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 730799
一、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主要内容的认识
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基准点是职称等级的设置,改变了原来中小学教师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最高等级为中级的规定,从正高到员级五个等级,统一后的中小学 教师职称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
二是制定并执行新的职称评价标准。新的《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与艺术,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同时充分考虑乡镇中小学和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树立鲜明导向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创新完善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健全评委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总结推广同行专家评审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评价中的成功经验,推行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增强评审专家评审的公信力。
四是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中小学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教师可以跨校评聘。这四条中的第一条和第四条指的是制度的入轨和岗位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来达成。而第二、三条则是指明了评审工作标准体系的确立和评审机制的创新。
二、对新旧中小学职称制度政策变化的比较
一是中小学教师地位提高了,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了。一是设立了正高职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二是建立了统一的中小学职称制度体系。原来小学教师要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需要省园丁、省骨干、省特级教师、省科研成果获奖等硬性条件,提高了小学教师晋升的门槛,这次改革统一设立为一级教师后,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促进了中小学师资的均衡发展。
二是评价标准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更符合中小学教育工作实际。原评价标准注重了学历、台阶、论文、获奖业绩等硬性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的评审条件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与艺术,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同时充分考虑乡镇中小学和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树立鲜明导向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评审方法更加科学、民主,用人导向更加鲜明正确。改革后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健全评委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特别是总结推广同行专家评审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评价中的成功经验,推行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增强了评审专家评审的公信力。
四是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衔接,更充分体现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制度的调整,就是强化了职称的评价功能,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严格按照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组织职称评审,及时将通过资格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岗位,发挥了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为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对今后职称改革政策对接工作的思考
1.要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以小学幼儿园新增副高级教师为契机,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支持体系。尤其要按照培养造就教育家的要求,严格把握正高级教师的标准条件,切实把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群众公认、在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选拔出来。
2.要不断完善教师职称评标准与评价机制。一定要按照“注重师德表现、注重教育教学工作实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的“四个注重”要求,将教书育人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切实改变过去在职称评聘中过分论资排辈、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工作,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在推荐过程中,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说课讲课、面试答辩等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方式,让教育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得到充分展示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3.要逐步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是推动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鼓励教师长期扎根办学条件艰苦的教育教学岗位,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新标准对乡村教师评聘职称时不作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对广大乡村教师的关心和重视。执行时严格落实城镇教师晋升高级职称要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3 年以上的规定。
4.要统筹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统一。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制度的调整,就是强化了职称的评价功能,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用。要将职称制度改革放在统筹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中去谋划、去实施,做好与编制管理、岗位设置、绩效工资等各项改革的配套衔接,尤其要做好职称制度改革与岗位聘用制度改革的有效衔接。
论文作者:王双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职称论文; 教师论文; 评价论文; 中小学教师论文; 中小学论文; 注重论文; 岗位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