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课程标准下的语音训练研究_板凳论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下的语音训练研究_板凳论文

语文新课标下的有声语言训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语文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6)05—0123—03

一、有声语言训练的理性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建议到教学评价,全方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教学中要注重、珍视学生的“体验”。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过:“通过‘立言’以‘立人’,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所以,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有声语言。因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性格、气质、能力等)往往是在语言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有声语言表达的不同,则传达出的说话者的性格态度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或乐观开朗,或宽容忍让,或微言大义,或义正辞严,或一言九鼎,或仪态万方,而使听者于捧腹间顿觉心胸敞亮,或于咀嚼时方知春秋伯仲,从而赢得听者的信赖与折服。我国著名学者钟启泉先生曾说:“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公然的基本道理,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样,放眼今天现实生活,有些人舌绽莲花、纵横捭阖,从而能够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中学语文老师在新课标要求下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谈,要花大力气训练学生的有声语言,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意趣之语”。

二、有声语言训练模式的探究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能和学习语文的技能。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主动吸收和自觉应用。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语文时说:“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用之的习惯”。老师不仅应注意改进自己的教法,同时也应注意引导学生提高学的技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而教学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效益影响很大。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追求科学先进、灵活多样,让学生既动眼、动耳、动手、又动脑、动口、动心。

有声语言训练的内容应包括音质、音准、音强、语速、语长、语气、语调、停顿、节奏、重音、变音(颤音、拖腔等声音艺术化的手段)等各个方面。整体上来说,学生的有声语言运用能力应达到以下三个要求才可谓比较出色。

第一,对有声语言控制自如,能用有声语言完美地传达演讲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有声语言自然顺畅、和谐悦耳,能使听众从心理和信息等几方面愉悦地接受。

第三,有声语言的声音形象与演讲者的整体形象相和谐,即有声语言能使演讲者的所有演讲行为显得自然、不做作。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在教学中,我使用了一些技术性的训练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训练。

1.“数诗歌”法,即并列叠加模式

所谓“数诗歌”法,就是将数数、诵诗、歌唱三者相结合,以“一口气”为单位,训练学生语流和谐性的一种有声语言训练方法,又称为并列叠加式。训练时要求其语速、语调、语气、语长等各方面的充分和谐、连缀。

“数诗歌”法的训练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数。自然地吸一口气,然后以能听得清晰的语速数数:“1、2、3、4、5、6……”数得越多越好。

数的时候要注意,每个数字都要以标准的发音数出来,要能听得清清楚楚:音量、语速都要均匀、稳定;中间不能出现语流中断,语流中断则重新开始。

“数数”的主要作用是训练语音的长度、语速的均衡性以及发音的稳定性。

第二阶段:数诗。就是每数十个数字后朗诵一句古诗。如:“1、2、3……8、9、10,春眠不觉晓,11、12……18、19、20,处处闻啼鸟……”就这样递次进行。

“数诗”阶段的训练要求是:在“数数”合乎要求的基础上,诗歌的朗诵达到普通朗诵的标准,平仄、节奏、情感等也应比较鲜明。

第三阶段:数诗歌。就是在“数诗”的基础上,加上歌唱。如:“1、2、3……8、9、10,春眠不觉晓,跑马溜溜的山上,11、12……18、19、20,处处闻啼鸟,一朵溜溜的云啊……”依此递次进行。

本阶段要求唱歌时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还要唱出感情来。“数诗歌”这一训练方法,以一种活泼有趣的发声训练形式,充分地将普通发音、朗诵、歌唱等多种不同的发音方式和情感、思想的有声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能使语速、语调、语气、语长等各方面都达到和谐连贯。经过这一训练模式的训练后,学生应该能够做到语流长短适宜、自然流畅、吐字清晰圆润、语气灵活多变、情感鲜明。

2.语流变化法,即层递推进模式

所谓语流变化法,就是通过语速、语气、语调、节奏、变音的渐变、突变、混合变化等来训练学生有声语言的变化能力的训练方法。它具有层层推进的组合作用,也就是层递推进式。“语流变化法”的训练同样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渐变。渐变就是通过语速、语气、音量、节奏、变音等各方面的逐步变化来训练有声语言。

