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_心理障碍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_心理障碍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障碍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07)06-0087-03

所谓“接受”,就心理学而言,是指受教育者主动寻找外来信息,接受外来信息,并按一定的心理结构进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不可能完全被接受,或多或少会出现信息衰减或失真,受教育者总会遇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样就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难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从接受心理出发,把握接受心理规律,积极探讨消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 (P239)。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是把社会的思想要求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也是外部社会思想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内部思想实然的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诸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有研究人的思想接受活动中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才能理解人的认识活动,正确理解人的思想接受活动规律。

(一)认识接受心理过程。

人的认识心理的过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过程,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包括注意、感知、思维和记忆。其中,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过程的发端,它决定着人的感知、思维、记忆的方向,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第一推动力;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它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刺激的直接的、初级的反映,是思想和记忆的重要基础;思维是人脑对感知觉材料的深度开发和加工,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记忆是人脑对已有认识的储存和提取。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说:“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教育成败、效果优劣的关键是对受者已知状态的把握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提供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要首先经过受体的已知的过滤、检验,才能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受者的已知与新知的视界溶合过程。人的已知包括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因为受者的知识、经验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受教反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信息产生不同的欢迎度。

(二)情感接受心理过程。

人的情感心理过程,在普通心理学中细分为情绪、情感和情操。人的情绪、情感对人的思想接受活动具有多种功能:一是思想接受的准备功能。情感多在接受的前沿存在,成为接受的诱因,情感影响接受期待心理,产生接受的准备作用。二是思想接受中的中介功能。情感作用表现为受与教之间的中介作用,也表现为受体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三是思想接受中的强化功能。人的内在需要是其思想接受的内驱力,情绪体验可以激活或者抑制思想接受的内驱力,使之强化或弱化。四是思想接受中的感染功能。受者在思想接受活动中的情绪反应往往对周围人的接受心理产生影响,而受者也往往从周围人及教者的情绪反应中作出自己的接受评价。五是思想接受中的创造功能。情感可以使智力振奋、昂扬,甚至可以演变为智力爆炸。总之,思想教育需要教与受的心理共鸣效应。

(三)意志接受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抵制诱惑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它从人的行为中得到表现,受到人的思维、情感的支持并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受到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意志具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第一,它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心理过程,没有目的也就没有意志,目的是意志心理的开端,是组织行为的依据;第二,它与抵制诱惑和克服困难过程联系,即它也是一个抵制诱惑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第三,它是自觉地组织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即它的行为都是意识在目的的引导下组织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

接受心理障碍是指在思想接受的知、情、意、行等诸因素中出现的不利的心理因素,从而产生对思想接受的偏差或阻碍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中主要有认知接受障碍、情感接受障碍和意志接受障碍这三种接受心理障碍:

(一)认知接受障碍。

认知接受障碍主要表现为教育者传播的教育信息与受教育者已有的观点相距太远,甚至对立,因而受教育者排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1.对接受教育的意义认知不清形成的障碍。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有些受教育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社会的需要,而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他们常问“有什么用”?认为“有用”就接受,“无用”或“价值不大”就拒绝接受。但是,他们往往从思维定势与行为习惯出发,受世俗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做出一种不正确的选择与判断,以致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意义缺乏认知或认知错误,这样不仅不会产生接受的动力和兴趣,反而造成心理障碍。

2.已有的经验认知背景形成的障碍。思想接受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而是已知,人往往把已知当成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形成知识迷信与认知定势,表现为思想接受中的指向性、排它性,构成新思想接受中的干扰与困难。接受者的认知定势也会影响他们对教育信息的接受程度。当教育信息符合接受者的认知定势时,认知定势就会产生积极正向的作用;当教育信息不符合教育者的认知定势时,就可能排斥教育信息或者部分接受教育信息。

3.认知结构形成的障碍。受教育者接触到与自己认知结构不一致的教育信息时,在心理上有以下三种反应:一是拒绝接受教育信息;二是把教育信息曲解为与自己相符合的观点;三是改变认知结构,接受教育信息。接受主体不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因为不能激活认知结构中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或者是受教育者接受了相关知识,却不能有效地应用它。

(二)情感接受障碍。

情感接受障碍是指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或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1.受教育者自身情感抗拒形成的障碍。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认识、兴趣和价值观来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个体心理差异较大,获得的信息渠道各异,信息识别能力不同,当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存在偏差时,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以致于对一些正确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持不信任的态度,产生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听、不信、不服。

