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与功能_普通高中论文

全球视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性质论文,高中论文,功能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69(2007)04-0035-04

当今时代,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人才的培养要通过教育实现,在各种类型的教育中,高中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具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作用。它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以及培养新生劳动力的多重任务。由于高中教育这种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其发展状况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1]。因此,世界各国在规划教育发展时,都将高中教育作为重要议题,随着全球化及信息科技急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最近20年各国高中教育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大众化,追求升学、就业、全人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学校类型的多元化及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就是这众多新趋势中比较突出的部分。

中国的高中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中央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对基础和高中教育在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然而,长期以来受“精英主义”和“应试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一直致力于为上一级院校输送人才,而忽视了其本应担负的劳动力培养的基础作用。致使中国尽管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却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瓶颈[2]。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的到来,发展高中教育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因此,如何从全球视野重新审视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功能,科学地制定高中教育的发展策略,把潜在人口资源变为发展优势就成为今后中国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紧迫性任务。

一、从精英到大众——高中教育的性质和定位

从历史上看,高中教育于1802年在法国诞生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施的都是精英教育。近代以前,其教育机构主要是作为大学的预科而存在的,它主要开设学术性课程,实施普通教育,其任务被定位为使学生具备高等教育入门时所应具有的最低水平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等教养。这个时候的高中教育主要是精英型的,面向上层贵族阶级、统治者阶层,普通民众只能接受初等教育或者分流到以提升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初级教育机构。二战后,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高中普及和扩大阶段,基础性和大众性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特性。在欧洲,随着统一学校运动的开展和以“综合化”为特征的高中教育的普及与扩大,欧洲主要国家的高中教育作为国民性、大众性教育的性质日益凸显,如1997年芬兰的高中普及率已超过15%[3] (p.86)。在日本,二战前高中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战后日本的新制高中被认定为大众化的国民教育机构,为所有国民形成并提高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服务。也就是说,高中教育是大众化的国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完成阶段。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1年4月发表的咨询报告《关于应对新时代的教育诸制度的改革》明确指出:“今日的高级中学已经不是像从前那样只有一部分被选拔出来的人就学的中等教育机构,而是受完义务教育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就学的国民性教育机构,是在完成初级中学的基础上,广泛进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中等教育机构”[4] (pp.2-4)。早在1787年,美国的先父们就把“人生而平等”、“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些民主进步的思想写进了美国宪法。这一思想在当今的高中教育中也得到了明确地体现。美国的高中教育是具有普通性质、以公立为主流的大众化教育。任何学生都可以在所属学区的任何一所学校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学习能力选择班级就读。在2001年10月美国的“高中高年级学生年”中,伍德·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为本次年会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放远我们的目光,绝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并在发表的题为《高中高年级学生年——国家的使命》的报告中写道:“中学后教育在农业文明时代,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黄粱一梦;在工业文明时代,只是少数人的天赋特权;到了太空时代,对许多人都很平常;而在今天,对任何人都成为常识。”[5] 2003年,我国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亦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6] (p.1)

二、升学、就业、全人——高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高中教育的逐渐普及和扩大使得它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长期以来,高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被确定为:为高等学校输送具备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条件的生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建设者。这就是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高中教育的双重功能说。这一观点虽然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其侧重点不同,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法国国民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为了21世纪的高中》明确规定,高中是多样化的阶段,追求升学和就业并重;高中要让学生能够对升学或就业进行选择,提高所有学生的教育水平,保证任何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具备一种被证明的资格[7]。日本学者牧野笃也认为,日本的“高中有着特别显著的两种功能,它一方面将学生分为进入大学的英才和‘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学生群;另一方面又有着‘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职能”[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终身教育”、“新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高中教育的双重功能有其局限性,即它主要是从“社会本位”的角度提出的,仅注重它的社会功能,而缺乏“育人”的功能。很多学者认为高中教育除完成其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功能外,其最终应追求的内在价值在于谋求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由此,力求为今后的继续教育做准备(升学)、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就业)、培养完全人格的人(全人)就成为时下很多国家和地区高中教育的三维目标和追求。1997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在《1998~2002年教育发展战略》(1998-2002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中指出,中学教育要“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为他们将来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继续学习和富有产出性的就业做好准备”[9]。1998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对高中教育的作用作了如下阐述:“高中教育要使学生能够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选择未来出路的能力和态度,加深对社会的认识,通过适应各自兴趣和关心等的学术和职业领域的基础性的基本的学习,谋求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和自立。”[4] (p.5)1998年,芬兰的《高中学校法》规定:“高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之成为良好的、平衡发展的和文明的个人与社会成员,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工作生活、个人兴趣及多方面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教育还应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机会。”我国学者崔允漷等人则认为,我国普通高中“升学”、“就业”的“双重任务”都是围绕社会发展这一轴心的,很少真正考虑人的发展,因此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应是履行其育人职能,促进人之“中成”的实现[10]。

