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_幼儿园论文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定性论文,幼儿教育论文,本质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幼儿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人们的问题意识中被淡漠了。社会更关心的是怎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何考入成人期望的重点小学,用什么方法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而很少考虑幼儿按照其身心发展特点能够学些什么,幼儿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段的自身特点应该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幼儿教育的本质问题反而被弱化,导致幼儿教育中“小学化”“兴趣班”“幼升小考试”现象屡禁不止。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如果变得日益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竟被人们如此的忽略,那么教育就会变得丧失根本目标而不稳定和支离破碎。它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而是混杂的知识。”[1]

       关于幼儿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教育家都强调幼儿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蒙台梭利主张,要促进儿童天赋能力的正常生长;井深大认为,“幼儿教育的本质在于‘脱离窠臼’”。[2]还有专家提出幼儿教育应是解放性的,而非补救性的,[3]认为精神性是幼儿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4]近10年来,国内对幼儿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辨研究也形成了一些主张,如有学者认为“‘育’是幼儿教育的本质,包括育心、育情、育智、育行”,[5]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它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创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富含有效刺激的环境,引导幼儿在全身心参与的诸多活动中得到发展”,“教育性是幼儿教育最重要和本质的属性。”[6]

       前人和后人对幼儿教育本质问题都有所研究,但是受事物复杂性及历史条件的局限,对幼儿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方式多为理性思辨。基于此,本研究拟运用QSR-nvivo8软件定性分析的方法,到幼儿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收集能够反映幼儿生活游戏学习活动的真实材料并进行定性分析,以此揭示幼儿教育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以及幼儿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根本特征,展现幼儿教育的本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为了超越单纯理性思辨的范式,从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范式,分析从不同视角获得的反映幼儿真实教育过程的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

       本研究的全部资料分析过程采用QSR-nvivo8软件分析的方法。Nvivo8软件依托的是扎根理论,是一种以编码为基础的定性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在资料采集、分析、编码和理论建模之间不断反复。扎根理论的理论构建主要步骤是:“首先,不带任何假设进入到研究现场;其次,描述发生了什么;第三,在观察的基础之上,对于事情为什么会发生给出明确的解释。扎根理论开始于经验层面(收集数据),终止于概念层面”。[7]

       (二)研究步骤

       1.研究现场的选择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收集到真实资料,本研究选取了与研究者有多年合作基础的两所省级示范幼儿园作为研究现场,它们在很多方面是当地幼儿教育的典范,其管理人员、教师、保育员以及家长相对来说素质较高,他们对幼儿教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思考。由于研究者与教师和保育员比较熟悉,她们没有必要遮蔽一些不良情况,研究者也会如实采集他们表现出来的问题,同时还会有意识地将幼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小学化”、兴趣班、幼儿考级问题等)与研究现场的老师们交流讨论,广泛听取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采集资料的范围,保证了从现场获得的研究资料的真实性。

       2.采集资料

       由于Nvivo8软件与以前的软件相比支持更多种类的原始资料,这在某种意义上提升了软件的效度,根据本研究问题的需要以及Nvivo8软件的功能,本研究采集的资料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料四大类。

       首先是文本资料。这类资料共有五类:一是教师的教育随笔和教育反思笔记。从两所幼儿园老师所写的教育笔记中,研究者选择了69篇教育随笔和反思笔记。二是网络、期刊上教师和家长的随笔、博文。本研究共收集了相关的教师随笔、博文27篇,家长随笔、博文35篇。三是幼儿园办园理念、幼儿园管理者文本。从研究现场和有代表性的学前教育网站上,研究者收集到10省市20个园所的办园理念,得到幼儿园园长管理文本17篇。四是核心期刊中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文本。研究者收集了2000年以来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全文共70篇。五是国家领导人讲话及学前教育政策中的文本。本研究收集了2000年以来的相关政策文本23篇。

