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理论探析论文

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理论探析论文

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理论探析

刘黎虹(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摘 要: 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是包含社会文化,情境认知,联结主义以及语言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 本文集中探讨了复杂动态理论和联结主义这两个研究视角,逐一分析了这两大理论的核心内容,方法论以及对于二语习得的解释。 分析二语习得的过程是包括个体认知,学习情境和社会文化在内的众多因素不断交互,相互作用,反复构建的过程,旨在为阐释二语习得的问题和现象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 二语习得; 社会文化理论; 联结主义; 动态理论

一、引言: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和认知理论发展背景及趋势

(一)发展背景

二语习得(SLA)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众多的研究学者提出了数十种理论,研究视角,模式和假说[1]。 而且,由于研究学者背景多样,(如交际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等研究角度不同,研究学者们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语的习得过程,什么作为研究的主体及对这些不同方面意见的解释均不相同,甚至意见相左。 在行为主义理论下,二语习得是一个“观察——模仿——重复——强化——成形” 的反应规律而形成特定的语言习惯的行为过程;生成语法认为,二语习得是人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在得到二语输入后生成的二语语法规则的过程;认知理论则认为二语习得主要是依靠人类大脑中内在逻辑和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进一步内化储存在大脑里的抽象语法规则;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语言机能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学习者个体和社会文化的互动中,认为个体的二语习得受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2]

(二)发展趋势

正是在对二语习得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多方面、跨学科的发展背景下,研究学者们逐渐形成了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语言观、学习观和哲学倾向等方面不同的两大对立阵营。20 世纪60 年代开始,二语习得的理论研究主要来自于认知派。 社会派则始于上世纪的80 年代,之后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加入社会派的阵营。 学者和研究方向的多样化使得社会派的研究越来越多姿多彩,越来越发展壮大起来,而且其二语研究理论和对二语的习得解释也对认知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其主张二语习得理论的多元化也使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可以更加丰富多彩,使二语习得研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NIPPV单用,纳洛酮联用NIPPV能显著增加PO2水平和降低PCO2水平,增加SaO2水平,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纳洛酮联用NIPPV能显著纠正机体酸碱平衡,纠正低氧血症;其次,住院死亡率和再次有创气管插管率显著降低,说明纳洛酮能显著降低NIPPV治疗失败率,同时显著减少住院时间,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说明纳洛酮联用NIPPV安全性较好。

1. 认知理论

基于认知理论学派的主要领军人物主要有Larson-Freeman,Cameron,Doughty Long,Robinson Ellis。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支持者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认知取向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方向,即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学习的进步体现在大脑内部知识体系的变化[3]。从对于大脑内部知识的变化研究揭示语言加工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Juffs 也宣称:“没有人会怀疑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方面, 不管使用的语言是母语还是二语。 ”[1]

在热带气旋和东北季风等特殊环境下,按标准配置系碇设备的灯浮标发生移位的情况每年都在发生,严重影响航道的正常使用和港口码头的营运。每年直接造成的广州航标处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并给港航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随着港口航道不断发展,灯浮标的配布越往外延伸,将会存在更多易发生移位的灯浮标,所以研究细化系碇设备的配置将越来越必要。本文推荐应用10吨沉块做详细的探索,希望广州航标处试验,不断寻求有效的方案来解决特殊环境下浮动标志易发生移位的情况。

社会文化理论起源自Vygotsky(维果茨基),该理论是为我们所熟识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4]。其创立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和学习习得是社会文化和学习内化的结果,是文化学习与社会情景关系内化的结果。与认知理论不同的是,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和其在第二语言的学习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所起的核心作用。 自80 年代以来,倡导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学习关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ames Lantolf,Leontief,Elaine Tarone.

