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
向勇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摘 要: 目的 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治疗后导致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预测探究。方法 选取46 例来我院诊断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待确诊为AIS 后指导全部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并预测引发疾病治疗后颅内出血出现的相关因素。结果 AIS 患者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例数为5 例(10.87%),导致患者出现此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合并有高血压、酗酒及NIHSS 评分高。结论 临床治疗AIS 期间,医生需要结合患者发病基本情况,合理选择血管内治疗方法给予患者针对性的疾病治疗,同时还需要把握相关诱发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因素,从而在提升AIS 预后质量之时降低患者颅内出血发生风险,确保患者AIS 可得到有效的治疗,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症状性;颅内出血;因素
0 引言
分析现阶段AIS 的临床治疗情况,对于发病在4.5 小时以内的患者首选静脉溶栓治疗是公认的有效治疗,但近几年特别是2015 年,国际上五项多中心的RCT 研究明确了血管内治疗,特别是支架取栓术在治疗AIS 的重要性,该治疗手段不仅延长了治疗时间窗,同时也增加了大血管再通的几率。而此后的DAWN 和DEFUSE 3 研究也以血管内治疗为基础进一步延长了治疗时间窗,使AIS 患者经过严格筛选后治疗时间窗从4.5H 延长到了16-24H,血管内治疗作用于患者病灶可显著改善患者颅脑处的供血、供氧异常情况,促使患者大脑血液循环系统可尽快恢复正常,血管内堆积的大量血栓可被有效清除,继而保证患者病灶处的缺血半暗带组织可获得有效挽救,最终使得患者经过治疗可以顺利度过危险期,基于此本文选择确诊为AIS 的患者,结合疾病治疗全过程信息,对其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病率及致病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包括。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接收的患者,经检查属AIS 的46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人数多于女性,人数分别为25 例、21 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5 岁,最大为85 岁,平均就诊年龄为(49.5±3.7)岁,患者发病后至入院治疗平均时间为(4.5±0.6)小时。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把主要资源投入经济发展,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未必很高。然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却普遍较低。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往往会首先把主要资源投入经济发展,投入对经济增长拉动较大的项目中,而对于与GDP关系不大的民生类项目的投入则缺乏应有的动力。反过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财政收入也直接制约了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规模。
1.2 方法。患者经急诊入院或院前急救接诊入院,接诊时经FAST 原则初判卒中,做NIHSS 评分,立即行头颅CT、MRI+MRA/CTA 排除出血性卒中,并明确梗塞范围及颅内大血管病变情况。对明确的大血管闭塞(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地动脉、椎动脉)患者再次确认发病时间,随后立即与患者家属谈话,待家属商议并签署同意书后立即转运至介入手术室行急诊全脑血管造影+脑血管腔内机械取栓术。手术期间医生需将支架装置借助于微导管置于血栓远端,并进行不少于5 分钟的释放处理,最终在支架回收的同时将血栓作以完全回收处理。手术结束后应用CT 技术对患者头颅作以检查,结合检查情况对术毕发生颅内出血患者例数进行记录,整理与颅内出血发生有关的因素。
特洛细胞有一个很小的胞体,有几个非常长而薄的分支,电镜下细胞体平均大小为(9.39±3.26)μm 。细胞胞体的形状与端足的数目有关,如“梨型”细胞仅有1个端足,“纺锤体”型有2个端足,“三角形”有3个端足等[24]。其细胞内有卵圆形核,没有明显的核仁,异染色质团附着在核包膜上,占胞体的25%。核周细胞质含有多种线粒体、小高尔基体、少数粗糙光滑内质网和细胞骨架元素。线粒体丰富,占细胞总数的2%。小的高尔基体和光滑的内质网小于细胞体积的1%~2%,主要见于细胞的扩张。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5.0 软件统计学分析数据,计数资料n(%)表示;使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对多因素作以疾病发生相关性的分析,P<0.05 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AIS 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出血发病因素,可以了解到相关影响因素非常多,主要为:首先年龄及喝酒因素,高龄人群机体免疫能力弱,身体多项器官呈逐渐衰退状态,脑白质疏松严重,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治疗期间不考虑高龄患者的身体情况,直接采用血管内手术治疗方法干预病情,会导致手术耐受性差的高龄患者出现治疗并发症,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患者长期饮酒,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受损,血液粘稠度远高于正常年龄段人群血液情况,进而致使其自身的血脂较高,发生脑卒中及后续治疗完毕颅内出血的风险显著提升。