       其次是访谈资料。为了更深入、详尽地了解相关研究信息,研究者又对幼儿园教师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分别进行了访谈。从一所幼儿园抽取26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从另一所幼儿园选择11位教师分三个年级组进行小组访谈。之所以进行小组访谈,是希望能从她们自由的交流讨论中得到老师的真实想法。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由被访者和访谈者协商,最后由被访者确定。征得被访者同意后,访谈过程全程录音。访谈的10名本科生为四年级正在幼儿园进行一个学期教育实习的学生,访谈的18名研究生为研二学生。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采取集体访谈的方式进行,本科生访谈在幼儿园进行,研究生访谈在课堂上以自由发言讨论的方式进行,访谈录音征得学生同意,其程序同幼儿园教师访谈。

       研究者根据访谈大纲,尽量以开放式问句向受访者提出与本研究相关的问题,以了解受访者的主观意见,并建立访谈笔记。每次访谈后,在一天之内整理访谈笔记,以贴近当时的访谈情境,尽量减少信息遗漏。

       再次是视频资料。视频资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幼儿园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中采集的,包括幼儿在园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三种;一类来自网络视频,内容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正面内容是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幸福成长宣言”节目,以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生动地诠释了幸福是什么?成长是什么?反例内容是六集电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的第一集、第二集。每项内容选择的标准是真实、有代表性。

       第四是图片资料。这类资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场域两所幼儿园反映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图片20幅,一部分是幼儿的绘画作品20幅。本研究从研究场域幼儿园中随意选取一个大班的幼儿,以“我喜爱的幼儿园”为主题让其自由作画。待作品完成后,研究者和研究协作者请幼儿讲述绘画的内容,研究者如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回答。

       3.整理与分析资料

       将所有访谈、视频、图片资料转化成Word格式文本资料,再将所有文本资料导人定性分析软件Nvivo8.0中。依据“扎根理论”对全部文本进行分析,依据文本所表达的含义进行编码。研究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步,自由编码。逐段逐句抽取相应的意义单元,对每个意义单元进行命名,构成一个个自由节点。第二步,树状编码。将每个自由节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对隶属于同一层次的节点(概念)进一步归类,建立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联系,把节点(概念)范畴化,发展出理论性概念,赋予每个树状节点更大的解释力,并记录同一个类别中出现的编码的个数。第三步,核心编码。在第二步树状编码的基础上,对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进行系统分析,选择出“核心类属”,将分析不断地集中到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编码上面。“核心类属”必须在与其他类属的比较中一再被证明具有统领性,能够将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这个比较宽泛的理论概念中。第四步,建构理论。对核心编码的结果进行质询,依据质询的结果再进行选择性编码,通过从不同视角对核心节点的比较,进一步对核心节点进行概括、归纳,建构出相应的理论。

       4.编码一致性考察

       研究者与助手对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编码,节点名称由研究者与助手共同确定。为了提高本研究的信、效度,计算了二位编码者的编码一致性,一致性系数介于0.933与0.732之间,说明编码者对自由编码及其归属到核心编码的确认程度是可以接受的(见表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依据扎根理论编码的结果分析

       对364篇文本、视频、音频、图片资料进行自由编码,得到1991个自由节点,并将其编码为74个树状节点。在树状编码的基础上,对74个树状节点进行核心编码,结果归纳出10个核心编码节点。各核心节点所包含的自由节点数及其占总自由节点数的百分比、各树状节点所包含的自由节点数见表2。

      

       其中十个核心编码项目的具体含义如下:

       1.快乐幸福

       这个核心节点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指幼儿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二是指幼儿园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快乐幸福的自由编码数最多,共365个,其中有关幼儿园教师的快乐幸福(180个,占49.3%)比重最大,关于幼儿快乐幸福的比例是:观念(93个,25.5%)、方法(31个,8.5%)、内容(12个,3.3%)、幼儿眼中的快乐幸福(17个,4.6%)、国内外比较(12个,3.3%)、政策关注(9个,2.5%)、概念诠释(6个,1.6%)、重要性(5个,1.4%)。

       一线教师用一个个真实故事诠释着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当家长因孩子的健康成长向我轻声道谢时,我是幸福的;当班上最调皮的孩子用稚嫩的小手递给我几颗快融化的奶糖时,我是幸福的。这是一种被认同的幸福,一种付出的幸福,一种当幼儿园教师独有的幸福。”[8]关于幼儿的快乐与幸福,观念方面的探讨最多,有家长的、教师的以及学者的快乐幸福观,如“幼儿园要给儿童人生的财富,要注重儿童人格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儿童幸福、快乐、健康成长。”[9]幼儿眼中的快乐幸福则是“我们班的小朋友在升旗,唱歌很开心、快乐”“我睡不着的时候老师坐在我床边讲故事,我很幸福”等,可见幼儿的快乐幸福很简单,他们很容易被满足。