3. 发展趋势

(4)发展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复杂动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是非线性的,所以语言的习得发展不是恒定的,直线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学习发展中充满了峰和谷。 在学习发展过程中,自组织的复杂变量即人 (人对于外部语言信息的情感变化和判断反应)之间的作用互动,使内部系统行为(对于语言信息的接收和反应)以及学习和习得(是否可以从给定的语言学习情景中习得)发展的路径变得不可预测。而这种非线性的发展导致我们在二语的学习系统中的输入 (外部的语言规则和语言情景)和输出(习得)之间,不是按照设计或预测的轨道发展前进,即不再具有恒定的比例关系。

拉伸试验选用美斯特电子万能试验机,试件两尾端通过双钢板夹持设计实现力传递。试验采用位移加载,加载速率为0.2mm/min。选用YWD位移传感器,测距为50mm,试验装置见图2。在受压试验正式加载前进行预加载,加载幅值约为立方体抗压强度的30%~40%,并重复加载3次。位移加载速率为0.05mm/min。

二、社会-认知理论下的两种研究视角

英国最先在处理有机化合物(VOC)的蓄热换向流反应器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氧化利用系统-VOCSIDIZERTM技术[8],该系统为一种蓄热式热力氧化器(图1),其技术原理为依靠进气中甲烷组分的无焰氧化释放热量,并通过热量循环维持燃烧区域的高温状态,将进气预热至点火温度以上,从而维持氧化反应自发进行下去,系统维持热量平衡多余的热量可生产过热蒸汽或通过汽轮机发电。

(一)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

1. 动态系统理论/复杂理论(DST)/(CT)的核心内容

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有两种研究理论方向尤为突出:动态系统理论/复杂理论和联结主义。 下文将着重对这两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其方法论分析解释二语习得在这两种研究角度下是如何变化和发展。

动态系统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 (社会环境下)自组织(学习个体)在二语学习的发展中的动态性。本理论是考察动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整体的, 系统的相互关系。 Larson-Freeman(1997)将复杂适应性引入第二语言发展(SLD)的研究,他发表的“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6], 对于二语习得的理论有动态的解释,对二语习得的研究有着“地震”般的影响。由于该理论的动态性、复杂性、突变性、开放性以及非线性等特征,在DST/CT 视角下的语言系统及语言习得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初始状态敏感依赖性。语言学习的实验中的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如智力,情感,动机等)会引起语言学习发展中巨大的蝉变, 语言学习的发展与否以及发展的速度和程度都对初始条件反应非常敏感[7]。 由于整个学习系统(即学习的情景和人脑的知识储备)的多种组成成分在多个层面上,多个深度上复杂相互作用,而每个系统(学习情景和知识储备)均遵循自身的学习发展轨迹作用发展。 所以,即使初始状态(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智力和动机等等)相似,由于所处的学习情景的发展变化,学习的效率强度或习得时机上的细小差异,都很有可能会在学习者的二语习得发展学习过程中产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即“蝴蝶效应”。 也就是说,即使两个语言学习者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一样, 学习条件等外部的系统条件都一样,两者的学习成指的效,语言习得也会因为学习者自身的智力,情感或者学习方式效率的不同而完全不同。

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习得的学习情景(外部的社会系统) 是一个将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视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非特定的动态系统[8]。 那么该学习者的社会系统中包含大量可能互相作用的动态子系统,如认知环境(即个体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个体母语对二语的影响或促进作用、个体的二语知识积累,个体学习二语学习动机及用途),社会环境(即个体与二语学习情景,无论是在模拟的课堂环境,还是真实的学习环境,其接触面的广度和深度,在二语学习中与老师,同学朋友等的沟通交往程度),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所选教材,教学法等),以及学习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这些子系统又在社会系统的层面上,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大量外部的变化着的动态子系统交互。那么,因为有许多的变量,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发展就是不可预测的。 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但其中的过程却充满了非线性的变异,持续变化,不可预测性,在自身子系统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同和不定的发展和衰退。 因为即使有一些看来非常牢固的学习状态(如记忆深刻的谚语或电影中的对白对话),[9]其持续的学习和习得的能力也可能因为某个子系统的停用或自组织的缺乏激活而消逝。

