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维基和创造性革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博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20
大约在1995年,互联网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人们乐观地预测:互联网将使每个人都变成自己的发言人,可以就任何话题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创意,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重大事件。尽管早期的网络用户确实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他们的幻想却从未完全实现。网站的经营与维护有相当的难度,因此专业网站设计师和IT经理人很快取代了狂热的业余爱好者,这些业余爱好者是网络发展初期的建设者。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博客和维基的普及,当初人们对网络的幻想再次浮现出来。人们对博客和维基重要性的评价差别很大:乐观主义者认为,博客和维基很快就会取代主流媒体;另一派则不以为然,认为对于新闻写作而言,博客就像评论员故意找茬。对博客、维基和其他在线媒体,布伦斯(Brums)作出了更加客观和深刻的论述。
本文认为,博客和维基确实非常重要,但这种重要性是基于一种崭新的创新模式,而不是对现有传媒的直接替代。博客和维基的创新模式已经被人们称作创意共享。
创意共享所带来的创新被一系列动机制约:追求完美、自我表现、利他行为、纯粹的享乐……我们可以将这些动机概括为创意性的而不是金钱上的或群体性的。创意共享所带来的创新是一种公共资源,用户可以随意地使用、补充它们,并加进自己的创造。
创新并不一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许多学者探讨了传播创新的负面影响。不过,本文假定更自由的传播通常是称心而有益的。
本文的分析采用了近期文化研究方面的部分成果,所采用的方法受到了威廉姆斯(Williams)的启发。他试图把创新放在一种历史的语境下考察,将文化创新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一个重要的命题是: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博客、维基和其他基于互联网的新事物创造了对技术潜力的新需求,它们与文化发展所带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关联。
一、博客和维基
1.博客
博客仅仅是一种杂志形式的私人网络日记。博客软件自动将新条目(帖子)放在网页的顶端,每过一定的时间,或每当帖子太多不便于翻阅时,博客软件就会把旧条目放进博客档案。
自20世纪90年代晚期,博客由当初的星星之火迅速而持续地发展起来,这可以从一家叫“技术精英”(Technorati)的网站看出来。“技术精英”是一家免费的博客链接统计公司。2003年9月,“技术精英”声称搜索到了将近400万个博客,超过5亿个链接。到2005年,尽管垃圾博客越来越多,或是仅仅为了吸引来自“谷歌”(Google)等网站的自动广告而由电脑程序自动建立的“伪博客”,博客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10亿个!其他渠道则显示有高达5000万个博客!博客有多种用途,那些吸引了公众注意力的博客卷入了政治、文化的论争。
许多人认为撰写博客有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方便性:读者能否方便地对单个帖子发表评论,能否方便地与批评或赞扬的其他博客建立链接,或者仅仅指向一篇有趣的文章?大多数博客建立在一个大的网络社区内,通过日记摘要的方式,与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其他博客建立联系。
尽管博客既可以由私人经营也可以由团体经营,但是博客的内容通常具有私人性,也就是说,每个帖子都是由个人作者撰写的。
另一方面,大多数博客软件通常包括了彼此附属的评论性链接。尽管一些博客不允许发表评论,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没有评论的博客不是真正的或完整意义上的博客。典型的情况是,每个博客都吸引了一批经常发表评论的常客。他们大多使用笔名,拥有群体内广泛接受的身份,可以被看做博客的第二作者,因为最终的内容包括帖子和评论。
许多博客更大的作用是发起一场公众参与的对话,而不仅仅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零星片段。博客网站的大多数访客从不发表评论,因此更像观众而非参与者。略带贬义的博客术语“潜水员”(Lurker)有时用来形容此类访客。术语“潜水员”开始于新闻讨论组时代,那时人们期望所有讨论组的参加者都能作出贡献。然而在博客时代通常不再有如此的期望了。
正如切舍尔(Chesher)所观察到的,互联网的崛起并没有导致作者的死亡,至少就博客来说是如此。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文本生产者看来,博客撰写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博客(至少是带有评论和引用的完整博客)是合作的产物。
2.维基