三、多元化、多样化——高中教育的学校类型和课程结构

升学、就业、全人——高中教育的三维目标决定了其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一方面学校类型多种多样,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多种多样。

学校类型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许多国家分别设立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术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综合高中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中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世界各国高中教育的学校制度形式通常可以归纳为普通型、职业技术型、综合型三种类型,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名称。以日本为例,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主要有三类高中,即普通高中、专门高中和综合高中。普通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教授普通学科为主;专门高中以实施专门教育,教授一个专门学科为主;综合高中既开设普通学科又开设专门学科或者同时开始几个专门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致力于建立特色高中和特色学科,以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和社会需求,这使得日本高中的结构更加多样化[11]。

1.按学科设置划分,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专门高中的一种,有农业高中、工业高中、商业高中、水产高中、家政高中、护理高中等)、综合高中、综合学科高中(普通学科和职业学科融合)、专门高中(除职业高中以外的理数高中、体育高中、音乐高中、美术高中、英语高中等)。

2.按设立主体划分,有国立高中、公立高中、私立高中三类。至1999年,日本有5481所高中,其中国立17所,公立4148所,私立1316所。

3.按教育形态划分,有全日制高中、定时制高中和函授制高中三类。至2001年,日本有全日制高中5295所、定时制高中857所、函授制高中119所。

4.按课程管理方式划分,有实行学年制加学分制的高中和学分制高中两类。大多数高中是按学分制加学年制进行课程管理的。至2001年,学分制高中有377所。

5.按学制划分,有独立高中和六年一贯制中等教育学校等。大多数高中是独立设置的,学制为3年。中等教育学校是6年制的,其后期课程相当于高中阶段。2001年,中等教育学校有7所。

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各校为适应学生不同的兴趣、态度和出路以及社会发展对多种人才的需要,一改传统高中为升学或就业做准备的单一课程的局限性,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课程结构,开设了门类众多的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专门化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应用课程(任选课程)等。如芬兰政府规定高中阶段的课程分为三大类:1)必修课程,也称为核心课程,是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2)专门化课程。专门化课程是对应于每一个学科的,这些课程属于限定选修课程,是每一个学校必须开设的,但学生不一定全学;3)应用课程。应用课程是学生的任选课程,属于学校自身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最灵活多样,也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芬兰国家规定每所学校必须开设45-49门左右的必修课程,60门左右的专门化课程。但是,绝大部分学校都开设200门以上的课程[3] (p.89)。1994年,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颁布了《高中学校课程框架》,将芬兰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又分成母语、其他国民语言、外语、数学、环境与自然科学、人类价值与信仰相关学科、心理学、历史与社会研究、美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等10门学科领域或学科群。每个学科领域或学科群又包括若干必修、选修和应用课程。日本文部省1994年开始实施的《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规定,数学、国语、体育、保健、外国语、史地、公民、理科、艺术和家庭等为必修学科,每个学科下又可以细分为若干科目,比如高一理科可以分为综合理科、物理1A和1B、化学1A和1B、生物1A和1B、地理1A和1B五部分共9个科目,学生除了完成数学1、国语1、体育和保健这4个共同必修的科目外,可以充分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自己毕业后的志向,有计划地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科目[12]。2003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高中课程设置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每一科目又由若干模块组成(见表1)。

在全球化、信息科技急速发展及当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高中学校教育的功能亦不限于向高一级的院校输送人才,或是只聚焦于学生测验成绩,其国民性、大众性的性质日益凸显。注重升学、就业、全人三维目标的统一和强调学校类型的多元化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成为当前世界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

标签:;  ;  ;  ;  

全球视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与功能_普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