2.对教育者的情感抗拒形成的障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受双方关系既复杂又微妙,如果产生不了心理共鸣,教育信息不仅未被受教育者接受,反而激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受教育者会怀疑教育信息的真实性,排斥传递信息的艺术性;否定传递人员的投射性。另一方面,对教育者故意“对抗”、“对立”和“反控制”情绪及行为表现。

3.对教育要求的情感抗拒形成的障碍。当面对陈旧的思想教育信息时,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过于强制、态度简单粗暴,受教育者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当受教育者违背教育目标或与受教育者需要和接受能力相背离时,如果过于批评、一味地谴责,就不可能不诱发受教育者产生情感抗拒,以至真理也会碰壁,产生接受心理障碍。

(三)意志接受障碍。

意志接受障碍表现在当受教育者遇到困难和诱惑时,导致意志在抑制行为中的作用失控。意志的瓦解和崩溃,主要是因为抵制不住诱惑或在困难面前屈服而造成的。

1.受教育者自身意志薄弱形成的障碍。21世纪,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受教育者容易出现信仰的蜕变、价值失落、理想淡漠和心理失衡等现象,加之,思维活跃,崇尚个性,在思想上表现出易变性、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特点,缺乏比较恒定的是非判断标准。这些都是意志力不强的表现。

2.诱惑抵制形成的障碍。诱惑同人的某种欲望相联系,具有被吸引的内在特点,因而抵制诱惑实际上是以意志目的来抵制自己的欲望,毛泽东在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报告中谆谆告诫全党:“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拿枪的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2] (P1438)。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败斗争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些干部能够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开创新局面,但他们经不起金钱、地位和色情的诱惑,他们的意志在困难面前可能没有屈服,但在诱惑面前却瓦解和崩溃了。

三、消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对策

从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及障碍形成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类型复杂,原因众多,消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必须考虑接受主体的知、情、意和行等个体接受差异,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摆在重要位置。

1.“三观”是形成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决定因素。

“三观”通常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决定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态度,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接受效果。受教育者之所以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和漫不经心心理,有来自接受主体成长心理的反叛,也有来自接受主体生活经验和自发信念的抗拒,还有来自接受主体利益倾向的抗拒,更与接受主体多元的价值观紧密相联,价值观在接受主体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的作用比世界观更直接和经常,具体表现为:第一,导向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主导价值取向,主导价值观又以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规定着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态度和立场,制约着接受主体的接受需要和接受动机;第二,选择作用。在接受过程选择环节上,已有的价值观是受教育者现实的模本,直接为受教育者评价和筛选接受信息提供标准。在接受科学知识信息方面,接受主体有一种求异求新的倾向,而在价值信息方面则往往有一种求同的倾向;第三,界定作用。接受主体在对接受信息的整合环节上,价值观同思维方式和知识经验一起形成思维定势,规定着接受域,影响着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程度,推动或抑制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愉快接受。

2.良好心态是形成良好思想政治接受心理的重要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关键是受教育者的心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应该十分注意受教育者良好接受心态的营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这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忽视人的心理层面。为此,(1)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导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受者的心理健康才能处于思想接受的理性状态。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角度看,心理调适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常在性问题,是基础性问题,不搞好对受者的心理调适,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看,不能把优化心理品质放弃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但两者之间是互补的。(2)要为受教育者营建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着重于优化受教育者的整体心理氛围,营造愉悦性、理智性的心理环境,使之产生思想接受的共鸣效应。(3)建立新型受、教关系,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新型受、教关系应该是合作的、平等的、对话的关系而不是强制的、命令的、上下级的关系。

3.内在需要是思想政治接受的基本动力。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的需要,就会使自己出丑”。[3] (P103)人们的需要受到尊重是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更应注重需要即尊重客体。贴近需要,以产生教、受双方的心理共振,寻求施教与关心的贯通。

一方面,构建符合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问题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人对外部信息的接收、选择、接受,都是需要的驱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从人的接受心理规律来说,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才能被接受、被内化,并且通过内化再外化为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是让人们记忆一些死的原则和答案,而是要以这些内容为工具最终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等终极问题。直接给予答案式思想政治教育在浓厚的市场氛围中已经举步维艰,新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呼之欲出。它在逻辑上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给予学生答案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直接针对具体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状况向学生提问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尊重接受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沟通,也是真正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有不同状态,有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次。教育者把握受教者不同需要,并尽可能满足其不同需要,则其效果强于空洞的说教。思想政治教育讲针对性,很大程度上是指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需要和需要的不同层次。

标签:;  ;  ;  ;  ;  ;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_心理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