设的十年发展规划(1956年~1967年),主要有农业发展纲要、工业发展纲要、科学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等,为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确定了具体的目标、方向。三是提出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力争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脱离实际,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的缺点,但其总方向是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四是对发展规划进行系统调整,使之不断完善,主要有:部门经济结构的调整(农轻重关系)、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沿海与内地关系)、宏观经济系统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微观经济系统调整(企业与个人关系)。系统调整的重点是优先发展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2](P360)
可见,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思想,无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始终坚持恢复与发展、改造与发展的同步性。而发展作为一条主线,与战略规划的任务、重点、基础、目标相融合,组成前后相继的清晰链条,蕴涵在各项工作之始终,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前后的国情、特点和规律性。
(二)规划、指导与发展协调的战略方针思想
毛泽东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思想,是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性规范。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有效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毛泽东提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改善生活,巩固人民政权”的指导方针。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全面落实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毛泽东不仅提出经济发展战略的总方针,而且又把总方针予以细化,确定一系列具体方针,形成规划、指导与发展协调的战略方针思想。
经济发展战略的总方针,就是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P288)调动党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即是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原则下,采取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从而共建国家。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即是发挥中央与地方、领导与群众、企业与职工相结合的积极性,并且利用国际和平条件,争取国际和平力量的支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即是通过各种途径,处理好不利因素、制约因素、滞后因素,化不利为有利,化制约为通畅,化滞后为进步,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总方针以规划、指导与发展相协调为原则,突出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这一主题。
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是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具体方针之一,即规划要全面,要系统,要适时修正。全面规划,包括各项生产规划、部门经济规划、综合经济规划等全方位规划内容。加强领导,就是加强党对全面规划及实施的领导。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
齐心协力,经济建设为主,是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具体方针之二,即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其他建设问题,例如国防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等,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齐心协力,“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2](P272)唯有经济建设,才是解决其他建设问题的根本,这是必须明确和不容忽视的战略方针。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具体方针之三。毛泽东多次强调,我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因此,发展经济重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依据毛泽东的基本观点,发展经济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外延上不断增加投入,推动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在内涵上不断挖掘潜力,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两层含义的发展都应体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2](P399-400)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思想,是基于战略规划的要求、战略任务的需要以及国情分析而提出的。无论是总方针还是具体方针,都始终突出调动一切因素,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并且促进主线推进,实施规划、指导与发展相协调的具体策略,例如,鼓励积极性的策略、消极因素转化策略、各项事业综合发展策略、资源开展与利用策略等。虽然具体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多次被“左”的错误干扰所中断,但是在经历曲折反复及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又必然回到战略方针及主线上来。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勿庸置疑的。
(三)方针、原则与发展统一的战略方法思想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方法思想,是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方针的途径、措施、办法的总和,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建设初期各项工作的具体运行之中,渗透着唯物辩证法,体现其战略方针、原则与发展的内在统一。
毛泽东指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以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分析为依据,即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问题,集中各方面力量,形成巨大合力,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保持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以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2](P463)这就是毛泽东的综合发展战略方法。
毛泽东坚持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状况为基础,即突出农业大国和发展农业的战略基础地位,提出合理调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例,大力发展农业,以保证发展工业所需的粮食和其他原料,确立农业是轻重工业市场的关键地位[2](P269)。这即是毛泽东的系统调整战略方法。
毛泽东强调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应当是速度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就比较效益而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一个是速度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2](P.473)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就会丧失有利时机,贻误发展进程,因此速度要适当加快。质量是速度的前提,质量较好,速度就会加快,质量较差,尽管一时速度不减,但最终会影响、制约速度,因此质量要有保证。必须确保经济发展战略的速度与质量的有机统一,这就是毛泽东的速度、质量、效益统一的基本战略方法。
毛泽东主张,推进经济发展战略一定要注重学习、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但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对我们有益的经验。[2](P401-402)这就是毛泽东的有益经验与实际需要磨合的主要战略方法。
毛泽东认为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反复实践、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因而经济发展战略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伴随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相应地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探索,总结经验,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经过反复实践,达到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比较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3](P.829)这就是毛泽东的科学认知与反复实践内在转化的根本战略方法。
可见,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方法思想,紧紧把握方针、原则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并灵活地贯穿在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完善的全过程,从而构成动态的经济发展战略方法论系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及规律的正确总结与概括,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认识的质的飞跃。这一思想通过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得到了较完整的体现。[3](P.814)
(四)方法、步骤与发展一致的战略目标思想