       2.理解尊重

       理解尊重指理解与尊重幼儿,在所有节点中被编码的次数达353次,其中提及最多的是理解与尊重的内容(272个,77.1%),包括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73个,20.7%)、尊重个性差异(53个,15.0%)、尊重本能和天性(52个,14.7%)、尊重人格和权利(33个,9.3%)、尊重主动性(29个,8.2%)、尊重选择(17个,4.9%)、尊重兴趣(15个,4.2%),如“我们班的刘柯成很有美术天赋,王嘉宜很有音乐天赋,张纽妞很有舞蹈天赋,我们要区别对待这些小天才们,希望他们长大后都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有作为”。关于尊重幼儿的方法(44个,12.5%),一线老师最有感触,她们会绞尽脑汁地保护和理解孩子们的一个个奇思妙想。

       3.保教关爱

       保教关爱指保育关爱和教育关爱。在这个树状节点中,涉及爱的内涵(61个,21.1%)、爱的方法(94个,32.5%)、生活中的爱(13个,4.5%)、教育中的爱(14个,4.8%),以及不同角色对爱的论述(104个,36.9%)。老师们用种种“魔法”关爱着一颗颗幼苗,“每当面对刚刚入园的小朋友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时,我都会抱着孩子告诉他们‘在家里有一个爱你们的妈妈,幼儿园有三个爱你们的妈妈。’我们会在早晨入园时,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会在午睡时轻轻亲吻焦虑的孩子;会收集更多、更有趣的活动带领孩子们玩耍。”老师们认识到“教育爱必须是无条件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所有儿童一视同仁”。[10]老师在给予孩子们关爱的同时,也收获了孩子们很多爱的回馈,如孩子们会说“别吵了,老师头疼着呢!”“老师,您喝药了吗?”“老师,我给您倒杯水吧!”“老师,我给您捶捶背吧!”等等。被尊重、被关爱是一种催人向上的重要力量,对成长期的孩子尤其重要。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和家长会创造无数奇迹,相反,一个缺乏爱心的老师或家长会毁掉孩子,毁掉一个国家、民族的希望。

       4.身心健康

       健康是第一位的,这一理念在家长、教师、专家学者以及管理层面已达成共识。对于身体健康(29个,13.6%),我们的政策和管理理念都是将之放在第一位的,成人也深知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幼儿的心理健康(135个,63.1%)更是被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包括人际关系良好、人格健全、适应能力强、情绪稳定等。幼儿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在亲子关系方面,60%以上的孩子与家长在一起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20%的孩子不到15分钟,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内见不着家长。幼儿同伴关系调查显示,“有43.7%的孩子放学后常和同伴、邻居玩耍;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一些孩子喜欢养小动物或电子宠物,把它们当作玩伴或发泄的对象。”[11]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从专家学者到幼儿园的管理理念再到一线幼儿园教师,都提到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幼儿的适应能力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适应生存生活的能力,做人、做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成长发展

       近年来,幼儿的成长取向观、终身学习取向观、全面发展观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次研究结果也凸显了这一特点。成长的观念(53个,26.8%)、发展的观念(16个,8.1%)占了很大比重,如“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与儿童各种表现生命和表达生命力的活动相比,学习是次要的。学前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应当是让儿童自然地生活、从容地学习,以便健康地成长。”[12]关于成长的内容和方法分别占35个(17.7%)、29个(14.6%),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学会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但学者和教师认为“幼儿园应该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的乐园”,如“人的精神是建构的、成长着的,是不断更新、扩展的。从这一角度看,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完成知识和技能上的某种特定目标,而是促进幼儿的精神成长。”[13]对于发展来说,全面和终身发展分别占40个(20.2%)、14个(7.1%),当下的幼儿园管理理念提倡“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相结合”,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龄中的佼佼者,孩子在每个方面得到最好的发展”。