与博客和其他网站不同,维基旨在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内容的编辑。最突出的例子是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一家在线百科全书。以下关于维基的信息就是摘自维基百科。
维基允许人们利用网络浏览器,以一种简单的标记语言共同撰写文档(即合著)。维基是许多网页的集合,网页之间通过超链接紧密相连。事实上,维基是一个简单的关系型数据库。“维基”取名于夏威夷方言wiki wiki,意为“快点快点”或“随意”。
维基通过易于纠正内容错误来获得预期效果,而不是靠创作的难度产生影响。一个传统的维基允许浏览相关网页的任何访客参与内容的编辑,不需要经过群体内特定成员的批准,甚至不需要注册。目前维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政府、企业及学校等封闭性群体。
尽管维基是非常开放的,但是针对近期添加到网页主体的内容,维基还是规定了核实内容是否有效的措施。最明显的措施是,几乎每个维基都有最新变更页——一个近期编辑内容的具体清单,或某个指定时段内所有编辑内容的清单。
维基的大部分特点可以由维基百科来说明。维基百科对自己的概括是:维基百科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百科全书,以网络为基础,内容不受限制。它由网络志愿者协作编写,任何上网的人都能随意修改维基上的内容。维基百科计划开始于2001年1月15日,当初是作为试验性的Nupedia①的补充,现在由公益性的维基媒体基金会经营。维基百科已经有超过255万篇文章,其中有超过87.3万篇是英语的。从诞生之日起,维基百科越来越普及,并带动了几个姊妹计划。
维基百科里的文章经常被传媒和学者引用,他们普遍赞赏维基的自由传播、随意引用和包罗万象。维基鼓励编辑者以中立的态度概括各种著名观点,而不是去试图判定客观真理。但是维基作为一种参考资料的地位引起了争议,它的开放性允许文本的蓄意被破坏、言词的差错、语意的前后矛盾、质量的参差不齐和观点的偏颇。人们还批评它有时的偏见、追随大众胜过客观求证、与传统的百科全书相比缺少责任感和权威性。
大多数出色的维基既有勤奋的忠实用户,也有大量的临时撰稿人,缺少了这些条件,维基就不会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因此,维基的数量比博客少得多。http://www.worldwidewiki.net/wiki/SwitchWiki网站所列出的公共维基尽管力求全面,也仅有大约1000个链接。如同博客一样,许多维基已处于瘫痪(链接产生了错误信息)或半瘫痪状态。另一方面,至少一些在内容编辑上带有限制条件的维基看起来似乎欣欣向荣。
在大多数情况下,原创的概念不适用于维基。典型的维基条目主要是许多匿名网友各自修订的产物,这个特点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通常,百科全书条目的原创者是匿名的,或仅仅署上姓名的首字母,全书内容的重大改变主要发生在不同的版本之间。
更重要的是,维基的匿名性明显带来了知识产权理论方面的问题:就其起源来说,创意是个人努力的结晶,而大规模的协作一般发生在雇佣劳动的情况下。下文将要讨论:对于以健全的知识产权理念为宗旨的决策机构而言,维基日渐增长的重要性值得质疑。
二、博客、维基与创新
博客和维基形成了坚实的创新源流,它们的开放性提供了文本和其他材料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而这反过来又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旧媒体的创作模式逐渐变得不合时宜。媒体扩张的需要以及对出现问题的回应,导致了对各种技术创新的持续渴求。
1.内容创新
没有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来测度各种博客上所发帖子的数量和质量。“技术精英”声称每天监控到约80~90万条新帖子,日新增博客流量为500G字节。相比之下,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2800万册)藏书总量估计有5~20T字节(1T=1024G,译者注),相当于“技术精英”网站10~14天的内容流量。当然,博客上的大部分帖子充斥着价值不大、昙花一现的内容,但国会图书馆里的相当一批藏书也是如此。
博客和静态网站之间的差别虽然细微但却很重要。博客为那些缺乏特别技能和资本的普通人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去发布各种形式的信息。要理解这种机会的众多,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随便拼写一个带“blogging”后缀的单词,如“babyblogging”、“gardenblogging”、“photoblogging”或“carblogging”,然后用“谷歌”搜索。对模糊词汇的搜索至少会找到这些复合词的例子,而对流行词语的搜索更会得到数量惊人的结果。例如,对凯文·德拉姆推广的“catblogging”搜索时能得到4.5万个结果。
我们不可能就博客上所有内容的重要性都作出评价,更可行的是将视野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分析澳大利亚的政治和文化事务。一般认为,澳大利亚的主流媒体包括4份报纸(《墨尔本时代报》、《澳大利亚人报》、《澳洲金融报》和《悉尼先驱晨报》)。每份报纸都有日报版,其中包括1~2篇新闻评论、3~4个意见专栏,偶尔也有一些专稿。因此每周的全部文章约100篇,共7.5万字。