毛泽东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思想,坚持战略方法、步骤与发展的一致性,通过系列发展目标有方法分步骤的实施,获得较充分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从不同侧面论证了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是建设成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又多次提出,经济建设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这一战略目标思想在过渡时期非常醒目、突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毛泽东把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具体化,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2](P404)。而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需要用十年到十五年时间奠定“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十年到十五年以后的任务、目标,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
显而易见,用十年到十五年打基础,这与过渡时期用三个五年计划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相比,其战略目标思想更接近实际、更深入一步,比较清醒地注意到打基础和实现的时间差是比较长的。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思想构成一个渐趋深化的层次目标系统。
概括起来,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思想包含三个要义:一是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进行彻底的所有制改造,使“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为大规模地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创造“社会条件”。[3](P.717)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要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建立一个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目标,但四个现代化不是一次概括出来的。最先提出工业化,即建设一个工业化强国;之后提出农业化,包括农业合作化和农业机械化;再后提出现代科学文化,即建设一个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后提出现代国防,即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国防力量的强大国家。[2](P.271)前三个现代化,毛泽东曾用一句话加以表述。四个现代化是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出来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至少需要五十年。三是建立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和政治实力,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强调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要在“几十年内”改变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3](P.718)后来,毛泽东又指出,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3](P.828)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思想及实施过程始终把握方法、步骤与发展的内在一致性,由急于求进、求成渐趋变为符合实际。
(五)简要的总括与反思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虽然以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为基础,高度集中、行政干预的特点甚浓,但却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实践的反映和总结,并且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其独特的发展战略模式和灵活的运作思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对国情的深刻认识、分析确立起来的,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已奠定了这种深刻认识、分析的基础,即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低,要使我国富强起来,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而且这个建设过程不是短期的,打基础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建设成至少需要一百年。邓小平关于20世纪末我国实现小康和21世纪中叶达到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思想,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的判断,在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都与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密切相关,是其战略思想适合时代特点的转化、具体化。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与邓小平、江泽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及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内在环节的有机统一,割断这种统一关系,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法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道路的来龙去脉。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确立了总目标、总任务、总方向。毛泽东先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思想,构成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核心内容,是确立“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制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军事、科教、文化等现代化战略的原则性依据。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基础是农业发展问题,从而为我国当代确立“三农”问题的基础地位、战略地位提供了指导性依据。毛泽东关于粮食问题、农产品问题、工业品消费市场问题的战略思想,关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思想,关于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和大力发展农业的战略思想等,均成为指导性依据,融汇于我国当代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以及农村综合发展战略之中,并且由邓小平的改革理论和江泽民的发展思想所深入推进与创新。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从而为我国当代确立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前导地位、作用提供了指导性原则。毛泽东多次强调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要走出去、蹲下来,切忌走马观花,以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貌、水平大为改观,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要打好科技仗。毛泽东这一战略思想深刻地蕴涵在我国当代科技发展及广泛启动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之中,并且由邓小平、江泽民的科技发展理论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对于我国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生产关系变革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思想,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内在制约、促进的思想,经济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相关的思想,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相互关联的思想,经济建设与人口数量、保护自然相互协调的思想,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思想建设相互统一的思想,经济发展与“三者利益”兼顾的思想等,对于我国制定和实施“十五”规划,乃至制定“十一五”规划,正确把握和处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是在现代中国异常深刻的社会转变进程中逐步形成和曲折发展的,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鲜明的运行轨迹和时代特点。具体而言,自1957年下半年之后,特别是1966年之后,毛泽东反复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试图通过“抓革命,促生产”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这即是其“纲举目张”之意。然而却使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严重受挫,实施质量大打折扣,甚至半途而废,其教训相当深刻。整体而言,由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和认识的局限,使毛泽东无法超越这种制约和局限去通晓过去、现在并预知未来,虽然我们现在也不无理由指责毛泽东后来为什么专注于阶级斗争而不去专注于经济建设,为什么要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而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要封闭起来而不改革开放。但是如果历史地和辩证地认识、总结毛泽东及其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吸取经验教训,把他的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分开,揭示其科学的合理的因素,继承和发展其科学的合理的因素,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价值不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取得了多少效果,而在于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和分析了系统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阐述了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观点、方法。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科学的合理的因素的要义可总括为:始终注重科学地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意义,注重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或发展为主的基础意义,注重发展速度与效益内在关联的指导意义,注重经济发展与各项事业发展相互协调、统一的重要意义,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之义。这些思想因素及论点已被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系统阐释、发挥与发展,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标签:经济建设论文; 毛泽东论文; 经济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