       6.习惯养成

       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这一理念已被认可。本研究中,习惯养成的观念(25个,占14.6%)占了一定比重,如“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平时注意对孩子们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了好习惯,能让孩子受用一生。”习惯养成的内容(129个,75.4%)包括生活卫生习惯(35个,20.5%)、规则习惯(27个,15.8%)、学习习惯(25个,14.6%)礼仪习惯(23个,13.5%)、饮食习惯(19个,11.1%)等。老师们会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如“挽起袖口,洗洗小手,我们一起来洗手。甩一甩,抖一抖,水珠飞走。我边说顺口溜边洗手,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跟我学起来。”

       7.心智启蒙

       心智启蒙就是启迪幼儿的心智,对幼儿实施启蒙教育。本研究中,心智启蒙的观念21个,占15.2%,其中幼儿园教师基本形成了对幼儿进行心智启蒙的观念,如“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开发幼儿早期智力,培养幼儿各种能力,激发幼儿各领域兴趣。幼儿在游戏中成长,发现新事物,得到新知识,学会新本领。”对幼儿进行心智启蒙的内容(66个,47.8%)和方法(38个,27.5%)较多,体现了幼儿教育的工具价值观。在内容方面,启迪幼儿的心灵、开发幼儿的潜能已成为专家学者和管理者的共识,启迪幼儿心智的方法更是丰富多样,如鼓励幼儿在生活、游戏、探索体验中学习,在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中发展。

       8.适宜环境

       当前,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文件比较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明确提出“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教师和家长更看重幼儿园的物质环境(44个,47.8%),其次是精神环境(36个,39.1%),对自然环境(4个,4.3%)要求相对较少。如“教育环境独特新颖、教学设备齐全:室外设有1000平方米的塑胶活动场地、嬉水池、大型滑滑梯、种植园和动物饲养区,室内设有幼儿图书阅览室、美劳创意馆、多功能大厅,活动室教学设施齐全。”

       9.兴趣班

       在涉及兴趣班的自由节点中,观念32个,占49.2%,教师肯定但有前提(15个,23.1%),教师否定(10个,15.4%),教师持中庸态度(1个,1.5%),家长态度(6个,9.2%),幼儿喜欢(1个,1.5%)。

       对于兴趣班的观念,尊重和培养儿童的兴趣已经成为多数教育者的共识,“既然是兴趣班就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重在培养孩子对于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不是一定非要学会什么,学得多么好,而是对要学习的事情充满了兴趣,自愿去学习。”教师对兴趣班的态度,肯定和否定兼而有之;家长对兴趣班的态度,也在支持与否定之间徘徊,如“看着孩子痛苦地奔波于各兴趣班之间,我自己也累得吃不消,就下决心把孩子的兴趣班停得只剩钢琴了。一段时间后,看书、看电视、下棋、运动都成为孩子喜欢的活动,每天开开心心,像个小猴子。”

       10.小学化

       当前,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确指出:“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14]专家学者(27个,25.5%)更是强烈批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认为“‘小学化’已成幼小衔接教育的顽疾,一些孩子除了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接受‘小学化’教育外,节假日也被家长安排参加了多个幼小衔接班,忙得不可开交。”[15]家长(22个,20.8%)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则有不同看法,如“我认为幼儿园还是要学点东西的,现在的小朋友到了一年级进度很快,孩子真的挺累”,但也有家长认为“要还宝宝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么小,还是多做游戏好。开心了,心情好了,学习效率才高嘛!”有近三成的家长既反对小学化,但又感觉很无奈,处于十分矛盾的境地。教师对于小学化的态度依次是:肯定这种做法但有前提条件(10个,9.4%),否定(11个,10.4%),无奈(6个,5.7%),中庸态度(4个,3.8%)。如“学是肯定要学的,只是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把握不过量、不填鸭的原则,可以游戏的形式初步了解拼音、计算的有关知识,而不应该过分强调知识技能和结果。”

       (二)运用条件编码进行质询

       为了进一步针对资料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利用Nvivo8所提供的质询功能中的条件编码,对自由节点再次进行质询,质询结果可能又会产生新的资料,可以对这些新资料进一步编码,形成新的节点。通过质询与编码的反复进行,形成本研究最后的结论。