(3)持续的变化性。 无论是人类大脑所存的母语语言知识,或是外部习得的二语知识,都会随着第一环境的发展而持续变化,语言发展中,习得和减损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语言会增进,也会衰退。

1997 年,两派开始辩论,公开的论战持续到第二年。 虽然支持两种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就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各有看法,但是开放的、多元化的研究却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无论是社会文化派还是认知派),认识到对于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和方法应该是具有一体、兼容性特点的。(Atkinson 2002 [2];Larson-Freeman 2002[3];Littlewood 2004[5])。 语言的社会宽度和学习者自身的认知深度是其语言发展的一体两面, 它们不应是一个单纯的认知现象或社会现象, 两者不应该是对立的二元体,而是相结合的统一体。 因此,一些二语习得的研究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始尝试从这个发展观点提出新的二语习得理论,是一个能够在理论和方法上博采两家之长的研究框架。这个框架旨在能够从理论上突出“整合性”和“兼容性”。 这种整合和兼容并非只是单纯的研究成果的整合, 而是在理论研究层次上的兼容。 在此基础上,Atkinson(2002)[2]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Socio-cognitive Theory),[5]即是具有“整合和兼容”的综合方面的理论视角。

2. 动态系统理论/复杂理论(DST)/(CT)下的二语习得

(5)内外因素不断相互影响作用。 语言的产生、发展和习得是由很多“自转和公转”的子系统组成,即这些子系统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但相互之间又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因此,我们不能确定或预测几个子系统或者因素是否可以对于几个或者多个学习者起作用。不仅是因为我们不确定牵涉了多少个内外因素,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这些非常确定这些因素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但这也影响了我们对于影响因素的比重的判断。

Case 2.p=3,q=2.先证明|Q|=2.若否,显然|Q|=4,可取x∈P,o(x)=3与y∈Q,o(y)=4,因G内幂零,则有子群H=〈x〉×〈y2〉诱导的子图P(H)含有K3,3,从而可得幂图不可平面化,矛盾.故|Q|=2,类似Case 1可以证明CP(Q)=1,则有P为初等交换3群且G为Frobenius群.

(2)自体组织和自体适应性。复杂动态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产生交互作用, 会引起自体组织和子系统对于变化发生反应。 也就是说, 外部的学习环境因素通过和内部人脑子系统(即人的情感和对于环境的反应判断)发生作用交互,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发生变化。 该变化(学习与习得)会引起内部人脑子系统的变化重组(内部语言知识结构的变化),并通过自组织的语言系统自动对外部环境进行自适应。

2. 社会文化理论

从契约与道义权源间的一般竞合上看,搜救责任区内的缔约国与人道主义救援国之间都存在协调权的行使问题,只不过前者源于契约或协定,并在所缔结的搜救责任区内行使,而后者单纯地源于人道主义救援国以及搜救责任区内的缔约国各自的搜救计划或预案,甚至是人道主义救援精神,不受任何公约或协定的影响。然而,海上救助的顺利进展来源于力量的整合而不是分散。因此,如果不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有机配合,反而让这些国家各行其是,单一地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协调处理,这些协调权之间不但会产生摩擦和冲突,对救助目的的实现也无帮助。

基于自适应虚拟阻抗的虚拟同步机功率解耦控制策略//屈子森,蔡云旖,杨欢,董宁波,赵荣祥,韩俊飞//(17):58

那么, 是否语言的发展就没有科学的方法可以规划和遵循呢? 对此问题,Freeman 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复杂动态理论作用下二语习得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协调方式。第一,认为二语习得是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按照轨迹“自转和公转”的结果。认知理论的研究路径是下往上,即重点关注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等因素的研究;其二认为,二语习得的也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 社会文化理论则是由上而下,即关注人与社会,社会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和整合。 其三,明确了外语教学中,对二语学习认知的作用在于唤起学习者主观的注意与意识。而且,复杂动态理论更多的在于启发其方法论的意义:(1)摒弃二元对立的传统,鼓励交互,发现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论的互补和兼容;(2)发现理论抽象中简单的因果效应(不可预测和变异性);(3)提倡在二语教学和习得上应重视整体的作用,建立统一的解释。复杂动态理论研究的社会认知理论整合和兼容了两种理论的多样性。

