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精彩生成,创造数学课堂的灵动论文_赵晓黎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创造数学课堂的灵动论文_赵晓黎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前提。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教学;小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重视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前提。

预设是指预测和设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计划,进行科学的设想与安排,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在进行预设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内容与讲授方法进行创新和开发,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又要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进行预设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教师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制造心灵共鸣、思维共振的机会和场景,将学生置于核心位置,随机应变,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成是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和课堂环境等的变化,调整教学程序和相关内容,使课堂效果达到最好。课堂生成是一个个生命体在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在课堂生成过程中,很多因素影响预设中的生成,例如学生能否各尽所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是否达成真实效果等。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使教师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灵活机制的创造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就是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的过程。即使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预设,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其他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所以注重预设,关注生成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是顺利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前提。

一、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更是精彩纷呈,令教师耳目一新。

二、关注学生发展,预设开放式问题串,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将学习任务以一个或多个以开放性问题串呈现,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迫使学生以科学研究者的姿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等高层次思维品质,而且可以把一节课再次推向高潮,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举例略)

通过巧设条件开放性问题串,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添加的条件形形色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层次的施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同时,真正的新课程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堂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因此,一节数学课,无论课型如何,无论上什么内容,无论用何种教学媒体,要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关键在于教师要以生为本,科学“预设”问题串,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鼓励学生的自主生成,学生的自主生成往往是课堂上一份意外的收获。

学生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主阵地。学生的言论常常是凌乱分散的、言不达意的,教师首先要机智的把这些小的课题(话题)进行概括整合,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楚,以便使火力集中。接着"火上浇油",千方百计的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或认同,最后别忘了总结与表扬。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探索的成功,给学生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学生爱学的兴趣在升华。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主生成往往是课堂上一份意外的收获。

总之,我们不要固守预设而失去生成契机,也不要因为迷恋生成而使生成"无效"频频,使我们精彩的数学课失去他的"魂魄"。

四、善于引导,变预设为生成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时,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

五、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这些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一旦没有预见到学生的生成,教师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不是匆匆地予以否定掉。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总之,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多一份动态的生成,学生就多一份发展: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付瑶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J].新课程,2012(09)

[2]杨忠银.基于问题情境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J].读写算,2011(27)

论文作者:赵晓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4

标签:;  ;  ;  ;  ;  ;  ;  ;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创造数学课堂的灵动论文_赵晓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