渐变法要求语音各要素的变化(语速的快慢,音量的高低,语调的升降,节奏的抑扬顿挫,变音与本音的差别大小等)在句中或整个语段中按一定的升降顺序逐步进行。如语速越来越快(或慢),声音越来越大(或小),等等。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有声语言渐变训练过程中,曾用到这样一个绕口令: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想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以此绕口令为载体训练:

(1)如果要训练的语气变化是由喜到怒,就可以这样说:扁担长,板凳宽(兴奋的语气),板凳没有扁担长(愉快的语气),扁担没有板凳宽(无奈的语气),扁担想要绑在板凳上(烦躁的语气),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恼怒的语气)。

(2)如果要表现的语气变化是由褒到贬,就可以这样说:

扁担长,板凳宽(赞美的语气),板凳没有扁担长(愉快的语气),扁担没有板凳宽(陈述的语气),扁担想要绑在板凳上(否定的语气),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嘲讽的语气)。

渐变训练使演讲者能够清晰地分辨语气之间的细微差别,使演讲语气丰富,变化细腻、自然流畅。

第二阶段:突变。突变就是通过语速、音量、语气、节奏、变音等各方面的突然变化来训练有声语言。

突变法要求有声语言各方面构成因素的调节变化在一瞬间完成。如音量的突然加大,语速突然加快,语气突然由喜到怒、由褒到贬等。笔者曾以下面句子进行训练: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音量突高:祖国啊,我亲爱的(中等音量)祖国(高等音量)!

语速突慢:祖国啊。我(正常语速)亲—爱—的—祖—国(较慢)。

变音:祖国啊(正常语气),我亲爱的(合音)祖国(颤音)!在实际演讲中。语气的突变容易发生情感的大幅度变化,因此,结构的转换、逻辑的焦点、叙事的高潮等处,在训练时应特别注意。

第三阶段:混变。混变就是把突变、渐变混合起来。或把各种语音构成要素的变化混合起来共同进行训练。

笔者曾用下面的一段话让学生把“音量突高”、“语速渐快”、“颤音”、“语气由愤怒变得崇高而坚定”等几个方面的训练融合在一起。例句:

告诉你们。(中等音量)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音量突高、愤怒)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高等音量,肯定),都是我们的力量!(语速渐快、兴奋),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正常语速,语气坚定)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语气由愤怒变得崇高而坚定)。(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3.对比法,即对比组合模式

所谓对比法,就是通过对有声语言要素的不同处理来体会有声语言技能运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在训练时,语气、语调、重音的对比组合,构成了对比组合式。“对比法”的训练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语气对比训练。就是用不同的语气去表达同一个句子,又称之为同句并读法。

如:“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这句话本来的感情基调大家都熟悉,若能用不同的语气如庄严的、激动的、愤怒的、嘲讽的语气分别表达一下,就能很好地体会到演讲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对语言的能动性。

语气对比训练可使演讲者的语气灵活多变,态度更加鲜明。

第二方面:语调对比训练。就是通过语调的高低、升降(抑扬)等方面的对比,来使演讲的语调高低抑扬搭配合理,升降流畅自然。

同一段话中,不同语句需要不同的语调。如:我们就是民族的脊梁(降调),我们就是民族的希望(升调),我们就是黄河泰山(降调),我们就是长城长江(升调),当时代的大潮涌起(降调),奋斗吧(平调)。荡起时代的双桨(升调)!

有时,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表达出的情感大相径庭,如“我们就是黄河泰山”;“为了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努力奋斗吧!”所以,经常进行语调的对比训练,有利于迎合演讲中不同情感表现的需要。

第三方面:重音对比训练。就是对同一个句子中的各个有意义的词语逐个重读。

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人!(强调对象)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人的人!(强调肯定性)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人!(强调范围广)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人!(强调程度深)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人!(强调地位高)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人!(强调性质)

重音对比训练可以使演讲的强调意味更加明显,同时可使语意更加明确。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若能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有声语言训练,我们的学生将来有一天上台高睨大谈,定会教人心折,能够一言既出,让万语披靡。

收稿日期:2006—08—14

标签:;  

新语文课程标准下的语音训练研究_板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