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保守主义泛起的背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守主义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保守主义无疑是90年代思想文化的主潮。它在80年代亮相,但因时运不济,被强大的启蒙声浪盖住了,未成大气。未几而时来运转,新保守主义乘机泛起,一举逆转了80年代的主导思想,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
新保守主义阵营由三拨人组成,一是海外新儒家的呼应者,二是国学派,三是后现代论者。三拨人的理论起点、重心和言述心态、方式等都不怎么一样,某些主要方面甚至相左,但和合点还是有的。我看至少有民族本位立场和“向后看”两大和合点。他们都否认“现在”,拒绝“西化”,非议“现代性”,主张以本民族文化为本,开采传统文化资源,兼融西方“新知”,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以反抗西方文化霸权,把中国文化推向全球。
新保守主义的泛起有着国际和国内的背景。世纪末最大的事件是苏东解体,“冷战”终结。“冷战”终结,意识形态冲突明显让位于经济竞争和文化抗衡,民族和宗教问题走向前台,一体化和区域化(民族化)的趋势并存,各弱势民族百倍珍惜、竞相守护本民族文化传统,抵御西方的文化殖民,民族文化意识空前高涨。“二战”后是按意识形态划定疆界,如东西德和南北朝鲜是由统一民族分解而成,而前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则都统合了不同民族,现在的势头完全不一样,是按民族重定国界,如两德统一,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解体。还有波黑战争,南北朝鲜对话,无不缘于民族和宗教问题。依我看,一体化是政治和经济的一体化,区域化是文化的民族化。越是趋同,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感就越深,就越需强化民族文化意识。文化诉求是认同危机的伴生物,不诉诸民族文化,就会失去自我。所以在中国,人们一面大谈特谈“走向世界”,一面大建特建孔庙黄帝陵,颂拜炎帝妈祖,倡扬“第三世界文化”……
西方历来有自我批判的传统。20世纪以来,西方知识界对“现代性”的批判代不乏人,特别是近几十年后现代主义各派系把这种批判推向极端。这种批判直接间接地刺激了一些中国人敏感的民族神经。从受体看,这个判断无可挑剔。英国文化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斯宾格勒、贝尔、杰姆逊、汤因比和亨廷顿等等的思想在中国都有较大的市场,他们对西方文明负面的批判,他们中某些人对东方文化的青睐和赞扬,给民族自尊心极强的中国人注入了强心剂。
就国内而言,我说过,新保守主义逆转了80年代的主导思路。90年代现状是:社会转型,价值中心丧失,文化失范,话语系统多元而使人焦虑,人们就像随风飘荡的稻草。80年代远非如此,不管怎么说,那时的思想感情还有个凝聚点——现代化,思想界还活跃着众多假启蒙呼风唤雨的文化英雄。“文化热”在80年代中期兴起,一时热透了半边天。传统与现代,是当时最时髦的话题。那时虽已出现海外新儒家的声音,有了“文化断裂带”的说法,但相对于“启蒙神话”,气弱声微,不够理直气壮。曾几何时,“启蒙神话”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反“现代性”倒成了众目所聚的焦点。反启蒙,反“现代性”,可以说是90年代最醒目的一道文化风景。
像稻草一样在空中飘来飘去,言无定准,总要抓住点什么才好。抓西方文化?靠不住。西方的“现代病”太重,连西人自己都在找病根,作自我批判,甚至还有人在颂扬我泱泱大国的文化,可你倒好,自作多情,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最好的办法是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回到老祖宗温馨的怀抱中去。有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靠着一棵五千年的文化老树,说起话来气都要粗得多,何况这样做还有历史的根据哩!你看,从本世纪初起,自章太炎、梁启超那代人以来,那么多融通中西、博洽古今的饱学之士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文化守成的线似乎从来就不曾断过。不过,断没断线我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历史的惊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