尽管很难准确地识别风格类似的博客群,我们还是能够找出至少20个坚持日常写作规范的澳大利亚博客撰稿人,他们在主流日报的意见专栏上遵守类似的规则。那些博客撰稿人实际上经常或偶尔为主流媒体提供评论性稿件,平均起来,每个博客撰稿人一周要发3~4篇有价值的帖子(每篇300~500字),这就意味着仅仅比投给主流媒体的评论稿件略少。
对于通俗小报宜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其办报质量。通俗小报的博客空间似乎与报刊电台的博客空间一样活跃而喧闹,通俗博客上所发的帖子数量巨大。
在澳大利亚与美国之间所作的类比更加支持了博客撰稿人的地位。美国的政治博客撰稿人无论绝对数量还是相对于总人口的比例都比澳大利亚多,但是发表的能够被主流媒体采纳的文章却比澳大利亚少,《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就是明显的例子。美国的大部分报纸是地方性的,主要依靠“稿件辛迪加”获得国内外的政治性评论文章。
政治分析和评论是报纸的主要特色,即使那些通俗小报也刊登社论和读者来信。博客已经在政治分析和评论领域具有了竞争力,这是其作为一种新媒体成长的明显证据。在其他领域,尤其是与技术有关的领域,博客和相关传媒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
在这一点上,评价维基所取得的内容创新方面的成绩就很简单了,因为各种版本的维基百科已经解释了通常所能得到的大部分维基条目。从2001年开始,维基百科已经与《大英百科全书》这部长久以来居支配地位的名著不相上下,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一筹,其总字数和总条目都比《大英百科全书》要多。最近所做的比较研究显示:维基百科中科学类条目的平均质量仅仅略低于《大英百科全书》。
类似地,博客已经被商业企业用作维护定期更新的互动网站的手段,代替了商业性内容管理软件。博客也被用于教育行业,同样挑战了商业性教育课件编写者的正统地位。
2.类型创新
就像麦克卢汉观察到的:媒体就是信息。对这句格言的一种解释是:每一种新的传播媒介都能影响到可传播的信息,如广播与电话的结合产生了“对讲广播”,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鼓励“草根阶层”高谈阔论。
自博客兴起后的几年里,为了尽力利用其传播功能,克服各种局限性,人们已经采用了多种博客形式和类型。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会坚持下去,也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具有正面效应(尽管这个论断太武断)。
一种早期的类型创新是“菲斯克化”(fisking,即“恶搞”。——译者注),也就是全部或部分地转载某篇文章,但穿插着批评性或辱骂性的评论。这种方式最初是2001年恐怖袭击后由右翼人士的“战争博客”普及的,以右翼人士经常攻击的靶子——新闻记者罗伯特·菲斯克(Robert Fisk)的名字命名。尽管某些恶搞对原文进行了合乎逻辑的批评,但典型的恶搞通常包括了一系列无关的指控。
在2002年之前,大多数博客软件都不允许读者发表评论。评论功能的完全引入改变了博客的传播方式,随后得到了一系列的发展。在不能发表评论的时候,博客被明确看做是其作者的创作,对某个议题的谈论通常通过博客间的链接进行。引入评论功能后,博客具有了互联网“电子公告牌(BBS)”和“新闻组(Usenet)”的某些特点(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尽管新闻组自1979年诞生之后的十多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它的小组讨论模式未能很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要,尤其是新用户不熟悉,也不愿意学习所加入群体的交际规则(“网络礼节”)。新闻组的衰落被公认为始于1993年。当时,美国在线提供了接入新闻组的服务,此前的接入由各个大学控制。1994年,“垃圾信息”(spam)的出现是类型创新的第二次发展。类型创新的其他表现(大多过时了,但波及范围很广)包括:热烈激动的网上辩论、煽风点火、刻意炒作等等(在维基百科中对这些术语下了定义并进行了讨论)。
以上所提到的问题也出现在博客中。据估计,一条帖子超过100个评论将不可避免地退化为重复进行的网上激辩。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同时也为了使讨论更加热烈,博客撰稿人试图寻求改革的办法。由于在这方面还没有出现特别的创新措施,我将在自己的博客http://www.johnquiggin.com上提出一个办法,即定期的“传话筒”式帖子,在我的博客中称之为“周一信息榜”:欢迎发帖人就其所选的任何议题在信息榜上进行评论。这个构想的意图之一是允许自由讨论相关的话题,否则在评论不相关议题的帖子时,会被当成离题话。其他的澳大利亚博客已经采纳了我的设想,其中最突出的是拉尔瓦塔斯·普罗德奥在http://larvatusprodeo.net上开设的周末沙龙。
另一个有意思的创新要归于亨利·法雷尔(Henry Farrell)的学术圈博客——“弯木博客”(Crooked Timber),这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论坛,重点介绍新书。一般来说,书评由弯木博客群体内的几个成员撰写,有时也邀请其他人参与。书评写好后传给书的作者,作者再对书评作出回应。全部内容都发到博客上公开接受别人的评论,直到以PDF格式存入博客档案。这个办法带来了传统评论难以企及的好处。
