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以浙江滩坑库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库区论文,为例论文,浙江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库区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也是其边际区域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有必要对水库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库区发展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研究符合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与保障措施,更好地推动库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滩坑水库是浙江“五大百亿”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建设项目,是继浙江新安江电站之后最大的水电站建设工程。本文在全面调研滩坑库区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现状基础上,对该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意见与建议:
第一,滩坑水库建设对库区农业发展产生的正面影响有:
(1)人口大量外移,库区单位面积人口大幅度减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2)大面积水域形成,淡水养殖可望成为库区新的农业支柱产业。
(3)库区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农村发展的新亮点。
(4)大面积水域调节气候,中、南亚热带果树产业可望成为优势产业。
第二,滩坑水库建设对库区农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1)库区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
(2)库区基础设施大量淹没,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3)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矛盾突出。
(4)林地使用权不变影响库区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
库区是一个特殊的发展区域,其区域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仍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在研究与实践经验上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
国外库区发展模式的经验有:根据库区开发的特征来看,可分为流域型开发和大坝型开发,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世界上有美国的田纳西河库区、胡佛大坝的米德湖库区、巴西的伊泰普库区和埃及的阿斯旺大坝的尼罗河库区等世界著名的“大坝型”或者“流域型”库区的开发先例。
国内对于库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峡库区,对其他库区的研究较少。三峡工程由于其淹没的面积以及需要迁徙的人口数目堪称世界之最,库区面临的问题众多,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但是大多研究同样聚焦在移民与生态环境问题上。如蓝勇从历史的角度对三峡经济开发作了总结反思;王冰、朱农等探讨了影响三峡库区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张建一研究了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战略设计;张小川研究了重庆市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等;李敏昌研究了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问题;吴康明研究了三峡库区山地农业模式等。
库区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此,对库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建设形式多样的现代农业,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通过多种产业结构间的平衡来维护和发展生态产业链,建立农林牧渔复合型产业结构。以往库区农业经济主要是传统的种植业和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效益不高,库区建成后,原有经营耕地被淹没、森林资源大多要转变为水源涵养林而加以保护。因此,留居的农民必须转变经营方式,选择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才能生存,方可致富。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农业结构、产业特色不同,农业生产出现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因此在选择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上必须因地制宜。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较高的投入产出水平;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支撑和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较高的资源转化率。针对库区全面调研,结合当地的区域特点,设计以下三大模式供不同区域农户选择:高效生态林果药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和高效生态渔业发展模式。
通常库区农业发展落后,处于一种路径依赖的状态。路径依赖,是指具有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的影响下被系统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很难为其他潜在的或更优的体系所替代的一种状态。库区农业发展通常简单依赖种养业。农业发展的路径在自然演变中被锁定,通常难以扭转。为此,无论整体推进库区经济建设还是重点扶持某一区域的重点产业,都应当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打破路径闭锁的状态,促进库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新发展模式的应用,首先是当地农民意识的改变,然后是技术的支撑与推广。但是从政府层面上讲,需要政策上加以保障、技术上加以扶持,否则仅依靠留居的农民自觉去选择发展模式、自觉去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将是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因此,当地政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以有效地推动库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放活库区水面养殖经营权,确保当地农民受益;
第二,加大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第三,鼓励库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库区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
第四,建立适合库区实际的林地流转机制,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第五,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