       本研究条件编码是以教师及幼儿园管理者、家长、专家学者三个角色对已编码的自由节点再次进行编码,目的是考察这些角色的编码与总编码之间以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

       幼儿园教师与管理者希望每个幼儿在园是快乐幸福的、能够养成良好习惯、在保育和教育上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希望幼儿身心健康、生命成长与发展、心智得到启蒙,同时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学习各类技能为价值取向的“兴趣班”和“小学化”现象是幼儿园教师不希望看到的,也是他们避之不及的问题。图1直观地反映了幼儿园教师与管理者对幼儿教育诸因素重要性的认识。

      

       图1 幼儿园教师与管理者参与编码各核心节点的比例及排序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充分反映了家长的身份角色与特点,家长首先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得到老师在保育和教育方面的关爱;其次,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有比较强烈的不满和无奈,关注度较高;再次,希望幼儿在园得到多方面的尊重、希望幼儿园能够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快乐和幸福,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依据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兴趣班学习,而不是“被兴趣化”。家长对于让幼儿在适宜环境中得到科学的心智启蒙,获得生命成长与发展等幼儿教育特征认识不足,关注度较低。图2直观地反映了家长对幼儿教育诸要素重要性的认识。

      

       图2 家长参与编码各核心节点的比例及排序

       专家学者是最关心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虽然他们不在幼儿教育第一线,也未必直接接触幼儿,但是对幼儿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从未放松,他们对幼儿教育本质特征诸要素重要性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他们最关注幼儿是否得到尊重,然后依次是幼儿的生命成长与发展、快乐与幸福、科学的心智启蒙、保证幼儿身心健康、给予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关爱、极力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于环境营造、习惯养成以及兴趣班关注较少(见图3)。

      

       图3 专家学者参与编码各核心节点的比例及排序

       (三)运用矩阵编码进行质询

       本研究运用矩阵编码的方法将教师、学者、家长三者在10种核心观念上的分布情况呈现出来,不但能清楚地看到同一角色在10种核心观念上的不同看法和态度,还能直观地对比不同角色在同一观念上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矩阵编码的结果见图4和图5。

      

       图4 教师、学者、家长观念分布的矩阵编码柱状结果(以自由编码节点计数)

      

       图5 教师、学者、家长观念分布的矩阵编码网状结果(以自由编码节点计数)

       四、讨论

       (一)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是指幼儿教育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以及幼儿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阶段教育活动的根本特征。换句话说,探寻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首先要反映幼儿教育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其次要找到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等其他教育阶段的、能够反映幼儿教育自身特点的东西。幼儿教育的内在要素包括“幼儿、教师、活动、环境”四个方面,其中幼儿是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是独立和整体发展着的个体,具有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指向幼儿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是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他需要创设丰富适宜的环境,借助于一定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对幼儿施加教育和影响;活动和环境是幼儿得以成长和发展的渠道和桥梁,它们提供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条件。这些要素相辅相成使幼儿教育得以生动活泼地开展。

       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一问题,依据现象学理论,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Nvivo8分析资料的方法开展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认为,不仅个别事物可以直观,即使具有逻辑规律性的本质的东西也可以直观,为此首先应通过“中止判断”将间接知识和判断“存而不论”,直接指向直接的知识,获得“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在对个别事物本质直观的基础上,使共相的规律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面前,然后从现象中完全排除事实性,把认识主体当作先验意识,返回到先验的自我。继而,研究者对所得内容按照某种要求进行分类、概括,这一步骤反复进行,获得最后的结论。遵循这一研究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发现:快乐幸福、理解尊重、保教关爱、身心健康、成长发展、习惯养成、心智启蒙和适宜环境八个方面的特征基本凸现了幼儿教育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以及幼儿教育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幼儿教育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扮演着“创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富有有效刺激的适宜环境,尊重幼儿的本能与天性、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尊重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对幼儿实施保育与教育全面关爱,引导幼儿全身心参与诸多活动”的角色,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启发下体验着幼儿教育的快乐与幸福,获得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心智得到启蒙等生命成长与发展。其次,从幼儿教育的过程与目的来看,幼儿教育所追求的应是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关注的应是幼儿成长的过程和一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所谓成功。幼儿教育的目的应该追求使幼儿获得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心智得到启蒙、成就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才是幼儿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自身特点,这样的幼儿教育才是幸福快乐的教育,这样的幼儿园才能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这是幼儿教育的应然状态,是我们心目中幼儿教育的美丽蓝图。