维基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社会机构,它的建设需要一系列创新来管理用户间的互动。建设维基的困难解释了为什么维基的数量相对较少的原因。从作为例子的维基百科来看,似乎许多相关的创新都需要大量参与者才能成功。相比之下,博客似乎在小群体中更能获得预期效果。从根本上说,创新的关键问题是既要激励网民参与,又要防止一小撮人破坏——如同《洛杉矶时报》的试验所遭遇的那样。
三、创意共享
知识产权是一个全世界都在激烈辩论的话题,尤其是美国,一方支持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则提倡扩大产权使用的公共领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创意共享。②那些倡导创意共享的人强调:创意的表现形式一经产生就具有了纯粹的公共物品的特点——非竞争性,一个人对创意的使用并不会妨碍另一个人的使用。
知识共享的比喻表达了一部分人对放松知识产权控制的要求,因为公有资源(如一块农业社区里全体居民共享的土地)可以被看做典型的公共物品。主张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人表示反对,他们经常援引“公地悲剧”的假设。“公地悲剧”的假设认为,既然大家可以随意使用公共物品,那么人们就没有动机为改善公共物品的状况而投资,去发现有价值的创意,并与别人分享创意。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是“圈地”,将公共土地分成一块块的私有土地。
“化公为私”论的相对合理性因不同的语境而不同。对互联网的重要领域,如博客和维基来说,创意共享的设想无疑更合适。
1.制度变革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大部分创新是无意识发生的。人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他的人就模仿或进一步改进。尽管多数人试图保密,但最终都失败了。一旦新知识被公开,它就变成了公共物品的一部分,人人都可以使用。
从18世纪末开始,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书籍出版商和各项发明的创造者开始通过版权和专利权寻求报酬。版权和专利权授予其持有者暂时垄断劳动成果的权力。在英格兰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国王用垄断性专利权奖励宠臣,或当作自己增加收入的手段,结果激起了强烈的抗议。只是在这以后,专利权才专门用来奖赏创造专利的人。
到19世纪和20世纪,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变得日益重要。由于从基础性的发明到实现其应用价值之间可能有很长的时滞,而且难以追溯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专利权未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推动或资助基础研究。相反,大学和其他社会公共机构的经费却来自国库收入或私人慈善机构。
随着研究问题的不断深入,加之成本越来越高,独立研究者日益受到官僚机构的控制:或者作为大公司的雇员,或者参与有组织的政府项目。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是首次由政府组织的大项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项目是最振奋人心的政府项目。大学里的研究者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但是越来越依靠科研项目来筹集资金,并且受制于追求特定研究目标的要求。
在创造性方面,大公司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文学和音乐创作方面,雇员创造性劳动成果的版权归公司所有;在电影产业,大公司凭借自己的优势独占了其雇员的作品。这些大公司成功地迫使版权保护的范围和时限稳步扩大。
市场和政府(包括大企业的管理机构)各自需要一种特定的行为理性,一种倾向于排挤所有其他动机的理性,这个观点是由马克斯·韦伯首先提出的。韦伯分析了政治理性,又创造了一个“经济理性主义”的术语。
在官僚主义内部,行动受规章制度及整个机构的共同目标决定。官僚机构可以产生创新,但同时也会阻止或反对创新,即使新的提案来自官僚主义等级的底层,它也必须得到上层的批准,然后自上而下地执行。在市场内部,任何行为的主要动机都是金钱回报,因此,只有能带来经济效益时创新才有意义。经济效益决定于市场需求和外部制定的知识产权制度。
在大部分关于创新方式的讨论中,市场和政府被认为囊括了孕育创新的制度性设置:只有当上司发布命令进行创新,或当获得来自市场的金钱报酬时,个人才会想出新的创意。
在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20世纪,搞研究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研究人员必须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得到报酬,这个隐含的条件清楚地符合公认的准则。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这个支配20世纪发明创新的条件。互联网颠覆了长久以来研发和创新所具有的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突然之间我们有可能在小规模投入的众多基础上承担大项目。