其次高血压因素,患者患有高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治疗后未有效下降且指标值明显比正常值高时,患者颅内出血情况会加剧。最后NIHSS 评分因素,若患者该评分高说明患者脑卒中功能缺损程度严重,使得患者出现治疗后颅内出血的风险会相应增加,分析石红婷等人进行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并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章,发现治疗前NIHSS 评分与治疗后颅内出血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分值愈高,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愈高[2]。本文研究中,对于46 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颅内出血病例的致病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多项因素与并发症相关,而最终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饮酒、高血压、NIHSS评分,需要临床医生可从这几个因素着手,来对前来医院急救治疗的急性期AIS 患者作以良好的疾病干预,预防颅内出血发生。
表1 颅内出血发生因素分析
3 讨论
AIS 为临床心脑血管科常见病之一,具有发病迅速、病情严重、致残及致死率高等特点,所以患者一旦发生该疾病需要即刻就医作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促使医生可抓住疾病最佳治疗时机,给予患者有效地血管内治疗,从而挽救患者生命[1]。但是给予AIS 患者血管内治疗期间,发现一些患者容易在治疗结束后发生颅内出血情况,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死亡,所以颅内出血(继发症状性)属于导致AIS 患者治疗后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要求心脑血管科医生对于AIS 与这一危险因素的关系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可掌握引发患者血管内救治期间出现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以便对引发颅内出血因素加以控制,最终避免AIS 患者发生治疗过程中的颅内出血。结合多名学者对于AIS 预后并发症-颅内出血所作的研究,可知此种并发症受到相应因素影响后会出现,从而会对患者疾病预后质量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致使患者病情恶化,引发瘫痪及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颅内出血的有效预防与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分析46 例患者治疗后头颅CT 检查结果,可知大部分患者治疗有效,5 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该并发症发病率为10.87%,其中3 例(3/5;60.00%)为出血性梗死,2 例(2/5;40.00%)为脑实质出血。在致病因素预测方面,综合分析46例患者治疗情况,可知患者年龄、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血管内治疗法应用之前患者NIHSS(脑卒中量表)评分较高、手术医生取栓装置操作熟练度、长期酗酒、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前血小板计数高等为导致颅内出血的单一因素,对上述因素作以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主要致病因素包括4 项,具体因素相关性详见表1。
本文开展的46 例AIS 患者救治期间的颅内出血因素预测研究,可知手术期间医生熟练操作拴装置时使用了适量抗血小板药物,分析结果显示5 例患者的颅脑出血与以上因素的关联性不强,所以医生可在之后AIS 患者治疗时,适量进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并熟练操作取栓装置,进而预防血栓生成。
己酉,上谓宰相曰:“闻朝臣中有交结朋党、互扇虚誉,速求进用者。人之善否,朝廷具悉,但患行己不至耳。浮薄之风,诚不可长。”乃命降诏申警,御史台纠察之。[1]930
综上所述,AIS 患者采取血管内治疗法干预疾病过程中,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有效治疗与尽快康复,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医生能够对患者发病情况进行有效把握,进而结合了解与掌握的相关诱发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因素,合理编制血管内治疗方案,从而确保患者疾病能够获得及时、高效的治疗,其中患者年龄大、长期喝酒、舒张压和收缩压高、NIHSS 评分偏高等因素需要医生进行重点研究,进而可对具备上述特点的AIS 患者加强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防性干预与治疗,使得患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治疗,尽快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喻琬童,吴川杰,吉训明.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颅内出血分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9):2089-2092.
[2]石红婷,刁芳明,董亚贤,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8,39(12):2231-2234.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9.90.043
本文引用格式: 向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73+75.
标签:急性论文; 缺血性论文; 脑卒中论文; 治疗论文; 症状性论文; 颅内出血论文; 因素论文;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