(二)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

1. 何为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理论

联结主义是一种互相连结的神经网络, 它是模拟心理或行为现象的显现模型[10]。 它指一种对于将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科学之间联系的一种认知科学途径。该理论的原理是:习得是通过非常多的简单的, 单个的但又彼此相互联结的单元互动作用来完成加工,达到习得。 在二语的学习过程中,人脑在得到外部的语言信息后, 不是接受信息的单个的神经元单独处理信息, 而是在已有的认知网络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多个神经元发生联系,相互合作,同时作用。这种认知网络,在实验上, 我们把它们视为类似于人脑在语言学习上的的构造和运作状态。 在人的认知网络中,分布着大量的知识节点,而这些单个的节点交互作用, 通过节点之间的联系组成一个独特的学习网络[11]。 学习网络中的节点可以在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时同时启动,发挥作用。联结主义的网络模型展示了二语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的学习规则情况下, 通过大脑中的节点输入作用,模拟出类似规则的语法行为。由于节点的连接点和节点联系的强弱,联结主义的模型有多种的变化层次和结构。最常见的模型是包含三个层次的结构:第一层,网络中联结单元的语言输入层;第二层——干预层,是输入语单元和隐藏语单元的联接作用层;第三层,意义单元的输出层[12]。 在联结主义角度下的神经元网络结构中,其模型的作用途径是这样的:外界的学习激活输入层的单元联结, 产生新的单元联结和新的联结权重,这种新的权重比例可传递到干预层的隐藏单元联结,从而改变其现有的联结结构, 然后再从隐藏单元层到意义输出层。 其先进性在于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作为它的主要研究工具,以减少个体主观性对于联结的权重预测[13]。 使得我们可以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下,解释心智和大脑的运作过程,促进语言的习得。

联结主义理论中突出的两个基本表征:神经元“平行分布加工”和认知“神经网络”。联结主义理论认为虽然通过外部的学习情景刺激的反复输入, 单个学习者的语言行为习得可以是“类型规则”。 但反过来却不成立,即,这并不意味着语言行为是由规则所产生和受其制约的。二语习得下的联结主义,研究的是通过计算机辅助模拟的认知神经网络中, 如何通过学习机制获得语言输入,以及通过干预层的交互,使得输出意义层的各神经单元之间取得联系, 即使各神经元获得 “分布表征”。然后再利用这些由多个单元相互作用的联系来表达一个概念,来输出意义。所以,在联结主义看来,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广泛的学习和建立“分布表征”,组成“神经网络”,将输入转化为富有自身理解意义的输出过程。 输入层的语言学习进入干预层,使得各神经单元获得知识分布表征。但这些获得的知识分布表征并不能使各个神经元处于同一个平均权值的网络中, 学习者的神经网络可以通过改变各单元之间的权值(weight)来调节各单元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新的知识,展开下一步的学习。 权值指的联结的强度,即各作用神经单元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即“分布表征”的广度和宽度[14]。 两个或几个神经单元之间之间权值的数值越高, 则表明这两个或几个单元之间的联结度, 关系紧密度就越强。 在语言学习中,一旦在某神经网络中各单元都有恰当的权值关系时,语言的表达也就完成了。

