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 神经内科 214000
摘要:目的:探析脑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科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与循证组,各31例。常规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循证组患者施行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且循证组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施行循证护理,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全面推广普及。
关键词:脑梗死;循证护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护理也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成以患者为中心,而循证护理核心更是指出,仅是依靠传统理论或者常规经验来处理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现代护理更需要科学、专业的依据,护理决策也要更加具有根据,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1]。为了进一步探究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对我科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科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与循证组,各31例。常规组中,女16例,男15例;年龄44-81岁,平均(58.2±4.3)岁。循证组中,女17例,男14例;年龄45-79岁,平均(57.5±3.9)岁。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可知,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对比价值。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即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循证组患者施行循证护理,根据护理知识和精准的分析,寻找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结合问题查找有关脑梗死护理的实证,进而对其有效性、实用性及优势进行科学评审,根据临床实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即(1)心理干预:在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主动和患者交流,鼓励与安慰患者,从而协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积极、乐观的面对治疗;(2)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与护理意识。(3)早期康复训练:当患者处在恢复期时,应积极指导患者展开早期康复训练,如上下楼梯、步行等活动,以此快速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与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标准(ADL)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予以评估,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
1.4 统计分析
在统计学软件SPSS 21.0中输入两组观察数据,用( )的形式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且给予t检验,如果P<0.05,表示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护理,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且循证组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予以比较( ,分)
注:与护理前相比,a表示P<0.05;与常规组相比,b表示P<0.05
3.讨论
循证护理是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一种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进行实践应用的时候,需要护理人员有机结合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及患者实际需求,进而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获得护理实证,以此设计合理的护理方案,最大程度的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2]。与此同时,在实施循证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寻找护理资料与证据,更新护理知识,从而有效完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标。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且循证组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循证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3]十分相似。
总而言之,对脑梗死患者施行循证护理,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全面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吴淑苗.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8-20,24.
[2]管清欣,巩宗清.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6(13):208-208,209.
[3]周建玲,张桂兰.循证护理对提高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及生活质量的临床价值分析[J].北方药学,2013,14(7):144-144,145.
论文作者:高云霞,周丹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患者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常规论文; 能力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脑梗死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