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来,高校中各类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发展、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发展情况各异。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合作学习小组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建设好合作学习小组、推动学生课内课外全面发展、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诸多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阐述当前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习合作讨论小组 大学生 发展
一、调查目的
探寻当前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优劣,征询各高校学生对于合作形式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发现和所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整改,探索一种符合大学生发展要求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
二、调查对象
国内各高校学生,以及少数海外高校在校学生。
三、调查方式
采用线上或线下的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中存在“成员积极性低、浮于表面、缺乏落实、活动单一、缺乏实效、分工不明、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其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成员自觉性差,靠外部力量强制组织,成员积极性不高。团队组织广泛地存在于全国高校中。绝大部分团体组织通过外部的强制力量施加压力而形成,并非同学自主组成。大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学校监督力度低,加之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的巨大转变,使得自发形成合作学习团队组织极为困难。其次,大学生作为独立的成年人,更偏向独立做事、独立做人。故此状态下组成的小组成员认为一起做事占用了自己的时间,打乱了自己的计划,故成员的自觉性差,积极性也低。
2.小组活动形式单一,小组任务不明确,任务完成潦草,质量低下。高校与高中相比,学习仍然是主要任务,同时大学生的课外拓展相对高中来讲大大增加。然而,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仍将学习作为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甚至唯一形式,使得小组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除此之外,各团队会不定时举办聚餐等活动,但数量少,规划性弱,且任务分配不明确,小组作用混杂。在没有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极低,且不能跟根据任务的要求及时变动人员,使得任务完成的质量低下。
3.内部成员分工、地位不明确,小组内部协作能力低。多数学优生均认为自己是小组活动中的领头羊,少数认为自己是参与者,但涉及询问承担具体任务时,回答均过于模糊。由此可见,各成员并不能正确定位自身身份,明确自身分工,且每个人都把自己摆在了比较高的位置,这种略微畸形的框架使得小组内部协作能力低。
4.小组规模不一,组织形式不够严谨。小组成员责任感不够高。多数合作学习组织形式的活动时间并非固定,而是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时间分配,活动开展全凭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临时决定。较为随性的活动组织时间,导致大学生不能为小组活动提前留出时间,会使个别同学找借口逃避小组活动,相应地就出现个别人全力负责的情况。就小组的规模规模而言,小组规模参差不齐,多达10人,少则2-3人,规模大小不均匀,使得每个人承担的任务比重不同,容易挫伤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5.小组内部人员综合差异大,能力不同,合作、学习、工作能力参差不齐。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多数同学对活动参与的积极度极低,认为活动新颖性低,吸引力差,意义甚小。其次,就整个班集体而言,活动组织者通常是班委,长此以往,班委任务过重,思路局限,对同学们的吸引力下降,同学参与度下降,导致班委组织活动积极性随之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就小组内部而言,呈现一强多弱的状态,组长能力强,大权独揽,不懂合作;成员学习能力弱,对组织和参加活动极抵触。双方相互作用使小组内部的人员能力差距越来越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改进策略。根据调查以及班级实际小组运作状况,研究者认为,所谓学习合作讨论小组,即是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并以此为前提,以相互合作共同讨论的方式方法,促进和巩固学习成果。结合其模式优点,总结出可以促进各高校团队学习模式的主要策略。
(1)以性格、兴趣和能力为基点建立小组。即以前期学习成果为依据,以性格、兴趣和能力为基点建立小组。尽力把中等能力的学生分配到同质小组中;把高能力的学生分配到同质小组或者异质小组中,把能力低的学生分配到异质小组中。将中等能力学生集中分配到个别小组,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和能力高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以性格促和谐,以兴趣促感情,让小组成员均有积极性参与各方面的讨论,在感情好的基础上,推动各类活动的展开。小组规模把人控制在3-5人之间最为合适。可以彼此之间在分配任务时更加方便,责任感更高,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同时,对于同寝室的学生,则尽量不要分配在同一个小组。
(2)明确小组任务,明确组员分工。对各类专业学习、课程作业、各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均以此“学习合作讨论”小组为主。通过明确的任务,使学生对指定作业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便于接下来小组长活动的安排和开展,也通过标准的明确来增加团队成员的目标感。各类作业均以本小组为主,保证组员聚在一起的时间足够长,并且分配组内人员角色的分工,使得每个人都处于高地位、高重视,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因为在团队组织中,一般呈现出地位越高、积极性越高的现象。
(3)建立制度公约,保障小组运作。建立制度公约,保障小组运作,前瞻性地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对制度或公约,每个人认同后签字,形成制度约束。规定每周一起上自习的次数,明确记录小组学习成果,形成书面表格或文件。通过奖惩制度使同学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避免人浮于事,提高各位同学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与对班级的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高度的班级凝聚力。负责人可以对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给予适当的奖励,并支持鼓励其行为;对于成员犯的错误,则要持宽慰、鼓励的态度,并积极地帮助成员改正错误或弥补造成的后果,不可相互推诿、裹足不前,这会导致小组内部的矛盾,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不配合的成员,则要深入地分析其原因,找到症结所在,且要注重沟通,以成员可以接受的委婉方式使其参与到集体中去,并有目的性地诱导、引领,加以鼓励,密切关注其心理历程。
(4)加强沟通。沟通在建设小组乃至解决出现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小组由不同的个体组成,假使缺乏有效的沟通,彼此之间是不可能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问题的。在沟通的过程中,传达者应先对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注意信息传达的全面性、客观性、精炼简洁,凸显出沟通的重点,注重沟通双方的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表达;聆听者也应积极思考,并对传达者作出有效的反馈。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拉近了成员之间的距离。当然,沟通不能仅仅运用在工作与学习上,生活中也同样重要。小组的负责人要密切关注组员的情况,多找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与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并使其树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使成员更好地融入这个集体中。
参考文献
[1]蒋兰 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
[2]蔡静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基于群体动力理论的探讨.西南大学,2011。
[3]许治 陈丽玉 王思卉 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程度影响因素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5。
[4]王美美 项目团队及其项目绩效改进研究.北京化工大学,2007。
[5]马丽华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项目团队成员的激励模型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6]胡晓欢 高校课程讨论小组教学模式探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
[7]李家黎 合作学习:历史发展、现状及展望.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
[8]李相彩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调研报告.理论研究,2013。
论文作者:田爱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小组论文; 成员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能力论文; 积极性论文; 分配论文; 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