2. 联结主义视域下的二语习得

阐述联结主义所建立的对于语言处理的模式, 代表人物有Holme(2013),Ellis(2003),Elmanetal(1996)等。 在模拟实验上,有较细化的语言成分学科的研究,如单词的语音,押韵,单词拼写,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的习得。实验之后的结果告诉我们, 联结主义的计算机辅助模型能够通过对于外部输入的干预, 在语言习得的各个细化学科领域析取出一些可以遵循的语法或者句法规则,使学习有规则可循。在联结主义的视角研究下, 对于二语习得的解释在于指出了在学习者二语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下,[15]如果第二语言的同一信息被反复输入, 那么语言成分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就能够通过外部的刺激得到逐渐加强, 得到强化的神经元所处的神经网络模型就能够从这一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中析取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规律, 在相应的语言情景下就可以有正确的语言输出。 进而认为在这个学习情景下,二语使用的频度越高,其表征的可及度就越大[12]。 即,温故而知新。 当这些总结性的可模仿的模式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被反复输入激活, 而得到强化,即,个单元之间的联结越强,学习者越能习得语言。 随着二语学习过程的深入,在文化和认知不断发展的刺激下,学习者大脑就会潜移默化的改变原有的知识分布表征, 根据新信息的输入,经过干预层与原有的知识表征重新匹配和联结,改变了原有表征的权重而产生一种新的联结,即新的知识习得[16]。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信息的反复激活,新联结的权重进一步增强,使得二语的输出符合二语的语法和句法规则, 那么二语的学习也就取得了进展。

三、结语

动态系统理论和联结主义是社会-认知理论下的两大研究视角。它们从认知和情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神经元网络模型对于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的角度解释了语言习得[17]。学习者自身是二语习得的执行者和使用者,个体自身的情感、认知的发展和学习二语时内在的知识表征对于新信息的反应使得与二语学习中相关的各种神经元联系发生交互变化。 在特定的学习情景 (无论是真实的语言使用或者单纯的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二语学习过程中,二语知识新信息的获得和进一步的使用,激活并强化了神经网络中联接神经元的表征联结,使个体大脑中二语的表征神经网络重新形成了载有二语表征的联结(单词的发音,押韵,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处理获得的语言信息并进行内化,进而输出语言。这两种研究视角对于二语习得的解释,使研究得以冲破二语习得研究的确定论,机械论,线性论等观念的束缚,从而建立一个在语音,词汇、语义和句法层面上的动态的, 变异非线性但又是有科学方法可以研究的的模式,以综合考虑生理,心理,认知,语用和社会文化因素,促进二语习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

[1] Dekeyser, R. & A. Juffs. Cognitive considerations in L2 learning[A]. In E. Hinkel (ed.) The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2005:437-454.

[2] Atkinson,D.2002 Toward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second acquisi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6:525-545

[3] Larson-Freeman,D.2002.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use from a chaos/complexity theory perspective [A].In C.Kramsch(e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Socialization: Ecological Perspective[C].London:Continumm,33-46.

[4] Larson-Freeman,D.2010.The Dynamic co-adaption of Cognitive and social views: A Chaos/Complexity Theory Perspective[A].In R. Batstone (ed.).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Use/Learning [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40-53

[5] Littlewood,W.200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C. Elder& A. Davies(ed.). 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C]. Oxford: Blackwell,501-524.

[6] Larson-Freeman,D.1997.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 18:141-165.

[7] 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409-421.

[8] Larson-Freeman D.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Applied Linguistics,1997.18(2).

[9] Larson-Freeman D & Cameron L. Complex System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0] 任庆梅.构式习得认知机制诠释研究综述[J].外国语,2007,(6):39-43.

[11] 李平.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2,(3):164-175.

[12] 宋宏. 混沌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解释力刍议[J]. 中国外语,2009,(6):66-69.

[13] 韦晓保.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新视角:D-C-C 模式.[J].外语界,2012,(6):18-27.

[14] 杨文星.孙滢.二十一世纪新兴的二语习得理论评析.[J].现代外语,2016,(1):108-118

[15] 戴运财.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认知理论分析.[J]. 教学研究,2013,(5):49-55.

[16] 梁爱民.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认知视角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8-32.

[17] 王璐璐.戴炜栋.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J].外语界,2014,(5):29-37.

作者简介: 刘黎虹(1978- ),女,福建泉州人,学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标签:;  ;  ;  ;  ;  

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理论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