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乐音在古筝演奏技巧中的应用论文_梁景丽

非乐音在古筝演奏技巧中的应用论文_梁景丽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河南省 新乡市 453000)

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具有文化魅力和历史特色的弹拨乐之一,其音色优美动听,且乐曲给人以通灵剔透之感。正文主要是对古筝演奏技巧中的非乐音、非乐音在古筝技巧中的应用分析总结归纳。

关键词:非乐音;演奏技巧;古筝

非乐音古筝演奏技巧可分为弹拨类、拍击类和摩擦类三大类,它是当代古筝弹奏者对演奏技巧的一次全新的注解,是在古筝乐音弹奏技巧上一次崭新的诠释和果敢的更新。下面,将对这三类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弹拨类非乐音演奏技巧的应用

弹拨类,从字面意思上是指弹奏和拨奏,在古筝中指的是义甲对琴弦的弹奏和拨奏,其中包括了扫摇、扣摇和扫弦,通过弹拨类快速的演奏给人们以新奇的感受,在演奏过程中音区的变化以及力度的变化,都是根据本人那时的情感所做一些即兴的施展,通过弹拨类非乐音的运用来充实音乐,给人一种的气势滂沱之感。

1.扫摇,即在大指摇的底子上加入中指的勾弦,它整体是三指进行勾,大指进行摇指。在扫摇的应用当中,以王昌元写作的《战台风》曲目中的扫摇为实例,经过对非乐音扫摇的运用,描画出一幅情形紧急和气势滂沱的抢险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码头工人坚持不放弃的精神,以及一次又一次勇敢克服台风的攻击的毅力,在扫摇强弱的变化当中让我们形象的感受到了当时的危机状况。

2.扣摇,必须要左右手的相互联合,右手做大指摇,而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紧扣琴弦,在琴码与右手摇指之间往返挪动。在扣摇的应用当中,以王昌元创作的《战台风》曲目为实例,它模拟出了台风的呼叫声和狂风四起的音响效果,随后加上左手的扣弦,也展现出了在飓风过后大自然的美好和清爽,表达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是我们的终极寻求,在其技术的创新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难看出在这首曲目中在非乐音技巧上不断涌现出的新思维和突破创新。

3.扫弦,即极具有爆发的表达,通过左手或右手义甲对琴弦部分音乐区的向外或向内扫动完成,在扫弦的应用中,以筝曲《苍歌引》第10-11小节为实例,通过对乐谱标记的范围音区进行的“中指和大指的扫弦”,使得演奏极具有爆发力和吸引力,给人以新奇之感,展现了春雷的震撼,扩展了乐曲的意境,与此同时,也是现代弹奏者对非乐音这一技巧使用的一种肯定。

(二)拍击类非乐音演奏技巧的应用

拍击类,从字面意思上就是拍打冲击,在古筝中指的是演奏者对琴弦和面板的拍击,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演奏表演上,都有数以千种的形式。在现在的古筝乐曲中拍击类的技法常常是与寂静气氛相对比的,当中拍击琴弦或面板是经常使用的演奏技法,主要是拍击局部音区的琴弦和面板,从而发出音块的效果,让气氛变得更加深厚、悠长。

1.拍击类这一技巧的应用,以王中山所创《溟山》第二部“夏”为实例,“夏”中就运用了很多拟声的拍板技巧,就是在低音部分以B为集中音进行的拍击琴弦和琴板,拍板这一技法不可以古板的按照谱子来,我们可以尽情的演奏,当然拍板也不会仅仅只拍打某个部分,而是要与感情相互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拍击刻画一幅夏天在大山之间被暴风雨冲打石块、树林之间相互拍击所发出的声音。这种技巧增加了乐曲的表现力,形象的模仿了大自然的声音,让乐曲变得鲜活,让观众又仿佛置身于溟山之中。

2.拍击类这一技巧的应用,以筝曲《幻想曲》为实例:曲中“▍”的标识部分是拍击琴弦的低音部分,拍击琴码左侧,让其发出蹦蹦的效果,犹如山谷之间回响的声音。其中“◇”标识的部分以拍击琴板、琴盖为主。作者通过对拍击手法的创新,丰富了整首曲目的音响效果,凸显了乐曲的节奏感和律动性,展现了在山野之间狂欢的舞蹈场面。

3.拍击类这一技巧的应用,以筝曲《苍歌引》第60-70小节为实例,通过拍击琴板和琴盖的变化,对节奏进行了细化,来展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现象变得焕然一新,营造出一种万物充满生机的发展趋向。

(三)磨擦类非乐音演奏技巧的应用

摩擦类,从字面意思上便是两个物体相互往返摩擦所发出的声音,在古筝中指的是义甲与琴弦之间相互摩擦所形成的声音,包括了义甲与琴弦摩擦,掌面与琴弦摩擦,弓弦与琴弦摩擦。其中,使用弓弦与琴弦摩擦时所发出的声音可整体改变古筝长音“连点成线”的现状,形象的展示出了古筝演奏的线条性。

1.手掌与琴弦摩擦时所发出的声音,以筝曲《苍歌引》第15小节为实例,手掌来回在琴弦上左右移动,古筝左边的抚弦主要是与钢琴所搭配,其中古筝高音声部则是模仿大自然中树叶的飘动和随风飞扬以及小鸟嘤嘤的叫声,通过左右手相互的结合,这一非乐音的应用让曲目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

2.义甲与琴弦摩擦时所发出的声音,以筝曲《苍歌引》第11小节为实例,其中所使用的“擦弦”主要是在引子部分分,大部分都是在低音区部分进行,通过用义甲侧面擦弦,制造出“呲呲”的声音,有时厚重有时先的十分的飘飘然,表现出一些音乐浑厚、声音绵长的感觉。

3.弓弦与琴弦摩擦时所发出的声音,以筝曲《千里之行》为实例,运用了弓弦与琴弦摩擦,此曲虽然是四台筝所创,但实际上是相等于八台古筝在同时演奏演奏,主要是由四把多声弦制的古筝所缔造的,里面有两把筝是左右两面的五声定弦的琴,另外两把是右面为七声定弦、左面为五声定弦。表演时使用两把古筝共同拉奏,右手用弓子在琴弦上上下移动,同时左手还始终持续对琴弦的颤揉,使拉动的同时可以转为音高,让音响效果厚实,表达出一种坚持不懈且乐观的精神内涵也整体改变了古筝长音“连点成线”的现状,形象的展示出了古筝演奏的线条性。

【结语】

在古筝的演奏家们的不断更新下,在古筝演奏技巧的演奏中加入许多当代的非乐音要素,这些具有挖掘性的要素具有不断打破传统的趋向,乐音与非乐音强烈对比的音乐效果。当然,古筝演奏技巧逐渐趋向于成熟的发展,我们更要注重的是古筝中非乐音的突破和立异,要做到新而不旧,深而不浅,要在乐曲的内容、结构、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深入挖掘和现代音乐元素的选用,同时也不可以盲目摒弃和遮盖古筝独有的神韵。

作者简介:梁景丽(1996.07-),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8级艺术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筝演奏艺术方向的研究。

论文作者:梁景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非乐音在古筝演奏技巧中的应用论文_梁景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