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说:“不要把学生的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把它作为被点燃的火种。”有人形象地称人的潜能是“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力量”,既然“沉睡着”,我们就要大力开发。潜能就如那火种,不燃烧就势必一直沉睡,即便她在学生的体内有着多么自然而无边的神力。而那一触即发的点燃之源来自于你——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温度与色彩。
一、让《论语》教学,点燃情感之火
于丹老师说:“实际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到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所以,《论语》课上,更多的时候,我更多的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或者讨论的主持者,或者独特见解的谛听者或欣赏者。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回味、再思考,然后对话。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从《论语》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情动,再感悟。比如讲到《沂水春风》的时候,很多学生已经着迷于那个“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曾皙。淡定,从容,睿智。我就道:“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那么你的内心的声音在哪里?你有没有用心的听一听?”
如果你的课堂总是孔夫子的之乎者也,必定晦涩艰深,迂腐不堪,如果你的教学流程总是机械刻板,套路陈旧,学生必定兴趣索然,昏昏欲睡。因此,课堂上,以“人的情感“为中心,为所有的心灵打开一扇窗,去呼吸自由、和美、和与心灵融在一起的气息,应该是很美的一件事。就让情感美成为叩开渴望成长的心灵之门,让学生穿越千年的尘埃,聆听“孔子”的天籁之音,在神往“精神的乌托邦”中斟酌自己的情感之旅。课堂在升温,色彩很绚丽。
二、让《论语》教学,燃烧思想之光
曾经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一堂语文课,是该激情飞扬,还是理性淡定为好?有些人就不客气的说:青年教师要防止课堂上用激情掩盖思想苍白的倾向。“要经常问自己,剥去情感、表情、手势等因素,我的课还剩下什么?那些因素固然可以让一堂课锦上添花,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却是整堂课的核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人更是觉得《论语》教学更需要理性的升华。从文化和思想的层面去解读文本,汲取精神的营养,这是《论语》教学不可缺少也不能缺少的关键一环。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把那已经被嚼咽、被消化、被吸收过的经典理性哲学不问过程不问意愿的直接袒露在学生的眼前。如果那样,他们会表现出不可理解、不屑一顾的态度。因为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所以本人觉得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更不可能垄断真理。学生的任务当然是学习,但学习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发展和创造。如果都拜倒在书本权威脚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那科学就终结了,历史就停止了,文明就消失了。
其次,作为老师,也要能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和向学生请教的胸襟,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在我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和我的争论是经常可见的,不管是谁说服了谁或者谁都没有说服谁,我和学生都能感到一种思想交锋的酣畅淋漓和精神交流的兴奋愉悦。学生在尊重、学习的前提下挑战,不但应该允许,而且值得提倡。青少年学生头脑里的框框套套相对较少,一旦展开了思想的翅膀,他们会有许多令教师暗暗称奇甚至自愧弗如的见解。
当然,有些学生的点评由于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说的是“歪理”,但绝大多数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逊于某些大家,而且学生的有些评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却也能让我感觉言之成理,让我真切地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涵义。总之,一次简单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我们老说学生不会说,是我们没有放心让学生说。我相信: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的思想将光芒万丈!让他们感受到你的思想热度,学生的表现就会更绚烂。
三、让《论语》教学,铸造人格之“星”
《论语》对人生成长的启迪影响是全方位的。说《论语》是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百科全书”毫不为过。我们初读《论语》,就发现,人际交往要读《论语》。学习创新要读《论语》。创业立身要读《论语》。干群和谐要读《论语》。体悟人生境界更要学《论语》。环境育人要读《论语》……研究文学要读《论语》……。
可以说,语文课对学生的影响教育还是很大的,《论语》的课堂更是如此,一部《论语》,博大而精深,浅显而深刻,通俗而高雅。作为老师,真的非常希望通过《论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生命的精彩和幸福。用温暖的胸怀,助他们开出灿烂的花,获得人生的诸种实惠,人格得到步步升华。
巴菲特说:“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谁一直在裸泳。”而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我只想说,一路走来,大浪里淘金,获得多少,只有等到潮落后,用事实去发现和证明。然而,你的语文课堂暖心的热度和七彩的颜色会始终留在学生的心里。
论文作者:郑永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0
标签:论语论文; 学生论文; 思想论文; 情感论文; 课堂上论文; 圣贤论文; 的是论文; 《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9期供稿论文;