       (二)“兴趣班”和“小学化”偏离了幼儿教育本质

       “兴趣班”顾名思义是为有某种共同兴趣爱好的儿童所开设的教育教学班级,儿童因为有某种兴趣而进入到某个兴趣班学习和拓展。这种以培养兴趣为价值取向的兴趣班应该肯定。可是,当前以学习各类技能为价值取向的兴趣班居多。据媒体报道,“40%的幼儿考过钢琴证书,20%的幼儿考过绘画证书,15%的幼儿考过舞蹈证书,45%的幼儿考过英语证书”。[16]这类兴趣班完全不顾幼儿的兴趣,幼儿每天都要按照家长的意愿“被安排”“被兴趣”,学习钢琴、画画、舞蹈、英语,甚至是最烦人的奥数,没玩没了地学这学那,没有了自由玩耍的时间,没有了与小伙伴一起嬉戏的开心。当下,幼儿兴趣班有两种情形,一是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在园外为孩子报的兴趣班,二是幼儿园里的兴趣班。无论是园内的还是园外的兴趣班,幼儿都像陀螺似的不停地运转于各类兴趣班之间。而家长对于幼儿上兴趣班的理由还非常充足,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的孩子学了,我的孩子不学就会落后”等。由于家长望子成龙的“好心”、将来立足社会的“期望”以及在人前有“面子”等理由,让幼儿背负了他们这个年龄难以承受的重压,最终不但没有培养出幼儿的兴趣,反而导致幼儿对学习的厌恶。

       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用小学化的方式方法将原本应该小学生学习的内容教给幼儿园的孩子。“小学化”的具体表现是幼儿园主要教幼儿拼音、识字、计算和英语,晚上留家庭作业。“‘小学化’的表现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的表现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老师无异,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小学生无异。最经典的行为就是幼儿端坐静听,老师始终处于讲解的状态。另外,在一些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虽然教师专业合格,但由于班级规模过大,有些班级达到50~70人,甚至更多,也必然导致‘小学化’现象。”[17]对于小学化的原因,专家学者、幼儿园和家长各执一词。如有学者认为,“小学化的根本原因是学前教育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幼儿园一方则表示是家长牵制他们搞应试教育,若不满足家长要求,生源就无法保障;家长则无奈地说,不提前学习一些小学的知识,既担心孩子考不上重点小学,又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由于课程进度太快而跟不上。总之,由于我们成人冠冕堂皇的种种理由、愿望和借口,结果导致教师辛苦地教、幼儿痛苦地学。

       其实,无论是什么理由和借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都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其实质是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身心发展的活泼好动性、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想象的丰富性等特点要求幼儿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寓教于乐,幼儿应该在轻松、愉快而富有有效刺激的适宜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获得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味地端坐静听和进行小学式的读写算训练。即便家长有要求也不能作为幼儿园搞“小学化”教育的借口,因为家长不是专业教育工作者,他们对科学的幼儿教育不理解是很正常的,但是幼儿园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幼儿阶段的教育应是一种启蒙教育,在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广泛兴趣、科学开发幼儿智力,为幼儿提供探索、操作、体验、感受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适宜环境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发现新事物,得到新知识,学会新本领,获得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实现生命的完美成长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兴趣班”和“小学化”是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畸形现象,是幼儿教育的乱象,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体现。

       根据定性研究的结果和理论分析,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快乐幸福、理解尊重、保教关爱、身心健康、成长发展、习惯养成、心智启蒙、适宜环境八个方面。为此,从幼儿教育的本质出发,以其本质特征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摒弃各种违背儿童健康成长的理念与做法,开展符合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幼儿教育,尊重3~6岁儿童学习的特点,着眼于幼儿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幼儿园和家庭的科学而理性的选择。

       收稿日期:2014-4-9;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4-4-29

标签:;  ;  ;  ;  ;  ;  ;  ;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