布伦斯讨论了需要大家协作完成的在线新闻制作的多种形式,包括博客和维基。他的分析集中在“把关人”的理念上,即观察新闻机关和其他信息来源的信息输出通道,确认那些令人关注的可得素材。在新闻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互联网允许将协作模式应用于把关行为。
另外,借助于互联网的帮助,越来越容易的信息复制、传播和存储方式改变了有关知识产权的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在以前的技术条件下,复制一本书、一盘歌曲录音带等所用的原材料、付出的辛劳和花费的时间通常相当于大部分法定市场价格,包括支付给作者或版权所有者的使用费。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任何进行复制的人都愿意为将要复制的物品支付大部分费用。在此情况下,进行版权保护的社会福利成本一般小于版权所有人得到的收益。
在复制和存储几乎不用付出成本的情况下,“长尾”③现象出现了。大部分网上利润来自于大量相对廉价的互联网应用,试图向这些廉价使用者索取版权使用费是没有用的,其结果只会抑制比畅销品带来更大社会利益的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被市场理性和政府理性所替代的古老创新模式在完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再次复兴起来。博客、维基、开放源代码社区以及其他网上社区,形成了新兴的(或复兴中的)创意共享计划的一部分。
事态的发展需要一个制度性框架,尽管此类框架的主要任务是支持而不是指导创意性革新。创意共享授权体系和维基百科基金会就是这种与最新的创新模式相关的制度性进展。
四、结尾的评论
就其本身而论,与博客和维基相关的创新是重要的,而且一般来说,它们反映的创意性协作越来越成为技术进步的关键。从博客和维基发展出来的衍生软件正在应用于商业和教育上,代替了以往的私人内容管理软件。开放源代码软件越来越成为所有计算任务的最可靠的基础,在过去的10年中大大推动了经济增长的互联网和万维网,就是以创意性协作的方式发展和成长起来的。
上述的革新有重要的外在影响,其中的一些影响与目前的政策走向背道而驰。首先,如果金钱上的回报太低,甚至与社会产品的价值倒挂,我们就没有理由期望资本市场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推动创新。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的政策越来越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功能,我们必须重新考虑这种定位。
类似地,下列政策可能误入歧途:试图强化政府的职责,或者把注意力放在竞争规则和可预见的后果上。公共政策应当为创意留出一定的空间,促进创意性表达,而不是寻求更生硬地驱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产能力。尽管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有理由维持一定的竞争力,但公共政策至少应当以同样的力度促进合作。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创新的竞争性质的一般性假设未能得到人们足够的支持。如果政府想要促进社会生产中的最大创新,它们就要降低竞争的重要性,突出创意与合作。
注释:
①Nupedia:另一个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译者注
②创意共享(creative common)是一个表达数字化作品版权的组织,其目的是号召著作权人根据作品的情况和本人的意愿,精心选择授权许可,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一句笼统的“保留所有权”来代替。该组织制订了一套授权规范架构,用以近似地表达各种版权转让规范。创意共享有三种授权表达方式,一种是以法律授权书的方式给律师的;一种是以图示的方式给一般读者的;第三种是给电脑读的,以内嵌的方式出现,例如内嵌在网页里以XML格式的RDF来表现。——译者注
③商业领域中有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企业80%的销售额来自于20%的商品;80%的销售收入由20%的重要客户创造。2004年10月,《连线》杂志主编克里丝·安德森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长尾理论”:只要营销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销量也能够与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这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背叛。长尾或者说长尾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技术可以将那些“缝隙市场”再次整合起来,形成利润来源。——译者注
*本文摘自:John Quiggin,Blogs,Wikis and Creative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Vol.9(4),2006,pp.481~496。此文已经过作者授权。——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